
有消息稱,殲20將會出現在近日的航展上,對於很多關注殲20動向的軍事迷來說,這也是一個十分激動人心的事情。而這次出現的殲20戰機將會有什麼樣的不同呢?在之前我們介紹了殲20的座艙內部操控槓、殲20底部的龍勃透鏡,而今天,我們則要介紹一下殲20的座艙蓋。
或許有人會說,一個座艙蓋有什麼好介紹的?還不如多說說發動機的問題呢!這個才是關鍵!的確,發動機是一個飛機能否起飛的要素,但是作為最新的第四代戰鬥機,重要的不僅僅是發動機,飛機上的很多零部件也都是凝練了許多科研工作者的心血存在的,尤其是戰鬥機這種需要在高空高強度作戰的飛機種類來說,更是如此。
我們都知道,殲20現在採用的是一體化的水泡式座艙,這種座艙的好處就是飛行員看的外面是沒有死角的,而且這種座艙蓋不是說說就可以的,像俄羅斯的T-50現在還是在用後推式的座艙蓋,能夠使用一體式座艙蓋的只有美國的F22、F35還有中國的殲20了。
玻璃是一種很脆弱的東西,尤其是在高空的環境當中,飛機上的玻璃都是經過特殊處理能夠抵抗高空低氣壓難題的,而戰鬥機在高速飛行的時候,座艙的玻璃罩更是承受了很大的壓力,如果只是普通的玻璃造就碎成渣滓了,而像殲20這種四代機的座艙蓋用的玻璃,其中更是有許多秘不可宣的工藝製作而成,目前只有美國和中國有這樣的特殊方式製作出來,雖然俄羅斯也能夠製造座艙蓋,但是深究工藝難度,還是沒有中國的高。
而在最近曝光的一些殲20座艙蓋的圖片中,我們會看到殲20座艙蓋上突然出現了許多框架,這就讓人感到疑惑了,為什麼要加上這些框架呢?難道是殲20量產的工藝不達標,所以不得不採用這種方式嗎?就好像戰鬥機發動機能力不足而不得不採用鴨翼設計一樣?
上面這種說法是錯誤的,並不是說工藝不達標而不得不做出的退一步選擇,而是自己工藝有了更進一步的提升才會做出這樣的設計。要知道,即便是美國的戰鬥機,也是會有突然事件發生的,這個時候就需要戰鬥機的駕駛員在緊急情況下馬上跳傘脫出。而駕駛員要跳傘就要面臨如何突破座艙蓋的問題。
在F22的設計上,是採用拋飛座艙蓋的設計,也就是說駕駛員在按下脫離按鈕的時候,先是座艙蓋整個脫離戰鬥機,然後駕駛員的座椅彈射出去跳傘脫離,整個過程大約就零點幾秒的時間,殲20初期的座艙設計也是這樣的。不過這零點幾秒在戰鬥機上也是相當的珍貴,所以在F35的設計上做出了一個特別的改進。
就是不採用拋棄座艙蓋的方式,而是採用炸開座艙蓋的方式。沒錯,就是炸開。當然這個炸開更我們想像的爆炸是不一樣的,而是通過一定的布線路線在座艙蓋上,等到駕駛員按下脫離按鈕的時候,這些線路會讓座艙開產生碎裂,而這個時候駕駛員的座椅向上脫離就可以直接擊碎這些座艙蓋,比起等到座艙蓋拋棄在脫離要快一些,幾乎是同時完成的。就算擊碎的時候有玻璃渣子,也會因為風向的原因直接吹走,加上駕駛員身上穿著的頭盔和衣服也可以避免受傷。
殲20上面也是採用了這樣的設計,而當採用這樣設計的時候,另一個問題就是要讓座艙蓋更薄才行,需要更加精細的工藝能力,但是更薄也意味著飛在天上也容易出現破碎,所以才會使用這種所謂的加固框來穩定整個座艙蓋,其實在F35戰鬥機的座艙蓋上也有同樣的加固框。
可以看出,殲20的座艙蓋採用方式都是緊隨在美國之後的,而且這種技術都是秘而不宣的高科技結果,這也證明了我國科研水平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成績,如果只會抓著發動機的問題不放,而看不到我國科研水平的整體能力,那就只是坐井觀天的井底之蛙了。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32175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