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利益網站近日報道稱,中國軍方人士一直呼籲通過搶奪空中優勢已在海上鬥爭中獲得戰略主動權,中國近年來不斷裝備新的飛彈(如鷹擊-12)和戰鬥機(如殲-16),未來將有可能發展類似F-35的垂直起降戰機和傾轉旋翼飛機,即殲-18垂直/短距起降戰機,以及名為「藍鯨」的傾轉旋翼運輸機。據外媒猜測,這兩款新型飛機將在2020年之後裝備。

中國殲-18垂直起降戰鬥機猜測圖
關於殲-18垂直起降戰機的報道多年前就已經存在,2015年,《中國航空報》報道,中航工業成都航空發動機公司與中航空天發動機研究院就「短垂項目」加工合作項目,在近日舉行簽約儀式。短距起飛/垂直降落飛機推進系統項目是針對提高海軍兩棲作戰能力,填補該類作戰武器裝備空白而進行的探索項目。媒體根據此報道猜測稱,殲-18是由成飛研發的項目,且由中航工業成都發動機提供專用升力發動機,但在升力風扇技術上得到了中航空天發動機研究院的技術協助,而且研製已經入尾聲。

美媒稱,中國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就關注垂直/短距起降技術,並且在1994年還可能獲得了前蘇聯的雅克-141垂直/短距起降戰鬥機技術,並曾多次提出與俄羅斯聯合研製類似戰機的建議。中國媒體稱垂直/短距起降戰機在未來的應用前景光明,但是中國軍事學者卻持相反意見,認為垂直/短距起降戰機在中國海軍的前景可能將僅限於兩棲攻擊艦艇或是航母候補艦載機,在當前局勢下,中國還是應該集中精力發展主要的武器裝備。

軍迷暢想的中國垂直起降戰機
與殲-18垂直/短距起降戰機一直未有確切消息不同的是,中國「藍鯨」傾轉旋翼運輸機的模型已在2013年天津直升機博覽會上亮相,因酷似美國V-22「魚鷹」傾轉旋翼機而被譽為中國版「魚鷹」。但是,與V-22有所區別的是,「藍鯨」採用的是四傾轉旋翼構型。據悉,「藍鯨」商載達20噸,巡航速度538千米/小時,航程3106公里,使用升限8615米,作戰半徑大於815公里。具有極強的近地機動能力和過度飛行可控性,是可以滿足未來我軍「全域到達」使用要求的戰術運輸旋翼飛行器。
「藍鯨」採用可收放起落架,具備垂直起降和滑跑起降能力,配備四台發動機,余度設計確保兩台發動機失效後能安全飛行。採用分布式綜合航電系統提升任務能力和抗干擾能力,應用光傳操縱系統融合多模態任務飛行控制、智能綜合駕駛艙技術降低飛行員負荷,大幅提升機體復合材料應用比例,具備故障預測與健康管理能力。全機振動和噪聲水平與同噸位民用客機相當,兼顧高速、大裝載、遠航程的特點。

中國版「魚鷹」:「藍鯨」傾轉旋翼機模型
中國「藍鯨」傾轉旋翼機的出現將使中國能夠具備類似美軍的高端海空立體登陸能力,其高航速與高航程能使中國的艦艇編隊在儘量減少航程的情況下,就能實現對海域的實際控制。如果將傾轉旋翼機部署在較大的核心島嶼上,中國則可獲得「蛙跳」式快速垂直登陸能力。無論部署在軍艦還是島嶼上,傾轉旋翼機快速遠程的垂直機動能力都將使中國獲得新一代的兩棲登陸能力,進而加深中國在西太平洋的自身影響力。

美國v-22魚鷹式傾轉旋翼機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320008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