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航空界的某位消息人士透露,俄羅斯國防產品出口公司不久前與中方簽署了對華出口AL-31和D-30航空發動機的新合同,北京將在3年內獲得上述兩種型號的發動機各約100台。據俄羅斯《導報》網站10月25日報道,俄戰略和技術分析中心專家副主任康斯坦丁·馬基延科估算,如此規模的合同,其金額將接近10億美元。自上世紀90年代起,俄便開始對華提供AL-30發動機,最初是安裝在蘇-27和蘇-30上,自2000年以來,它們也開始服務於國產的殲-10戰機。自1992年以來,俄羅斯一共對華出口了273架蘇-27和蘇-30,其中有105架蘇-27是在中國境內按許可證組裝的。據俄專家分析,中國此次進口的AL-31或將用於替換解放軍中尚在服役的俄制戰機的舊有發動機,並安裝在國產新戰機上。在和平年代,性能更可靠、壽命更長的俄制發動機對於執行任務、進行訓練最合適不過。至於D-30,轟-6K和運-20的計劃產量皆超過百架,它們目前主要倚仗俄制發動機。
猛然看到這個信息,很多人都會感到無奈和感嘆,知道這個消息對中國的航空發動機工業來說意味著什麼。但仔細來看,這份合同是指中國將在三年內採購AL-31和D-30航空發動機各約100台,平均到每年只有33台,因此比起前些年每次數量超過百架是大大降低了。而中國採購的俄制蘇-27和蘇-30總數是273架,它們裝備的AL-31F發動機總數就是546架,如果按照十分之一的比例替換老舊發動機,那麼每年也至少也需要55架。而這還沒算那些使用俄制進口發動機的殲-11B、殲-10A、殲-15等機型,其中那些早期生產的殲-11B和殲-10A的部分也應該到了換裝新發動機的時候了。由此來看,中國在三年內進口100台AL-31,很可能只是維持老機型的換髮而已。
另外,從中國新型戰機的生產來看,目前可謂是全面開花,除了最初的殲-11B和殲-10A外,正在逐步擴大產量的使用AL-31系列的還有殲-11D、殲-15艦載型、殲-16、殲-10B,以及剛要量產的殲-20,按產量它們每年需要的發動機數量可能不會低於200台。如果全部使用俄制發動機,那麼,以現在的進口數量肯定是不夠的,所以,更多的國產機型毫無疑問正在裝備國產渦扇-10A發動機。從很多圖片來看,雖然暫時一些國產機型還不能完全離開進口發動機,但大多數確確實實正在使用國產發動機。而適當進口一部分發動機,主要是為那些原本就裝備進口發動機的老機型換髮使用,而更新的機型基本不太會考慮裝備新發動機。這同D-30KP2不一樣,這種發動機中國正大批裝備到運-20和轟-6K上,主要是因為渦扇-18還沒完全定型,而迅速崛起的中國對於兩種機型的急需已到了迫不及待的程度。
通過上述分析,很明顯,國產發動機正在逐步撐起國產戰機的大梁,甚至目前殲-20也在試驗渦扇-10A發動機。其實,中國為了追趕世界先進軍用發動機水平,剛剛在年初成立了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目的就是努力打造「中國的通用」、「中國的羅羅」和「中國的土星」。雖然曾有俄羅斯專家預言說,中國的軍用航空發動機離不開俄羅斯,未來10-20年內都將是這樣。但是,根據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的規劃和目前渦扇-10A、渦扇-15、渦扇-18、渦扇-20等發動機的進度和發展狀況來看,這一說法肯定是站不住腳的。這次進口俄制發動機並非說明國產發動存在問題,反而從數字中透露出國產發動機正在成為主力的信息,也許俄羅斯的好夢快要醒了。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