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印度defenseworld網站9月19日報道,新一代巴基斯坦空軍JF-17B雙座「梟龍」戰鬥機,將擁有先進的數據鏈和電子戰能力,還會配備多種新型精確制導武器
9月15日,在第9屆非洲航空航天與防務展上,中國航空技術進出口總公司向媒體透露:雙座版「梟龍」戰機正按照計劃進行研發和生產,預計將在今年底完成首飛。
▼
根據中航技公司提供的信息,雙座版「梟龍」不僅擁有在高亞音速下中低空機動作戰能力和超音速飛行能力,還擁有較大的航程、留空時間和作戰半徑。同時這款戰機還具備短距起降能力和較強的武器裝載能力。
▼
巴基斯坦空軍裝備的JF-17「梟龍」戰鬥機,由巴基斯坦空軍負擔50%投資,中國航空技術進出口公司(中航技)和成都飛機工業集團公司共同承擔50%投資。
2004年7月FC-1飛機計劃正式命名,中方稱之為FC-1/「梟龍」戰鬥機,巴方則稱之為JF-17(「聯合戰鬥機」)/「雷電」戰鬥機。
不為人知的是,俄羅斯米格設計局也加入FC-1計劃,米格設計局將已經取消的米格-33戰鬥機技術資料,提供給中方參考。同時,選定了由俄羅斯研製的克里莫夫RD-93型渦扇發動機(米格-29戰鬥機裝備的RD-33型發動機的改進型)作為FC-1的動力系統。
巴方為JF-17裝備中國KLJ-7 X波段雷達,具備14種空空和空對地工作模式,在邊跟蹤邊掃描模式時,可跟蹤10個目標,並 可對其中2個目標同時展開攻擊,對5平方米大小目標,上視距離105千米,下視距離85千米。
▼
JF-17「梟龍」戰鬥機 :
裝 備:中國KLJ-7 X波段雷達
發 動 機: 1台俄制RD-93渦扇發動機
機 長:14.30米(單座版)14.50米(雙座版)
機 高:4.90米
實 用 升 限:16500米
最大馬赫數:1.6馬赫
最大 航 程:2500公里
武器外掛點:7個
最大載彈量:3.8噸
機載 武 器:配備一門23-3型雙管23毫米口徑機關炮,備彈220發。
中國主動雷達制導SD-10中距空對空飛彈、R-27ER1中距空對空飛彈、PL-9紅外製導近距格鬥飛彈、美國響尾蛇系列空對空飛彈。如果加掛雷射指示吊艙,可以發射中國雷石(LS)系列和美國JDAM系列精確制導炸彈。
▼
巴基斯坦空軍計劃採購150架JF-17「梟龍」戰機,首批Block 1型產量為50架。最初8架「梟龍」由成飛生產,後續42架由中國生產散件,由巴基斯坦在國內自行組裝。
從JF-17 Block 2型開始,該機主要由巴基斯坦航空生產聯合體(PAC)生產。Block 2型升級了航電系統,裝備了新型數據鏈,並且加裝了空中加油裝置。據推測Block 3型還將換裝相控陣雷達、頭盔顯示器和新型發動機。
眾所周知,印度和巴基斯坦是一對不共戴天的冤家,兩國軍隊在幾十年間發生了無數次武裝衝突。巴基斯坦空軍採購150架JF-17「梟龍」的舉動,給一貫對巴空軍維持數量和質量雙重優勢的印度空軍,帶來了非常沉重的壓力。
印度政府緊急決定採購120架國產LCA「光輝」戰鬥機,以此來應對巴基斯坦空軍日益增強的戰鬥力。而印度空軍對政府採購LCA戰機的決定,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他們更願意購買西方國家的先進戰機,而不是把錢浪費在「光輝」戰機這個「扶不起來的阿斗」身上。
▼
20世紀80年代初,巴基斯坦從美國獲得了先進的F-16A/B型戰機。印度發誓要研製一種全新的作戰飛機,在性能上要全面超越 F-16。
1983年,印度 LCA 輕型作戰飛機項目正式上馬。受國力及航空科技水平的限制,研製工作進展緩慢。為了加快研發的進度,印度軍方不得不放棄機上設備全部國產化的初衷,LCA戰機包括發動機和火控雷達在內的關鍵部件都從國外引進。
即使如此,多災多難的印度LCA戰機到2013年才正式裝備部隊,一款戰機從立項到裝備部隊花費了整整三十年時間,這在世界各國空軍中都是絕無僅有的。
▼
LCA 戰機採用類似幻影2000的無水平尾翼和大三角翼設計,擁有較高的機動性和優秀的短距起降能力。從雙輪前起落架和粗壯的主起落架可以看出 LCA 已經做好了上艦準備。
該機最大的優點是百分之四十的機體採用先進復合材料製造,不僅有效地降低了飛機的自重,而且加強了飛機在近距纏鬥中對高過載的承受能力。LCA的航電系統由法國設計,包括綜合通訊子系統,任務子系統、自衛系統以及導航與飛行系統。
機載雷達採用的是以色列ELTA公司生產的EL/M2032雷達,該雷達工作在X波段,具備對空和對地能力,具有14 種空空和空對面工作模式,作用距離37-75千米(目標為小型戰鬥機)。
▼
印度LCA「光輝」戰鬥機:
裝 備:以色列生產EL/M2032雷達
發 動 機:一台通用電氣公司F404發動機
機 長:13.20米
起 飛 重 量:8.5噸
實 用 升 限:15240米
最大平飛速度:1.6馬赫
武 器 外掛 點:7個
最大 載彈 量:4噸
機 載 武 器:23毫米雙管機炮,備彈220 發
以色列生產的「怪蛇」-4紅外製導格鬥飛彈和「德比」中距空對空飛彈,空對地(艦)艦飛彈,精確制導炸彈,常規炸彈,無控火箭彈等。
▼
印度空軍原本希望在2015年前列裝首支LCA中隊,但是在隨後的測試中,又發現了LCA存在的大約100項缺陷,其中包括機載雷達工作可靠性問題,可能在前端發射炮彈時傷及駕駛人員的問題等。
預計印度空軍將在整合所有機載武器和設備,形成全面戰鬥力之後,才能正式裝備LCA Mk.1型戰鬥機。之後計劃再採購4個中隊配備F414發動機的LCA Mk.2型戰鬥機,總的採購數量為80架。
巴基斯坦JF-17「梟龍」戰機和印度LCA「光輝」戰機,在設計階段就是針鋒相對的「冤家對頭」,都是各自空軍「高低搭配」策略中的低檔機。
它們到底孰優孰劣,我們要從戰機綜合性能、航電和飛控系統、適應各自作戰體系的能力等三方面比較,才能得出一個最終的結論。
▼
印度LCA戰機為了達到輕量化的人設計要求,將減重作為最重要的指標,不惜大量使用復合材料來達到目的。
LCA的復合材料使用重量占到全機重量的45%,使得該機的空重降低到5.5噸,比「梟龍」輕了近一噸。因此,從而可以攜帶更多的燃油和武器裝備,LCA無外掛機內載油係數可能接近30%,對作戰能力的提升是顯而易見的。
LCA大規模使用復合材料的弊端,也很快就顯現了出來。由於印度在復合材料的製造和加工方面水平較低,導致LCA機體的結構強度,根本無法達到原始設計的要求。當LCA進行8-9G的大過載機動時,很可能造成復合材料的過度疲勞,甚至造成飛機在空中解體的重大事故。
在LCA戰機進行飛行測試,或者參與各種表演飛行時,極少能夠看到它進行大過載機動,其中的奧秘恐怕只有印度空軍才能夠明白。LCA大規模使用復合材料,導致其製造成本大幅度攀升,使採購價格明顯超出低檔戰機的標準。面對採購國產LCA戰機要付出的高昂成本,印度空軍更願意購買性價比更高的西方先進戰機。
▼
LCA戰機本來希望裝備一台印度國產的「卡韋里」渦輪風扇發動機,但是該發動機的研發工作嚴重滯後,只能購買美國通用電氣公司F404發動機代替。
美國F404發動機推力達不到LCA戰機的設計要求,導致該機的各項性能指標都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最大飛行速度號稱1.6馬赫,實際只能飛到1.4馬赫左右。
LCA在換裝推力更大的美國F414發動機後,才徹底解決了該機動力嚴重不足的問題。而這種配備全新發動機的LCA MK2型戰機,到底什麼時候能夠裝備印度空軍,仍然是一件遙遙無期的事情。
「梟龍」作為一款配合F-16作戰的低檔戰鬥機,出於成本控制的考慮,其機體結構主要材料為鋁合金,沒有採用目前較為流行的復合材料。巴基斯坦空軍在選擇「梟龍」戰機的動力系統時,綜合作戰半徑、外部掛載能力、機動性等參數,在比較了通用F404、普-惠PW1216,以及俄羅斯RD93發動機之後,選擇了耗油率較低、價格適中的RD-93渦輪風扇發動機。
俄羅斯為了適應「梟龍」戰機的需要,對RD-93發動機進行了部分改進,使「梟龍」戰機的推重比基本達到一,保證該機擁有較大的航程和較好的機動性能。
▼
JF-17B雙座版「梟龍」除了增加一個座位以外,另外的顯著變化是飛機背部增加了一個油箱。據此推測,JF-17B的機身內部載油量可能比單座版還略有增加。JF-17B和JF-17飛機相比,在整體尺寸和正常起飛重量幾乎沒有變化的前提下,其最大載彈量由JF-17的3.6噸提高到4.5噸,這也證明雙座版「梟龍」具備更強的多用途作戰能力。
JF-17B雙座版絕不是一般意義的教練機,而是相當於將蘇-27升級為蘇-30的變化,將制空型戰鬥機升級為雙座版多用途攻擊機。JF-17B平時作為教練機訓練新飛行員,戰時后座飛行員則負責對地攻擊和電子戰任務,該機就完美轉變為雙座多用途攻擊機。
中航技公司特別指出,JF-17B戰機具備短距起降能力和較強的武器裝載能力。JF-17B的短距起降能力需要大推力發動機的支持,而其最大載彈量也由提高到4.5噸。以上兩點都說明,JF-17B裝備的俄制RD-93發動機有所改進,其推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同時JF-17B在單座改雙座的過程中,對機體結構和材料做了某些改動,使該機的總重量有所降低,對載彈量的提升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
JF-17B雙座版在保持低成本的前提下,各項飛行性能都達到或超過印度LCA戰機的水平。LCA戰機糟糕的可靠性成為一場災難,裝備部隊之後仍然存在一百多處缺陷,機炮開火射擊甚至會危害飛行員的安全。
印度LCA是如此的奇葩,恐怕只能和美軍多災多難的F-35戰機做朋友了。JF-17B雙座版以LCA一半的價格,其真實戰鬥力則大幅超過LCA,成為中巴兩軍精誠合作的典範。
▼
LCA的航電系統由法國設計,以3條軍標1553B數字式數據總線、2台32位任務計算機為基礎進行構建,包括綜合通訊子系統,任務子系統、自衛系統以及導航與飛行系統。
機載雷達採用的是以色列ELTA公司生產的EL/M2032雷達,該雷達工作在X波段,具備對空和對地能力,具有14 種空空和空對面工作模式,作用距離37-75千米(目標為小型戰鬥機)。
▼
LCA的飛控系統是印度和洛-馬合作研製的全權限四餘度數字電傳系統,其間由於印度核試驗多次中斷,整體水平和可靠性都令人懷疑。據印度媒體報道該系統的技術水平達到了F-16C/D電傳飛控的水平,對增加LCA的機動能力,改善飛行性能和提高掛載能力上有很好的作用。
JF-17B的航空電子系統採用集中分布式結構,以機載計算機和1553B數據傳輸總線為核心,綜合了座艙顯示控制、任務管理、火控計算等多項功能。具有自主導航,對空、對地、對海攻擊,目標捜索與識別,通信與進場著陸,外掛物管理,任務計劃與參數記錄,綜合電子戰,綜合顯示與控制,數據傳輸等多種功能,還能選配頭盔瞄準系統和頭盔顯示系統,從而幫助飛行員順利執行各種戰術操作。
▼
JF-17B機載雷達採用的是南京14所的KLJ-7雷達,同樣採用X波段,具備14種空空和空對地工作模式,在邊跟蹤邊掃描模式時,可跟蹤10個目標,並 可對其中2個目標同時展開攻擊,並能 制導中距飛彈實現超視距作戰,對5平方米大小目標,上視距離105千米,下視距離85千米。
JF-17B機的飛行控制系統採用縱向全權限四餘度數字式加兩 余度模擬式備份電傳操縱系統、橫向機械操縱加有限權限兩餘度數字式控制增穩系統,克服了某些氣動特性的局部不足,充分發揮了氣動性能,飛機具有良好的操縱特性和飛行品質,同時系統具有相對低廉的成本。
▼
綜合對比,JF-17B和LCA的航電系統和飛控系統,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中國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具備生產先進航空電子系統的能力,JF-17B裝備的綜合航電系統具備很高的技術水準。即使和LCA裝備的西方先進航電系統相比,也絕對不會處於下風。
JF-17B裝備的國產KLJ-7雷達和以色列EL/M2032雷達相比,具有探測距離更遠、抗干擾能力更強、具備多用途能力等特點。 JF-17B增加一名后座武器系統操作員,其對地攻擊和電子戰能力都大幅增加,這種多用途能力是LCA所不具備的。
▼
從JF-17B和LCA在印巴兩國空軍作戰體系中發揮的作用來分析:
二者都是本國空軍裝備中的低檔戰機,主要用於配合F-16C/D和蘇-30MKI等高端戰鬥機作戰。低檔戰機追求是較低的成本和較多的的數量,來彌補高端戰鬥機無法大規模裝備的弱點。
JF-17B的綜合採購價格在1500-2000萬美元之間,隨著裝備數量的增加還會更低。而印度LCA研製周期長達三十年,其研製和採購成本粗略估計也在3000萬美元以上,基本達到美軍F-16A/B的採購價格。用購買F-16A/B的價格來採購國產LCA戰機,印度空軍的心理陰影有多大,恐怕就不言自明了吧。
巴基斯坦空軍可以在國防預算有限的情況下,輕鬆採購150-250架各型「梟龍」戰機。而印度空軍採購120架國產LCA的價格,很可能比巴軍採購250架「梟龍」戰機還要多。如此一來,巴基斯坦空軍在低端戰機數量方面,對印度就形成了二比一的絕對優勢。
▼
JF-17B對比LCA有一個非常大的優勢,它可以使用俄國、中國、以色列、北約等國家的武器裝備,這都得益於中國強大的裝備整合能力。而印度LCA雖然是不折不扣的「多國裝備大拼盤」,但其缺乏將多國裝被完美整合在一起的能力。
例如,以色列生產的雷達系統只能引導以色列和美國制式的飛彈,想要發射俄制飛彈是根本不可能的。LCA的雷達、飛控系統、數據鏈等重要系統,都來自不同國家的廠商,其各種兼容問題根本無法徹底解決。LCA層出不窮的各種故障和缺陷,根本原因就是其無法吃透各國設備的工作原理,簡單的組合堆砌只能帶來不可預知的災難。
▼
JF-17B可以使用中國產主動雷達制導的SD-10型超視距飛彈以及PL-9型紅外製導近距格鬥飛彈,C-802AK等各種反艦和反輻射飛彈、雷石系列雷射制導炸彈、反跑道炸彈、子母彈等對地攻擊武器。還可以使用俄制空對空飛彈和對地/對艦飛彈,同時兼容以色列、美國、北約制式的各種空對空飛彈和對地/對艦飛彈。
JF-17B對各國武器的高度兼容性,給巴空軍的後勤供應帶來了極大的好處,對於國防預算有限的國家意義重大。「梟龍」系列戰機由中巴兩國合力打造,其雷達、飛控系統、數據鏈整合非常完美,巴方對「梟龍」的飛行品質和作戰效能都非常滿意。
經過中巴兩國的不斷升級和改造,JF-17C型將換裝中國產先進發動機和有源相控陣雷達,其綜合作戰能力將會有一個極大的飛躍。
▼
綜上所述,由於印度和巴基斯坦綜合國力的巨大差距,巴空軍在高端戰機的質量和數量方面都處於極大的劣勢。巴空軍為了彌補高端戰機的缺陷,只能在低端戰機的裝備和使用方面加大力度。
在採購預算有限的前提下,巴空軍裝備的「梟龍」系列戰機,無論是絕對數量還是整體能力,都大幅度超越印度裝備的LCA系列戰機。印度空軍一貫的好高騖遠和急於求成的作風,使LCA戰機成為歷經三十年仍然無法形成戰鬥力的奇葩。
而中巴兩國堅持精誠合作、腳踏實地的原則,使「梟龍」系列戰機在較短時間內,就形成了很強的戰鬥力。
▼
印度空有不俗的人力和財力,在LCA戰機的研製和裝備過程中,屢次不顧自身科學技術水平和製造業的能力,不切實際的提高戰機的性能指標。其結果就是設計方案一改再改,國產設備完全達不到設計要求,盲目引進西方先進裝備和系統,最終導致LCA戰機成為一個失敗的試驗品。
中國空軍在六七十年代也犯過同樣的錯誤,盲目的好高騖遠導致多款戰機在設計階段就胎死腹中。中國航空工業在痛定思痛之後,從苦練內功、打好基礎開始重新創業,經過長時間的不懈努力,終於迎來了國產戰機性能和作戰能力的全面爆發。
中印兩國航空工業截然不同的發展經歷,值得所有立志於發展強大空軍的國家深刻思考。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309911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