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出動純機器人軍團參加實戰令人倍感震撼 中國有無這實力?

無人化作戰一直是全世界軍隊所追求的重點項目。尤其是美國研發了諸多海上、空中、陸地的無人作戰平台,也就是大家常說的作戰機器人。可真正把無人化作戰平台應用到實戰的國家卻不是美國,成建制率先使用無人化機器人參加實戰的國家,是俄羅斯!根據俄羅斯《軍工信使》報在6月份披露的俄羅斯無人軍團的在戰場上作戰的細節,我們可以還原出俄羅斯出動純機器人軍團首次參加實戰的諸多細節,從這個角度來說確實讓人倍感震撼;畢竟曾經科幻小說和電影中的場景,已經一步步走向現實。

在2015年12月,俄羅斯利用遠程指揮平台和數據鏈系統,組織了6台「平台」-M地面作戰機器人和4台"阿爾戈"機器人的成建制參加作戰,對某區域的754.6陣地發動打擊。戰場環境屬於仰攻,我們知道,仰攻作戰是通常條件下需要數倍於守軍的兵力和足夠的火力支援才能發動。而此次作戰俄羅斯累計投入的不過就是3輛「洋槐」自動火炮,10台地面作戰機器人,外加3架無人機,對居信有200名武裝分子駐守的陣地發動了猛攻。而所有的無人作戰機器人都在俄羅斯的「仙女座」-D自動化指揮平台下指揮完成的。僅僅這個戰場兵力投入比例就讓人感到很震撼,機器人的效率這麼高嗎?

整場戰鬥僅僅用了20分鐘,當自行火炮還在進行火力準備時,「平台」-M地面作戰機器人就拉開散兵線發動衝鋒了。不用考慮炮火延伸問題,機器人戰士直接逼近到武裝分子工事100到120米處,一方面是吸引火力,另一方面是回傳目標信息給自行火炮。而且每輛「平台」-M地面作戰機器人可以搭載不同的作戰武器,比如12.7毫米機槍,AT-14」短號「反坦克飛彈,RPG-27單兵火箭筒等重火力。由於「平台」-M地面作戰機器人負載能力超過200公斤,備彈量也超過1000發水平,當武裝分子看著吐著火舌機器人緩慢爬上來,而且還有精確的榴彈炮在覆蓋陣地;雙重壓力下迫使武裝分子放棄陣地,逃離戰場。整個過程僅僅用了20分鐘,俄聯軍方面只有3人輕傷。

當然,對於首次參戰的機器人來說,這個戰績非常不錯。而且從俄羅斯事後披露的畫面來看,更震撼,士兵在機器人的掩護下攻上陣地,取得控制權。但是有一些關鍵點我們不能忽略。雖然俄羅斯方面對外宣布的是這次實戰是莫斯科直接指揮的,由俄羅斯國防部長紹衣古大將在線全程指揮。可實際上5000公里的距離,指揮機器人自主參戰是不可能的事情,「平台」-M地面作戰機器人的控制半徑也就在5到10公里,其實是後面方艙的士兵在遙控參戰的,而不是自主參戰!這是最關鍵的一點。再就是取得戰果,俄方只是說「武裝分子留下死傷者倉皇逃竄」卻沒有回報戰果具體數量,就一般這類戰場上的攻堅戰的戰果來看,這類戰鬥傷亡並不大,所以俄羅斯機器人方面未必有實際的殺傷,最主要起到了驅離、占領要點的作用,這是其二。不過絲毫不能抹殺這次俄羅斯機器人實戰的意義,畢竟這是首次成建制的作戰!就好比當年的德國「歌利亞」遙控機器人參戰一樣,儘管炸毀坦克數量不多,可意義是非凡的,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

看到這估計不少讀者會問,俄羅斯如此先進,率先開創了一個新的機器人作戰時代,那麼中國的實力如何了呢?就現在中國在國際防務展會上公開的項目來看,中國至少應研製出了3種戰鬥機器人,可以隨時投入實戰。首先是輕型偵察機器人,採用電動驅動,噪音控制極好,重量大約在1噸左右,最快時速30公里。由於中國在鋰電池製造領域的優勢,使得這種偵察機器人具備4個小時的工作時間,至少具備50公里的偵察半徑,上面攜帶的白光和夜視攝像儀,可以對預訂目標進行隱蔽追蹤和偵察,配合天空無人機一起對目標進行偵察。當確認目標位置後,現在中國有兩款戰鬥機器人可以選擇,一種是CLAW-1型履帶式機器人,另一種CLAW-2型6x6輪式機器人,上面至少可以安裝12.7毫米機槍和榴彈發射器。而且大致噸位從120公斤到500公斤級有,可以滿足至少1小時高強度作戰的需求。不過,中國沒有對外展示協同三種機器人的攻擊指揮平台。我們僅能通過無人機平台來類推其性能,中國的衛星鏈路已經打通,目前已經進行過1700公里遠程遙控打擊實驗,並取得成功。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的戰鬥機器人也應該可以完成俄羅斯類似的作戰任務。

不過畢竟性能推演和實戰有差距,就好像坦克第一次參加實戰中,多數都拋錨一樣。其實俄羅斯的「平台」-M機器人也出現過這類問題,所以,必須要到實戰中去實際磨合。才能知道設計是不是正確,在複雜電磁條件下指揮是否順暢,戰場維護和應用是否穩定等等。所以中國的戰鬥機器人現在確實需要一次實戰的檢驗,才能知道是否能夠完成跟俄羅斯同類的任務,這個是接下來關注的另一個重點。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30848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