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賣給中國這三件利器:為何安倍哭死了

中國花高價進口了24架俄羅斯的蘇-35,連同核心技術一齊買走,目前俄羅斯交付的首批蘇-35已經到達,再加上中國強大的殲-20戰機將於一年後部署中國空軍,這意味著中國空軍的實力將大大增強,並且即將步入四代機時代。

中國空軍從俄羅斯進口的蘇35戰機

中國曾經進口的俄羅斯的蘇-30讓中國第一次擁有了空對地的打擊能力,並且蘇-30這款優秀的多功能戰機在續航和作戰獨立性上都具有優秀的性能。一次空中飛行科研讓蘇-30飛行五千公里以上,並且具備空中加油的能力,這使中國在空中力量上具備了對日本全境地區打擊的能力。不過由於蘇-30配備的是俄式加油管,因此中國常規的加油機無法實現其空中加油的效果,而蘇-30專門配置的加油機也就是伊爾78,這是中國最需要的配套加油機。

蘇35戰機正在完成大迴環機動

在08年的時候,中俄兩方簽訂了一筆軍用設備訂單,俄羅斯出口了中國34架76MD的運輸機和伊爾加油機,後來由於製造商的種種問題,這次交易只能叫停。中國對於伊爾78的需求並沒有得到解決。後來中國將希望寄托在了烏克蘭上,烏克蘭在軍工企業上十分發達,而且軍用設備的技術十分成熟,同時,烏克蘭也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武器出口大國。

經過了長期的談判,烏克蘭決定將三架伊爾78空中加油經過改裝後賣給了中國,至於價格,烏克蘭出價是四千多萬,雖然這三架加油機是二手貨,但烏克蘭在這筆交易上還是有點虧本。隨後烏克蘭在兩年間將三架伊爾78先後交付給了中國,到今年四月才全部交完。為什麼說烏克蘭在這筆交易上有點虧呢?因為他這四千多萬不僅給了中國三架伊爾加油機,更是連同蘇式的軟管加油技術一併交於中國。相比於武器,技術才是更值錢的東西。

中國自行研製的轟油6加油機

中國掌握這門技術之後將其實用與轟油6這款加油機上,也就是說,中國完全可以讓殲-10在實戰中做到空中加油的能力。這三架加油機連同技術,讓蘇-30戰機在實戰中的續航能力和作戰半徑大有提升,必要的時候,完全可以對日境內任何區域進行打擊。

轟油6正在為殲十戰機加油

「谷歌地球」近日再度更新,從地圖上我們看到,在中國境內一處軍用機場上,停放著一架機尾左側和兩翼外側均掛載有吊艙的大型飛機,其外觀特徵與伊爾-78空中加油機完全一致,這意味著我國從烏克蘭購買的伊爾-78已經到貨。《出鞘》本期帶您分析伊爾-78到貨對中國空軍的影響。

作為空軍主力,蘇-30MKK戰機機頭左側醒目的可收放式空中受油管是該機不同於蘇-27UBK的重要標誌,也是其遠程作戰能力的象徵。但是,該機服役十餘年來,僅有的空中加油經歷只有在「和平使命」中俄聯合軍演中和俄空軍的伊爾-78空中加油機配合而來的,轟油-6從未與其配合過。

中國從烏克蘭進口的伊爾78加油機

除了載油量太小(37噸)之外,阻礙轟油-6和蘇-30「親密接觸」真正的障礙還是吊艙本身。我國空中加油技術80年代起步,當時「萬萬沒想到」後來能獲得蘇-30戰機和俄羅斯空中加油技術,因此國產空中加油系統更接近西方標準。而和轟油-6配合的殲-8D受油口尺寸,自然也和西方標準接近。

中國自行研製的空中加油吊艙

在90年代研製殲-10的時候,由於加油機仍只有本身就是「油老虎」的轟油-6,因此其空中受油系統也是在殲-8D基礎改進的。只是由於飛機氣動不同,受油管的外形有一定修改,但在受油口的尺寸上沒有做改動。由此,我軍飛機空中受油管的設計規範算是初成體系,但是很快問題就來了。

2000年,蘇-30MKK裝備我軍,由於該機一定程度上屬於針對台海局勢的應急裝備,時間要求緊迫,並沒有過多考慮和我空軍當時的裝備體系融合的問題。因此,其可收放式空中受油管直接沿襲了蘇-27M(老蘇-35)和蘇-33的設計。

蘇30戰機的空中加油管

雖然同為軟管加油系統,但是俄式空中受油管和基於西方技術的國產加油吊艙在技術上並不匹配,珠海航展上展示的國產飛機空中受油管也完全不同於俄式(而且轟油-6載油量也偏小)。而後來和俄羅斯談判引進伊爾-78M項目的失敗,則使得我軍蘇-30MKK部隊「有管無油」的局面只能繼續下去。

現在,海軍裝備的殲-15和空軍即將裝備的殲-16均使用了和蘇-30類似的可收放式空中受油管,但由於同樣的問題,也無法和轟油-6配合。這就產生了我軍兩套空中加油體系並存的局面,而所有具備空中加油能力的重型戰鬥機竟無法和國產加油機配合加油的怪現象。

殲十B正在進行空中加油

如果說殲-15這樣的艦載機,其空中加油能力主要靠夥伴加油實現,這一問題影響還不大;那麼對於殲-16而言,沒有專業空中加油機就意味著作戰彈性的下降。直到伊爾-78到來,才標誌著我軍重型戰鬥機部隊真正具備了空中加油能力,雖然數量不多,但仍可謂解了燃眉之急。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30730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