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有個非常熱門的話題,中國最新引進的蘇-35戰鬥機居然不能顯示中文?這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不過仔細想想,這是中俄之間關於蘇-35的第幾次波瀾了?可能大家都記不清了,先是48架還是24架問題、然後是1:4比例採購117S發動機問題、後來又出了特殊改進型還是自用型號問題等等,如此來來回回說不清道不明,讓大家都看的非常暈,這個中俄之間到底卡在什麼地方呢?

其實無論是顯示中文也好,還是說出售發動機也好,都說明一個問題,俄羅斯用行動告訴中方:我們只出口戰鬥機,想進行改進或者中國拿回去自己改進都不行,只有掏錢讓俄方改,中國別想從中學到任何技術。這顯然已經是俄羅斯方面「吸取」了之前的相關經驗做出的最終限制。不過現在中國空軍可以自信的回答:我們現在已經不再需要俄羅斯全套支持的,最主要就是中國空軍現在已經換代升級,完全走出了一條自己的新路,而這條新路跟俄羅斯賣的老路完全不同。

中國空軍在2008年明確了必須要進行現代化、信息化、網絡化的大目標。現在中國空軍的重中之重並不是五代戰鬥機殲-20或者新型「轟-20」轟炸機,而是建設「四網合一」:情報支援網絡、作戰體系網絡、武器控制網絡、通訊基礎網絡最終融為一體。進行這些任務的具體載體就是空警-2000,空警-200,空警-500這些新一代預警機,他們是整個戰場移動的信息節點,融合來自地面雷達、天基衛星,偵察指揮機的多個數據源匯總,尤其是空警-500作為最新的載體,起到了關鍵的數字化網絡融合中心的作用,因此大規模列裝部隊。

所以在這就存在一個關鍵的問題,中國空軍現在引進蘇-35戰鬥機,還是用的是完全俄文介面,原始碼不對中方開放,連個接口都不告訴中方,中方怎麼進行「四網合一」?採購俄式戰鬥機、俄式通訊系統、俄式指揮系統,如何確保和中國空軍的整個大網絡聯合?當然,還有以前的蘇-30戰鬥機和S-300防空飛彈也存在這個問題,但是中國自己能夠生產S-300防空飛彈,而蘇-30MKK戰鬥機的原始碼通過近10年的時間已經完全被中國掌握,他們作為老舊裝備在中國防空網絡中仍然可以發揮自己的作用。因此不存在跟殲-10、殲-20這樣新型戰機數據互聯互通的難題,但是蘇-35戰鬥機就不行了,完全獨立與中國空軍體系之外,如何打贏?

當然,歐洲國家在跟美系裝備融合的時候,也有類似問題。但是我們不要忘記那是在北約體系下,有專門的跨國企業,例如BAE或者洛馬公司在做多個系統的融合業務,他們生產專門的數據轉換模塊來提供給歐洲國家使用,使得他們能夠融入到別越的指揮體系下。但是,中俄之間沒有第三方,俄羅斯也不會允許國內企業來做這樣的業務(等於越過俄國家體系單獨生產了),也不會放心中國公司來做。因此24架蘇-35墨跡了這麼久,其中細節的來回磨合也是大事。

所以,從總體上講,中國打造「四網合一」的核心還是為了完全自主可控。當然,當中國空軍完成了這樣體系後,帶來的飛躍式提升之明顯也是必然的。在2008年前,中國空軍進行空戰聯合演習最多就是2到3個團參加,不會超過百架戰機,而從2008年以後中國空軍的聯合演習規模越來越大,甚至到了2014年左右,中國空軍組織了有殲-7、殲-8II、殲-10A、殲-11、轟-6K、JH-7A戰鬥轟炸機等多個機型,多達200個以上目標單位,跨越2個戰區,控制區域達到了700到800萬平方公里的大規模成體系的,這意味著中國空軍有了指揮類似1991年海灣戰爭美軍空中打擊規模的初步能力,而俄羅斯至今沒有展示過自己的擁有這樣的組織能力。這背後透露出來的改變,就是中國空軍不是打算要當地區空軍,而是瞄準美軍想擔當全球空軍的願景,而且還在一步步成真。

並且,要完成跨越2個戰區的指揮,需要數據鏈、衛星、地面指揮終端、陸基和空基微博通訊等等數據通訊整合能力。並且這樣大規模的整合能力,制定100架以上戰機出動計劃,要是2008年以前的能力計算,那需要2到3天的時間,而現在有了「四網合一」只需要2個小時以內就能完成!整個網絡的核心構架就是空警-2000這樣大型預警機,中間中繼使用空警-200和空警-500。
不過我們仍然要看到一個問題,中國空軍現在的作戰機型中,不具備數據融合能力的殲-11A早期型以及殲-8II,殲-7,強-5的仍然有很大數量,而且美軍現在已經實現了多用途戰鬥機化,F-15和F-16多用途戰鬥機比例已經超過50%了。中國殲-10B、殲-16、蘇-30(中國自行改進版)外加殲-10A(後期型號),還有部分充當多用途戰鬥機的JH-7A,總數也沒有達到美軍50%的比例,大約35-40%這個區間。所以中國此番引進蘇-35戰鬥機,也有快速換代的需求,不過需求並不迫切。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