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現在為何不敢輕易和中國打仗?歸根結底我們要感謝這個中國人

美日現在為何不敢輕易和中國打仗?歸根結底我們要感謝這個中國人

【鐵拳大衛軍事觀察第95期】眾所周知,現在世界上共有8個國家成功試爆核武器,其中5個被《不擴散核武器條約》視為「核武國家」,根據獲得核武的先後次序排列,這五個核武國家分別是美國、俄羅斯(前蘇聯)、英國、法國和中國。在我國核武器發展的五十年間,經歷了從"兩彈一星"到小型化核彈頭、潛射彈道飛彈、中子彈和新一代固體戰略飛彈等。

期間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在一些方面更是收穫頗豐:首先,我國的第一顆原子彈就是內爆式鈾彈。當周總理在人民大會堂宣布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發射成功的消息後,美蘇歐爭先報道這個爆炸性新聞,他們對我國核爆放射性塵埃進行證據搜集後,竟然發現我國的第一顆原子彈超乎他們的想像,因為這顆原子彈是一顆內爆式鈾彈,這意味著它要比其他國家的第一顆原子彈難度高得多。中國核武器研製起點高讓國外很多軍事專家沒有想到的。

其次,我國下一顆威力更大的氫彈距離原子彈發射僅有2年零8個月。縱觀世界五個核大國,我國跨越原子彈到氫彈的時間是最短的。美國作為領頭羊,花了7年零3個月,作為它的冷戰對手蘇聯也用了約4年時間,而它的堅定盟友英國更是用了4年零7個月,除此法國大概用了8年零6個月。再者,我國的兩彈結合試驗與核武實現實用化。我國的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在發射後都被發現存在巨大的質量問題,它們的實際威懾能力很弱,甚至西方媒體曾戲稱它們為"有彈無槍"。為了能夠儘快實現核武器的實戰化,我國所有工作人員付出了極大的努力,最終順利解決了這一障礙性難題。

另外,我國首顆原子彈的質量為1550千克,而東風二號飛彈的原子彈彈頭質量也有500千克,這意味著需使用大型彈道飛彈才能投擲這樣的核彈頭。最後,我國核試驗的總體費效比很高。在中國 核武器的歷史發展中,有一個小細節就是我國是五個核大國中核試驗次數最少的國家。截止到1998年5月底,美國已經進行了1032次核試驗,蘇聯和俄羅斯也進行了715次核試驗,同時法國進行了210次核試驗,英國進行了45次核試驗,而相比之下中國也僅進行了45次核試驗,但我國的核試驗總體費效比卻達到最高。

中國在試爆原子彈成功後,面臨的是一個極為嚴峻而複雜的國際社會環境,中美俄三大國之間做出任何在核武器問題上的激烈言辭和政策都將是十分危險的,更何況美蘇還在世界上渲染和編造中國擁有核武器後就會立即使用核武器的言論,美蘇對中國的核武器政策是有疑慮的,還拿中國核武器威脅恐嚇周邊國家。

中國在核武器領域發展的如此迅猛,主要靠技術。眾所周知,核武器作為世界上破壞力最強的武器,其工作原理主要是是利用原子核裂變或聚變瞬時釋放出的巨大能量來造成大規模毀傷破壞效應。而其中,氫彈作為核武器的一種,迄今為止只有兩種構造:其一是美國提出的T-U構造,其二就是中國於敏院士的「于敏構造」。

作為中國的「氫彈之父」,于敏院士貢獻完成的「于敏構造」設計,實現了中國氫彈技術的零突破。如今很多國家都已不再生產氫彈,只有中國留下了世界僅存的30枚氫彈。為何各國紛紛銷毀氫彈呢?原因是氫彈的技術比較複雜,而且需要花費巨大的維護和保養費用,所以各大核國家更傾向於相對便宜的中子彈和原子彈。

中國的氫彈構造顯然也考慮到了氫彈的成本問題,並且加上于敏院士貢獻了一種特殊的技術路徑,它可以使低成本維護與同時具備T-U美國氫彈一樣的威力兩樣優勢結合在了中國的氫彈上,這可以算得上是中國在氫彈技術上的一項「絕技」。于敏院士還提到,中國氫彈中最大當量為1500萬噸,可以抵得上1000顆廣島原子彈的威力,只要兩顆,這個國家就沒有了。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30301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