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購買俄國蘇35和美軍裝備英國海鷂的本質區別在哪兒?

當提到中國軍隊裝備眾多進口自俄羅斯和其他國家的武器裝備,甚至中國軍隊裝備的大多數高技術武器中都有著其他國家生產的零部件或者外國血統的時候,這本身是一件很客觀,也是很正常的事,但總是有網友拿世界最強的美軍出來作對比,指出美軍裝備的很多現已裝備,從M9手槍到M240和M249機槍,從斯特瑞克裝甲車到T-45「蒼鷹」高級教練機、AV-8B垂直起降攻擊機,認為世界最強大的美軍也裝備外國設計生產的武器,中國軍隊使用大量購買自其他國家的武器也是正常,不必完全追求武器的國產化,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從1949年後,中國高層領導人就已經確定了武器裝備國產化,自給自足的方針,尤其是在中蘇分裂失去蘇聯的技術援助之後,雖然中國一直沒有停止對國外先進裝備和技術的引進,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國一直在努力將這些先進裝備和技術消化吸收,努力減少對其他國家的依賴,這不僅僅是經濟上的因素,事實上,很多的國產零部件不僅性能比不上原品,而且造價更高,這更多的是處於一種戰略需要,不至於在戰時由於受到這些國家的要挾而導致大批裝備趴窩無法使用。

中國進口蘇-35等俄制戰機,一定程度上看,是因為中國目前還沒有掌握蘇霍伊系列戰鬥機的核心設計和生產技術,事實上,相比輕型的國產殲-10戰鬥機,擁有強烈俄國血統的殲-11系列重型戰鬥機才是目前中國空中力量的中堅,中國高價進口蘇-35正是試圖獲得俄羅斯目前在蘇霍伊戰鬥機上的最新設計和技術,蘇-35不僅相比蘇-27戰鬥機做了大量改進設計,例如其已經取消了機背減速板,這說明俄羅斯在綜合氣動控制技術上的巨大進步,而中國最新的殲-11和殲-16戰鬥機尚有這一設計,同時,蘇-35戰機還應用了大量T-50戰鬥機的技術,T-50在某種意義上就是蘇-27戰鬥機的終極隱身版本,中國獲得蘇-35戰鬥機,不僅能夠借鑑參考俄羅斯目前在蘇-27系列戰鬥機上的最新進展,還可以從中了解到部分T-50的技術信息,很明顯,俄羅斯不會與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分享T-50的技術信息。

需要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進口的這些國外裝備和關鍵零部件大多屬於我們現在還無法製造的,而美軍裝備的很多國外武器並非美國本土不能生產,而是其重新設計一款類似的裝備,比如類似斯特瑞克的一款新8輪裝甲車,美國雄厚的汽車工業有這個實力,但從頭設計的經濟成本絕對要遠遠高過國外引進,換句話說,美軍裝備外國武器不是因為造不出,而是為了更省錢,同時在向盟友大量出售高技術武器的時候,購買一些相對廉價的盟友裝備來維持雙方的軍事關係,這與我們的因為無法製造而不得不購買有著根本性的差別。什麼時候我們也可以向美軍那樣裝備這種性質的外國武器,也就說明我們的軍事現代化到了可以真正值得驕傲的時候了,沒有掌握核心技術的驕傲不過是一種自我陶醉而已。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30179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