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澳大利亞在南海問題上高調追隨美國,但其依然小心翼翼地把握著言行的尺度,諸多跡象顯示其國內探索獨立外交的力量不容小覷。
資料圖:澳大利亞海軍驅逐艦
上周末,在檀香山出席「澳美領導對話」的澳大利亞「影子國防部長」(工黨國防事務發言人)理察·馬勒思向澳媒表示,澳大利亞應在南海問題上對中國更為強硬,應授權給軍隊進行「自由航行」,包括進入中國島礁的12海里之內。他還明確表示,如何進行巡航的命令不需要由政治家下達,而應該交由軍隊將領。
日本外相岸田文雄、美國國務卿克里及澳大利亞外交部長畢曉普在寮國舉行三國部長級戰略對話。
此言一出,立即令澳政壇「炸鍋」。最先公開表示反對的是工黨元老、前總理保羅·基廷。基廷指責工黨在南海問題上過多考量美國利益,而忽略了澳自身利益。他更指出,向有爭議且可能爆發衝突的區域派遣艦隊的決定,只能由民選政府在對局勢進行完全的分析判斷後作出,絕不可交給軍人,這涉及到民主的核心本質及文官掌控軍隊的原則。這位前總理也指出,如果認為對抗中國就能解決南海所有問題,是錯誤的。澳大利亞應該明確告訴中美兩國,澳將優先考慮自己的利益。
澳總理特恩布爾也指責,工黨的鷹派姿態顯示了其「不成熟」。外長畢曉普則要求工黨澄清,澳軍進入中國控制島礁12海里內巡航是否工黨新的政策主張。畢曉普強調,澳應致力於降低這個區域的緊張氣氛,畢竟澳不是聲索國、不該選邊,而應敦促各方進行和平談判。
資料圖:澳大利亞海軍驅逐艦
澳政壇這樣的反彈,顯然出乎鷹派的估計。自美國利用南海問題圍堵中國以來,澳是最為高調追隨的盟友。但是,隨著中國在南海維權成為不可逆轉的「新常態」,澳內部的政策分歧也逐漸清晰。大致而言,澳內部應對南海問題、乃至中國崛起,有兩種意見:一種是傳統的,認為澳應該繼續緊跟美國,充當先鋒;另一種則認為,澳如今應更多考慮自己的國家利益、而非美國的利益,在中美之間發揮關鍵的橋樑與紐帶作用。
日本防衛相稻田朋美(左)與澳大利亞國防部長佩恩(右)
這兩種意見,前者當然可以稱為「親美派」,也可以稱為意識形態的「原教旨主義者」;後者則稱不上「親華派」,而是「親澳派」兼「現實主義者」。後者的主張,絕非為了中國的利益,而是為了澳自身的國家利益。兩者的根本區別在於,澳是否需要謀求獨立自主的外交,尤其對華外交。值得注意的是,「親美派」與「親澳派」並不按照政黨站隊,在自由黨和工黨兩大政黨內部,都各有擁躉。相對而言,「親美派」的話語權更為強勢,這與澳媒的親美慣性有關,更與美國在澳長期培養與安插「影響力特工」有關。
兩派的公開分歧,曾體現在上月圍繞所謂「中國軟實力滲透」的激烈爭論上。澳對華政策、尤其是南海政策,是各方博弈折中的結果,不可簡單地進行貼標籤式的懶惰解讀。
澳大利亞皇家海軍驅逐艦柏斯號
在高調追隨美國的表象下,澳南海政策有其自身的紅線:一、對於海牙仲裁結果,只是原則性地要求中國遵守,而不提及細節;尤其當澳自身陷入與東帝汶的仲裁泥沼後。二、對於追隨美軍進行「自由航行」,原則是不進入中國島礁的12海里。
近日,澳大利亞正式向菲律賓移交兩艘退役的二手登陸艦
至於工黨「影子國防部長」,與其說是鷹派,不如說是「嘴炮黨」——不當家的輕浮與不負責任的輕率,已經引起朝野兩黨的反彈。值得注意的是,澳大利亞已致力於建設「中等強國」經年有餘,圍繞實現自身國家利益最大化的自我意識正在崛起,這對中美兩國而言,都是需要認真對待的「新常態」,不可輕視澳大利亞在太平洋的「獨立砝碼」作用。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300838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