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良格號在烏克蘭黑海船廠 烏克蘭一直是中國非常給力的武器合作夥伴,不說別的,遼寧號航母的前身瓦良格號就是來自烏克蘭黑海船廠。
如果烏克蘭不同意出售給中國,黑海船廠也沒有那麼大的能耐敢擅自做主,更何況當時西方還對烏克蘭施壓,要求禁止將航母出售給中國。
烏克蘭最終還是向中國輸出了航母技術,同時還有T10艦載機技術,讓中國快速進入擁有航母的時代。 烏克蘭至今仍然向中國出售關鍵武器裝備,有一種武器看似非常普通,但卻是一種潛在的戰略武器,這就是空中加油機。
中國空軍蘇30戰機 中國缺少大飛機平台,最大的伊爾76運輸機從俄羅斯購買,數量不足,除了運輸任務外,還有改裝成預警機。
中國從烏克蘭進口了伊爾78空中加油機,可為中國的蘇-30戰鬥機進行空中加油。在伊爾78的支持上,烏克蘭給了不少非常有用的東西。
烏克蘭使用的蘇式軟管加油技術連帶伊爾78一同進入中國,中國也快速掌握了這種技術,在轟油6上使用的軟管加油一直服務於殲10戰鬥機。
從2000年之後,中國陸續購買了76架蘇-30戰鬥機,形成中國第一波空對地攻擊火力。 蘇-30經過一次加油可實現5200公里的航程,兩次加油為7000公里,具備對日本全境進行空襲的能力。
中國空軍裝備的伊爾-78 烏克蘭因為與俄羅斯鬧翻導致兵戎相見,長期戰爭讓早已捉襟見肘的烏克蘭財政更是雪上加霜,如果不抓緊時間賣點東西「變現」恐怕將難以維持國內正常運作,因此便宜出售也不一定就是腐敗,可能是因烏國迫切需要外匯。
烏克蘭國家新聞通訊社刊登了熟悉烏克蘭軍事技術合作問題的烏記者黛安娜·米哈伊洛娃一篇名為《烏克蘭供應中國的伊爾-78加油機:
沒有合同不存在醜聞》的文章,該文章披露了一些烏克蘭特種設備進出口公司在2011年簽署的售華3架伊爾-78加油機合同的一些細節。稱這個看似很成功的外貿合同實際上是對國家資金的大規模盜竊。
中國空軍裝備的伊爾-78 烏克蘭人民還為從慶祝國家獲得中國伊爾-78加油機合同的喜悅中緩過神來,就又遭到了再一次的「背叛」。
2011年12月9日,中國天利航空科技實業公司和中國國防科工委與烏克蘭特種設備進出口公司簽署了價值近4478.71萬美元的合同,引進烏方封存的3架二手伊爾-78空中加油機,進行恢復性維修和改裝,隨後供應給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
當時烏方在該合同上簽字的是烏克蘭特種設備進出口公司的一號部門負責人丹尼斯·沃龍科夫。在簽署合同幾個月後,烏克蘭媒體報道稱。
烏方簽訂的合同價格遭到壓低,因為只有在不低於5250萬美元的合同價格下才有利可圖,對尼古拉耶夫飛機修理廠來說,為中國維修改裝伊爾-78的工作是虧本經營。
中國空軍裝備的伊爾-78 隨後又出現消息稱烏方無法根據合同規定的日期,在2013年年底按時交貨,隨後調整了交付日期,即第一架伊爾-78在2013年年底交付,其餘兩架在2014年交付。
儘管烏方表示在2013年年底交付第一架伊爾-78加油機,但是直到2014年9月,烏克蘭才將第一架伊爾-78交付中國,隨後在2015年6月26日交付了第二架。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為其編號為20642,2016年4月16日,第三架伊爾-78加油機也在成功進行測試後離開了庫利巴基諾機場。這三架伊爾-78加油機全部裝備至了中國空軍航空兵第13師第38團。
中國空軍裝備的伊爾-78 在履行完合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基輔佩切爾斯基法院就做出了一些列裁定,揭露了烏克蘭國防工業公司、烏克蘭國防服務公司、烏克蘭特種設備進出口公司、尼古拉耶夫飛機修理廠。
以及兩家私人企業-「強子」科研生產公司和「航空通信連」科研生產公司與國防部官員合謀侵吞國家財產一事。而烏克蘭特種設備進出口公司的情節最為嚴重,被定為一級。
2012年2月2日,尼古拉耶夫飛機修理廠(買家)與「航空通信連」科研生產公司(賣家)在完成上述合同的條件下簽署了買賣合同,根據買賣合同,尼古拉耶夫飛機修理廠以2876.3萬格里夫納得到了這三架伊爾-78加油機,換算為美元約為360萬美元。
中國空軍裝備的伊爾-78 在開審之前的調查發現,為了掩蓋在外部市場簽署了關於所提及軍事裝備出售協議的事實。
烏克蘭國防部和烏克蘭國防服務公司根據2011年6月20日開始實施的買賣合同簽署了關於軍用裝備轉讓和出售的委託協議,而這三架加油機是完全符合該協議的。
中國空軍裝備的伊爾-78 「強子」科研生產公司通過商品交易所「基輔工農業市場」在該商品交易所與烏克蘭國防服務公司2011年1月19日簽署的合同的基礎上出價1513.6萬格里夫納購買三架伊爾-78。
拍賣唯一的競爭者是塞瓦斯托波爾的「航空技術工業」公司。不久,「航空通信連」科研生產公司轉售了這三架飛機。 因此,在國內市場簽署不成當協議的情況下,商品的價格增加了近30倍。
而最初和最後價格之間的差額成功打了國際預算專項資金的擦邊球。而俄羅斯和中國也曾就伊爾-78加油機進行過談判,當時該加油機的世界市場價格非常低。
而俄羅斯要求的價格是每架2500-3000萬美元,也就是說是中國支付給烏克蘭特種設備進出口公司金額的兩倍多。中國空軍裝備的伊爾-78 烏克蘭對我國的慷慨不止體現在運輸機上。
烏克蘭曾是蘇維埃共和國成員之一,在蘇維埃共和國解體後繼承烏克蘭繼承了其許多技術,雖繼承了其技術,但那時的烏克蘭卻動盪不安,我國抓住機會在蘇維埃政府解體的次年就開始和烏克蘭進行建交。
中國遼寧號航母 經過20多年的友好建交,烏克蘭不停的向我國出口其各項技術,大力的促進了我國的發展。據分析人士表示就軍工方面出口就不下三十項。
中烏軍工合作以來,除了轉讓「瓦良格」號這一具有標誌性意義的大型項目外,在艦船、坦克、飛機的動力系統,特別是各型發動機方面,表現最為突出,目前中國諸多水面艦艇。
包括「瓦良格」號在內,還有「中華神盾」艦所用的燃氣輪機DN/DA-80、中國為巴基斯坦開發的「哈立德」主戰坦克所用的柴油發動機6TD-2E、新一代高級教練機獵鷹-15所用的發動機AI-222,以及適合高原山地直升機的發動機等技術,均來自烏克蘭。
燃氣輪機DN/DA-80 DN/DA-80燃氣輪機 經過20多年的軍工合作,中國基本上已經摸清了烏克蘭的軍事技術,對其評價為仍是20多年前的技術,沒有大的創新。
海軍專家李傑說,烏克蘭的軍工技術停滯不前,一方面,在蘇聯時期,烏克蘭主要為蘇聯軍工做配套,技術偏門,單項技術雖然很強,但基礎不牢;另一方面優秀人才大量外流,經費投入不足,所以創新很難。
儘管如此,烏克蘭在大型運輸機、水面艦艇的設計理念、關鍵技術、動力系統等領域,單門獨項的技術優勢還是令中國心動,仍有合作空間。
中國出口型主戰坦克MBT300 近日,烏克蘭又對中國輸出了一批新的技術,其中就有其獨特且完善的巴頓研究所的焊接技術。
如閃光接觸焊,真空電子束焊,爆炸焊等世界先進的焊接技術,這些焊接技術航天航空,造船工業,機械製造等領域解決了諸多技術上的難題。
為此,俄羅斯大為惱火,我想俄羅斯之所以惱火是其心虛的表現,中國短短几十年從無到有,從仿製到創新,從遙遙落後到不斷地拉近,拉近,在拉近,讓世界震驚,讓列強不安,正是因為如此他才惱怒!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