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蘇35戰機
【諸葛小徹軍情觀察第1066期】近日,據俄羅斯媒體報道,俄方將於今年年底前向中國交付第一批4架蘇-35戰鬥機,其餘20架將於2017-2018年完成交付。此前幾年,中俄雙方對蘇-35的交付細節展開了馬拉松式的談判,而今俄方卻積極進入交付程序。因此,有網友稱,中俄之間的蘇35戰機再次出現大變故,俄羅斯為何急切向中國交付蘇-35,這不禁讓國人感到深思和困惑。
蘇35戰機長21.9米,高5.9米,翼展15.3米,最大起飛重量34.5噸,裝備有2台俄羅斯最新研製的117S矢量發動機,最大加速度9G,最大航速3.5馬赫,攜帶副油箱的情況下,改機最大航程可達4500千米,蘇35有12個武器外掛點,可攜帶最多8噸彈藥,包括R27、R73、1RVV-AE等空空飛彈,Kh-29、Kh-31、Kh-59等戰術飛彈,以及各型精確制導炸彈等武器。
圖為蘇35裝備的117S發動機
我們知道,一國作出國防出口決定,往往是基於政治關係和經濟利益,俄羅斯更是如此。比如:印度一直以來就是俄羅斯軍火出口的大客戶,但近些年,印度將國防項目的採辦來源國多樣化,陸續購買了美國、以色列和法國的武器裝備,或因此,俄羅斯近期反常地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舉行了聯合反恐演習。而中俄關係可以說,是俄羅斯遭遇西方孤立和制裁的大背景下,俄對外關係中的重中之重。
因此,俄方急切向中國交付蘇-35,不排除是俄方想進一步變現中俄友好關係的舉動。俄方向中國率先蘇-35,也是為了擴大該機的出口市場,這對於處於經濟不景氣時期的俄羅斯企業來說,創匯是迫切的需要,這樣才能留住技術人員和技術。本來,蘇-35就是蘇伊霍設計局在蘇-27基礎上設計的出口型戰機,出口中國換回的資金可以用於對俄方企業的再投資,甚至T-50的開發資金也有部分是印度資助的,俄方這種「借力」方法的確屢試不爽。
圖為雪豹E型雷達
不過,俄方除了以上自身原因,可能還與中國航空工業在特定領域取得的進步有關。一直有觀點認為中國引進蘇-35,是覬覦其「雪豹E」被動相控陣列雷達和裝有矢量推力噴口的117s渦扇發動機,但中國新推出的殲-20、殲-31以及現役的殲-10C和殲11系列幾乎都裝了相控陣雷達。此外,中國還組織了大量科研單位進行渦扇-15大推力矢量發動機研發工作,新成立的中航發動機集團公司也將聚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中國幾乎在以舉國之力在航空領域進行技術攻關。因此,俄方再拖延蘇-35的交付時間,或將使其陷入尷尬。當然,中俄在近些年的軍技合作、聯合軍演或許還有地緣戰略因素的考慮。畢竟,中、俄兩國分別在亞太和歐洲受到美國實際的軍事威脅,中俄抱團取暖或為最現實、最佳的選擇。總之,中俄完成蘇-35交付之後,中俄軍技合作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中國未來或將跟多採取聯合研製的方式來取代實物交易。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