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戰爭中,由於雙方都面臨著戰場防護體系越來越完備,尤其是高、中、低三層空天一體化防護網絡的建成,使得發動全面突襲的難度異常加大,並且隨著反導網絡的相繼建設,彈道飛彈的突防難度也越來越大,如果有一方的反導網絡建設完備後,無疑另一方的常規洲際彈道飛彈幾乎失效,那麼如何才能保證己方核威懾力呢?因此各國都在積極發展高超聲速武器,而目前來看,走在世界前列的就是中、美、俄三家;而在超過10馬赫的高超聲速領域,中、美在展開激烈的競爭,俄羅斯只是在5馬赫領域的門檻買過階段在逐步完成實用化。
我們先明確下10馬赫這個速度是多麼驚人的效果。10馬赫,顧名思義是聲速的10倍,摺合成公里就是12240公里/小時,這個的超高速度意味著從北京到上海,只需要6分鐘時間。而現在最快的航班需要1小時35分鐘,而坐高鐵也需要5個小時。這樣的速度對於一款在大氣層邊緣飛行的人造飛行器來說已經相當驚人。而且,我們都知道現代的飛彈防禦系統設計出來都是按照彈道軌跡計算,提前發射攔截彈頭等著目標彈頭來「撞「,可高超聲速人家畢竟叫飛行器,所採用的更是著名的」錢學森彈道「和「桑格爾彈道」,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當你攔截彈頭升空後極大可能會撲空,在目標攔截窗口內等到來襲飛行器,人家或許轉彎了,或許打了個」水漂「繞過去了。可以說高超聲速武器是現在突破反導的最簡單有效手段,也是為什麼多個國家都在研究,可獲得突破的相對較少的一個原因,研發難度太大了,你沒有雄厚的航天、材料、控制全系統基礎,想實用化太難。因此也就只有中、美、俄搞出了可用樣品。
根據美國《國家利益》網站的統計,中國在近一個月時間內,完成了4次疑似高超聲速武器的試射。雖然中國並沒有對外宣布相應的實驗情況,但是如此密集的試射只能說明一個問題-中國的高超聲速武器已經進入可部署實用化階段,無論是可能的DF-ZF或者WU-14(這兩種飛行器外界經常混淆,不過從目前來開WU-14是應該是一款高超聲速彈頭,而DF-ZF可能是一款高超聲速飛行器),至少有一種已經具備隨時可以飛抵對手頭頂的能力。儘管美國現在對於攔截5馬赫左右目標頗有信心,但是如果中段速度到達10馬赫,美國的反導系統基本不太可能成功攔截。從現有信息來看,中國在2016年4月之前,已經進行過7次試射了,算上現在密集進行的4次,對於一款一次性使用武器來說,已經可以接近部署狀態了。從這個角度來說,美國對中國高超聲速武器感到不爽不僅僅是心理上的,也是實實在在的威懾。
美國戰略司令部主要領導在2015年的會議上提出:
中國正在發展的可機動高超聲速打擊飛行器對美國造成了新的最主要的、最嚴重的威脅。美國海軍上將塞西爾·D·漢尼是美國戰略指揮部司令。在這次核威懾研討會上,他表態稱,除了對軍控談判領域的影響外,高超聲速武器已經是世界範圍內新興戰略威脅之一。
當然,對手感到不快的事情自然是我們需要著力發展的東西,但是高超聲速武器現在還有一些部署難點需要完善:首先是作為常規推進段使用的彈道飛彈,是否能夠突破敵方的早期攔截網,這是個難題。畢竟高超聲速武器上升段仍然使用的傳統彈道飛彈,比如外界認為WU-14彈頭可能就搭載在東風-21飛彈上,因此只要東風-21發射,就會觸發美軍的反導攔截程序,這是一個難點,也是中國在發展高超聲速武器的同時,也要繼續發展傳統的彈道飛彈的原因。再就是如何提升高超聲速武器的可靠性,畢竟從美國經驗來看,高超聲速武器像早期的彈道飛彈一樣,存在諸多不可靠因素,需要繼續完善。最後就是目前為止,所有國家無論是中國、美國、還是俄羅斯從來沒有展示過高超聲速武器的全程打靶實戰化過程,最長的飛行距離也就在2500公里到3000公里左右,這個距離中國用來打擊關島是足夠了,可要確認能夠打擊美洲大陸,還需要一次像當年中國「東風-5」飛彈試射那樣的全程發射過程來驗證。如果到了那時,中國就不僅僅會證明自己的高超聲速武器能用、可用並且好用,同時也會像當年的洲際彈道飛彈一樣,確立新的戰略制高點,我們期待這一天並不會太遠!
全文結束,謝謝大家之前的指教,歡迎更多理性點評和互動!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276885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