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媒:解放軍蘇-30戰鬥機或與美軍F-15戰鬥機發生對抗

據台灣媒體《上報》報道,9月12日,解放軍、台灣地區空軍和美國空軍在巴士海峽發生危險遭遇,解放軍的蘇-30與美軍F-15戰鬥機可能發生了「比武對抗」,台灣地區空軍的F-16戰鬥機則在台灣管區內旁觀。

台灣媒體的報道讓9月12日解放軍西太平洋遠海訓練的全貌進一步呈現出來。台媒稱,「這批解放軍飛機包括了蘇-30MKK戰鬥轟炸機、護航的殲-11B型殲擊機、轟-6與轟-6K戰略轟炸機、圖-135電子偵察機、用以預警、偵察和打電子戰的空警-200預警機以及伊爾-78空中加油機,這10多架戰機、轟炸機與電子偵察機都是解放軍空軍的實施遠距離打擊的最精銳機種。」

而根據中國軍網的報道公開信息看,沒有發現通常情況下會公開的殲-11B型戰鬥機的身影,同時根據所屬部隊的部署情況和殲-11B的航程推測,殲-11B並沒有參與此次遠海訓練,此次執行護航任務的依然是空18師54團的蘇-30MKK戰鬥轟炸機,其兩中兩近的武器掛載說明其確實在執行典型的CAP(戰鬥巡邏)任務。由於不存在台媒所稱的「圖-135電子偵察機」,推測解放軍伴隨出動的是圖-154電子偵察機,這型飛機同樣沒有出現在中國軍網的報道或圖片中。圖-154電子偵察機用於前出搜集電子情報,並對轟-6K攜帶的K/AKD-20巡航飛彈進行遠程中繼制導。另外,根據《解放軍報》報道,執行空情保障任務的是解放軍空警-2000預警機,空警-200的保障能力較弱,飛行速度均無法跟上由蘇-30、轟-6K、伊爾-78M和圖-154組成的噴氣式飛行編隊,因此這一任務也只有空警-2000可以勝任。因此,解放軍空軍的遠程打擊編隊典型編組或許為1架空警-2000預警機、1架圖-154電子偵察機、1-2架伊爾-78M加油機,4-6架轟-6K轟炸機和6-8架蘇-30MKK戰鬥機。

令人注意的還有,台媒描述的大陸、台灣和美國戰鬥機「危險接近」,有解放軍軍機曾意外進入台灣管區的情況。報道中描述,「美國海軍阿利伯克級飛彈驅逐艦『斯普魯恩斯』號,執行完南海航行自由的偵巡任務,北返日本基地;該艦一偵測到中國這批10多架戰機的航向巴士海峽朝它而來,緊急發出空中掩護,美軍立刻從那霸基地緊急出動8架F-15戰機與2架RC-135電子偵察機,急速飛向蘭嶼外海的空域……台灣空軍派出的F-16與『經國』號戰機升空有16架之多在台方空域就近警戒監控……」台媒還稱,「解放軍也發現美軍戰機朝向機隊而來,立刻由蘇-30戰機迎上警戒,雙方在蘭嶼的外海空域上接近時,以戰術「占高位」的飛行動作來分高下……」如果台媒所言屬實,那麼這將是近40年來中國空軍與美國空軍的首次直接「對抗」,或許稱「比武」更為合適。這其實也並不是罕見現象,即便是美軍與日本航空自衛隊、美軍與台灣地區空軍,都有飛行員相互比武切磋的例子。

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部隊並非毫無經驗,在東海中國海軍航空兵曾與日本航空自衛隊的F-15J發生危險接近。不過此次面對技術水平更強,飛行經驗更為豐富的美軍F-15C,中國空軍的蘇-30MKK作為蘇-27家族內部推重比不高的一型,其垂直機動性應當明顯遜色於美軍的F-15C。台媒提到了「占高位」,這是現代空戰中常見的超視距空戰戰術,即在垂直方向與敵機保持2千米左右的負高度差,水平方向形成30~60度角度差,充分利用敵人的雷達弱視區,先敵鎖定,先敵發射。而受攻擊方探測到敵人雷達型號對自己形成持續照射時,則可通過切向機動(使己方得運動方向於敵人的雷達波入射方向形成垂直或接近垂直)讓對方雷達脫鎖。台媒提到「因蘇-30戰機轉彎閃躲,結果進入了蘭嶼24海里的空域內」。如果報道屬實,那麼可以推測雙方已經打開火控雷達對對方進行持續照射,並均有機動動作進行規避,這或許是中國空軍第一次與美國空軍F-15C戰鬥機進行超視距空戰演練,相信對於雙方相互認知戰術將有不小的影響。不過鑒於蘇-30MKK空戰性能要遜色於美軍F-15C,數量可能也要少於美軍,在接近中吃虧是比較有可能的結果。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27018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