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的航空底蘊仍然強於中國,中國能否趕上取決於這一因素

日本「外交學者」網站9月17日發表評論認為,中國進口24架俄羅斯蘇-35戰鬥機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在於其裝備117S發動機。文章認為,蘇-35的電子系統雖然較之新型殲-11D要落後,但其由於出色的117S航空發動機和空氣動力設計,蘇-35在航程和載彈量上的優勢依然較大。

中國和俄羅斯都是蘇-27系列戰鬥機的主要使用國,也是具備獨立設計和製造第三代戰鬥機的國家。不過作為蘇-27的原產地,俄羅斯在二戰後漫長的噴氣時代積累了非常寶貴的戰鬥機設計經驗,加之其原本的工業化底蘊,俄羅斯在設計和研發航空器的能力上非常強大,可以與美國一較高下自成體系。在各類型航空器設計上,俄羅斯有非常獨到的見解和經驗,在整個培訓、教育和實際設計生產過程中,這些經驗讓俄羅斯在其航空器研製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相比之下,中國航空工業在1950年代方才真正起步,加之隨後多年的緩慢前進,其底蘊和經驗遠遠不能與俄羅斯相比。中國許多大型航空器的製造依然需要由俄羅斯或烏克蘭航空企業進行指導和合作,在涉及工業基礎的航空發動機之類領域,中國依然不如俄羅斯,獨立研製有諸多困難。在引進的蘇-27戰鬥機改進項目上,作為後來者的中國在氣動布局的更改上便出現非常嚴重的困難,由於未能完全消化俄羅斯的原始設計,包括殲-11B/D、殲-15和殲-16項目都出現了諸多問題,其面臨的問題比改進國產殲-10要困難得多。說類似蘇-35這樣層次的大幅度改進,中國目前尚且無法實現。

當然,中國的優勢在於電子工業。在90年代,中國承接了產業轉移帶來的電子工業產業,並逐步占據了這一產業的大部分市場份額和獨立研發能力。在算法上,中國已經達到世界一流水準,材料上稍微遜色於歐美。與此同時,蘇聯的電子工業卻由於未能市場化,並且在蘇聯解體後的經濟困難中無法發展,導致俄羅斯的電子工業逐步與世界主流拉開差距。日本媒體認為殲-11D裝備的有源相控陣雷達要優於蘇-35裝備的「雪豹-E」雷達,基於中國和俄羅斯現在的電子工業水準,可以認為這一判斷是準確的。

中國現在已經擁有了一定的優勢,但要談論工業設計水準,俄羅斯的底蘊仍在。不過鑒於俄羅斯近年來的市場化不會非常徹底,中國若能更多地市場化,其進步潛力將是非常巨大的。影響中國航空工業未來的核心因素,同樣是能否市場化並提高效率,這一點我們必須清楚。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26772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