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曾經搞過一款可用於反艦的彈道飛彈,名為「游隼」
中秋前weibo軍事話題小高潮。先是所謂東風-21D真容曝光,然後微博上的網友又發現烏克蘭1990年代時曾經搞過一款可用於反艦的彈道飛彈,名為「游隼」,樣子和所謂東風-21D也挺像。
一般認為東風-21D開始研發是因為1995-1996年期間台海危機的刺激,而「游隼」飛彈項目起於1994年,作為烏克蘭的非核威懾兵力研製,烏克蘭媒體把它稱作第一款烏克蘭自己的彈道飛彈。
這個時間的先後關係,讓人不免浮想聯翩,畢竟烏克蘭或俄羅斯某些設計局曾曝光過不少和中國武器非常類似的型號。
比如一款和運-20非常像的運輸機設計方案曾在安東諾夫設計局的一個文件「重型運輸機技術建議」2004中出現。
但這一次,大家應該都是磊磊落落的,畢竟「游隼」飛彈的個頭小很多……至多和東風-15差不多,而且更重要的是這款飛彈至今仍未完成研製。
紅警感十足的游隼效果圖紅警感十足的游隼效果圖
真游隼三視圖真游隼三視圖
游隼為固體彈,長7.2米,彈直徑0.8米,加尾翼為1米,全重3500千克,彈頭重480千克,末制導方式是雷達+光學,射程50-280千米,據稱烏克蘭自用版能達到500千米射程。
2007-2009年間,媒體上曾出現過以該系統為基礎研製多用途飛彈的討論。
游隼飛彈攻擊示意圖,很有意思的是挨打的航母是基輔級
2011年據說搞出了預生產型的樣彈, 2012年烏媒體稱游隼2017年會列裝,但2013年6月烏國防部長宣布放棄該項目,並稱「數年來,主導研發的企業花費了2億格里夫納,既沒搞出原型彈也沒完成設計工作」,同時他還表示,替代系統的研發已經展開,新系統能在數年內搞出原型彈,新彈的研製部門是光線設計局Луч(基輔)。
環球安全認為,游隼很像烏克蘭版的伊斯坎德爾,只是更緊湊,機動性更好,精度更高。
游隼飛彈並未真的下馬,它的出口版雷型彈道飛彈一直在研製中。
雷型飛彈,項目也起源於1990年代,它是一款出口產品,也由南方設計局(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研製,雷很可能以游隼為基礎設計,其射程80-290 km。
雷的研發一直在進行,2016年,烏克蘭還推出了雷-2型飛彈,大致相當於俄羅斯的伊斯坎德爾M,並稱研製工作是得到國外客戶資金支持的,這個神秘的國外客戶並未曝光。俄衛星網還專門刊發文章,題為「誰是烏克蘭雷戰術彈道飛彈系統的神秘買家」,將目光聚集到了沙特和阿聯身上。
這樣看來,無論雷型還是游隼飛彈,就算真抄的話,也頂多是抄了DF-15,和DF-21D完全不是一回事了。(作者署名:雷曼軍事現代艦船)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267719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