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艘在中國南海觸過雷的美軍核潛艇,這次又被自己人撞了

國際頭條| 2016-09-19| 檢舉

「路易斯安那」號是美國海軍為保障水下核威懾力量而保留的18艘俄亥俄級彈道飛彈核潛艇之一。核潛艇於1992年10月23日開工建造,1997年9月6日正式服役。

提起這艘先進的美軍核潛艇,很多人可能還有點印象,因為早在2008年的時候「路易斯安那」號在我國南海發生過一起「觸雷事件」。,當時鬧得沸沸揚揚,大家對於這艘潛艇來南海的目的眾說紛紜。時隔八年,「路易斯安那」號在自家門口又出麼蛾子了。

南海吃過虧

2008年8月份,澳大利亞《今日防務》雜誌中的一篇文章稱「路易斯安那」號在中國南海巡航時,為了能浮出水面監聽中國的軍事信號,藉口所謂的「無害通過權」,在剛浮出水面時遭到不明炸彈攻擊,致使潛艇的尾漿和氧氣艙受到破壞,但沒有立即引起危害。

文中提到,當時,中國海軍曾向美國海軍建議提供幫助,但是美國拒絕了,原因很簡單:「防止中國趁機獲取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的技術」。美軍的情報部門猜測,不明炸彈很可能是中國數月前部署在南海海域的水雷,因為中國早就料到美國會派出潛艇到南海收集中國軍情。

家門口「隱身」失敗

2016年8月18日18時許, 「路易斯安娜」號在華盛頓胡安·德·富卡海峽水域同一艘補給船相撞,美國海軍正在核實兩船遭受的損害,並就此展開調查。消息稱,潛艇順利返回華盛頓州班戈基地,補給船回到加州洛杉磯港。美國著名潛艇專家鮑勃·勒黑德稱,在這起事故的報道中,美軍新聞部門刻意「報平安」,卻隱藏了很多秘密,目的是減少「有心人」對美軍「沉默艦隊」的關注和研究。

圖註:美國太平洋艦隊核潛艇「路易斯安那」號

「船吸效應」惹的禍

儘管美軍披露的信息極為有限,但勒黑德綜合海峽地理環境和以往美國核潛艇進出的信息,認為極有可能是「路易斯安那」號試圖以潛航狀態穿越胡安·德·富卡海峽,與此同時,恰有一艘大型補給船經過,美國核潛艇兵們的習慣做法是「大隱隱於市」,躲在補給船下方,利用水面船隻的螺旋槳噪聲隱蔽出行,結果受到「不可抗力」的控制,結果來了個「親密接吻」。

作為一個駕駛過巨型船隻的老軍人,勒黑德指出,這個「不可抗力」其實就是「船吸效應」。他強調補給船行駛時常會在水面形成一個「大洞」,尤其是當裝滿貨物並以典型的17節時速(這是慢速船隻常見的巡航速度)行駛時,海水會從三個面不斷湧進船尾形成的「空腔」里,造成一股沿船行駛方向相同的力量,這個過程就像渦流,把下方所有東西都引進來。

圖註:「船吸效應」的原理

不是唯一受害者

其實,潛艇因「船吸效應」而「吃藥」,這幾年在美國核潛艇身上發生過多次。早在2007年1月8日,美國核潛艇「紐波特紐斯」號就因相似原因,在中東波斯灣與日本遊輪「最上川」號相撞。2009年3月20日,美國核潛艇「哈特福德」號又在波斯灣與兩棲船塢登陸艦「紐奧良」號發生碰撞,核潛艇的指揮塔圍殼嚴重變形。

有趣的是,因為一些國際重要海峽水道既淺又窄,為防止「戰略對手」追蹤核潛艇行蹤,美國海軍一般要求核潛艇指揮官儘量讓潛艇保持在水下運動,考慮到每天都有大量水面船隻進出,潛艇出事就在所難免了。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26648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