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型和中型榴彈炮雖然小,但同樣極具殺傷力而且特別靈活,也是一線火力支援的主力。有一種輕型榴彈炮,竟然可以輕鬆的360度無死角環射,這到目前為止還是獨一無二的。更關鍵的是其數量特別多,每個師可以擁有90門。這就是戰鬥民族的D30式122毫米榴彈炮。
D30是火炮家族中的一個異類。其獨具特色的採用了三腳大架:既不是常規的二腳大架,也不是重型的十字大架。大架展開後,可以為火炮形成一個穩定的平面,炮身可以在上面和高炮一樣進行360度全方位的旋轉並開火。這樣做的好處很明顯:採用常規兩腳大架的榴彈炮,必須根據目標的大概方向選擇火炮朝向,一旦目標超過射界,就必須通過炮組人力移動整門火炮改變射界,十分費時費力。而D30隻需要輕鬆轉動炮身就好,一個人轉動轉輪就可以了,十分靈活。不過,這樣的大架也讓D30的牽引方式十分奇怪,牽引時,其三個支架全部收攏朝前與炮管固定,卡車拉著炮口上的牽引環帶著火炮走。
D30的性能十分優秀。其最大射程超過了20公里,採用新式的火箭增程彈還能更上一層樓。其炮彈全重近28千克,重量適中,爆炸威力大,比同級別的西方105炮的威力高出了一個數量級,十分占優勢。122毫米炮彈爆炸後,可以覆蓋殺傷800平方米範圍內呈立姿衝鋒的步兵,威力十分可觀。這一方面是因為122炮彈體積大,二方面是因為採用了內設鋼珠的榴霰彈把殺傷最大化:榴霰彈一般採用空爆的形式,讓鋼珠發揮對地面步兵最佳的殺傷效果。122炮發射穿甲彈或者破甲彈平射還可以消滅坦克。其最大射速可達每分鐘8發。整門炮的全重僅僅3噸出頭,完全可以用廣泛配發步兵部隊的吉斯131等2.5噸級卡車輕鬆牽引,而不用向5-8噸級的重炮那樣,需要專門的重型牽引車。
D30是蘇俄軍隊於50年代末開始研發,並在60年代初裝備部隊的。到目前為止,其仍然是俄羅斯軍隊的主力輕型榴彈炮--距離其服役已經過去了近半個世紀,可見其性能之優異。
在蘇軍中,D30主要配發師、團級單位擔任火力支援任務,並且數量一直都在膨脹。60年代,蘇聯師中的122炮僅僅36門,但到了80年代初,一個蘇聯摩托化師的D30火炮數量竟然達到了90門。其中,師直屬的炮兵團下轄2個122營,每個營18門。而下屬的三個團(兩個步兵團和一個坦克團)也各自擁有一個營的122炮。合集每個師共有5個122毫米炮營,共計90門!這是一個十分可怕的數字。在坦克師中,牽引式的D30被自行化的2S1代替,2S1採用履帶式底盤,全封閉戰鬥室,但火炮仍然是D30的車載型號。
中國在90年代完成了對D30的仿製,命名為96式122毫米榴彈炮。這也是我軍到目前為止的主力輕型榴彈炮。進入新世紀後,我國在大口徑炮上放棄了蘇式的152毫米,改用西方的155,但輕型炮一直不用西方的105,而延續蘇式的122,因為122炮在重量不比105重多少的情況下,炮彈殺傷力要大得多。我軍一系列輕型自行火炮和卡車炮也採用96式122炮為主炮。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