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轟並非轟6放大版 航程至少上萬隱身打擊

最近,隨著中國空軍最高層確認了「中國正在研製遠程轟炸機這一戰略利器」的消息不脛而走。一方面大家都是相當期待,畢竟這是中國官方層級正式確認了中國空軍正在錘鍊自己的「戰略鐵拳」,另一方面則是對這種新型轟炸機的各種解讀。有人認為是B-2相對縮小版,類似於美國B-21那樣的大型隱身轟炸機,也有人認為中國可能會發展類似俄羅斯圖-160那樣可變後掠翼大型轟炸機,畢竟中國對圖-160轟炸機進行過詳細的考察。不過就在這些討論背後有一種並不怎麼主流的聲音卻被外媒捕捉到並予以放大:就是中國建造的轟炸機並非是大家期待的那樣,只不過是轟-6K轟炸機的放大四發版本,類似於俄式米亞-4「野牛」戰略轟炸機。

日本 《外交學者》網站就轉述了這個觀點,而這個觀點最核心的論點,就是中國到現在為止尚沒有在大型飛機的設計領域展現過自己的任何方案。除了對引進的圖-16轟炸機完成了生產線鋪設和升級了轟-6K「戰神」轟炸機以外,中國從未展示過任何超大型飛機的設計經驗。最大的不過就是運-20和C-919這一類。因此,對於中國最為合適的方案,就是類似於在圖-16轟炸機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米亞-4遠程轟炸機,採用翼根全包裹的常規布局。翼展50.48米,比轟-6的32.3米有了一定加強,同時載彈量12噸,航程在8000公里左右(彈艙加掛油箱)。當然,這個論述的核心是中國為了儘可能快速的獲得戰略轟炸能力,因此中國在轟-6K的基礎上,使用4台D-30-KP2發動機,加長翼展和彈艙,研發出一款布局類似中國的「米亞-4」版本的戰略轟炸機或許最為可行。

拋開設計上複雜的要求不談,稍有常識的朋友都知道一點,大型轟炸機,尤其是當代的大型轟炸機不具備隱身特性的話,是完全沒有可能在高強度的防空火力網下生存的。中國跟美俄的需求不同。美俄在當年只需要完成單程票就可以,中國則不行。當年美俄基本上對於大型轟炸機就一個需要飛抵對方核心城市隨後投擲炸彈完成任務。現在的轟炸機則是綜合打擊平台。

尤其是對比美國來說,更突顯如此。美國現役擁有36架B-1B戰略可變後掠翼轟炸機,20架B-2戰略轟炸機,58架B-52H型常規戰略轟炸機,同時還有18架B-52H作為儲備和測試飛機使用,總數159架戰略轟炸機,這毫無疑問成為了全球轟炸機數量第一的國家。俄羅斯如果算上圖-22M3轟炸機,也有100多架轟炸機,能夠排名第二,對比來看就是算上中國後期改進的轟-6K轟炸機,能夠攜帶6枚遠程空射巡航飛彈的大型飛彈載機,中國也就只有50架最多。對比無論美、俄都顯得太少,而且轟-6K執行的都是防區外打擊任務,倘若執行一些中高強度的滲透任務也是力不從心。儘管可以使用隱身塗料來吸收部分雷達波,可畢竟本身設計上並非完全考慮隱身這件事,再怎麼塗抹塗料也擋不住數十平米的機體雷達反射截面。所以,現在研究一款跟轟-6氣動布局差不多的機型,而且最大航程在使用內油箱的條件下飛才8000公里,連1萬公里都飛不到,研究它有啥用?!

從現在中國的實際需求來看,要設計一款隱身性能相對好,確保能夠突破第一島嶼防禦鏈,而且要面對諸多的空中攔截大型轟炸機。速度上反而意義沒有想得那麼重要。尤其是要突破這些潛在的防禦圈都具備打擊2馬赫一下目標的絕對防空能力,還不如確保自己隱身性能更好。並且超低空超高速突防因為越靠近海平面阻力越大的原因,反而影響航程。對中國現在來說,要想打擊太平洋縱深目標,至少需要1萬公里的航程,5000公里以上的作戰半徑。同時具備空中加油和良好的隱身性能,彈艙體積能夠容納2個6發巡航飛彈的旋轉掛架,總體來看對比中國已有的技術基礎來說,採用飛翼結構,發動機使用雙發或者四發國產渦扇-10改進版無加力發動機,或許是個相對合理的需求。儘管在真正大型轟炸機出來前,可能還需要2到3年的不斷反覆的討論期;不過請大家相信中國大型遠程轟炸的真正方案,已經完畢正在開始詳細設計階段。因為還是之前咱們說的,面對美國、俄羅斯這樣擁有百架的大型遠程轟炸機的國家,現在是他們的斷檔期,如果現在再不追趕,等美國的B-21開始進入製造,俄羅斯圖-160徹底恢復建造能力後,那就再也別想追上了!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26538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