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第二款隱形戰機殲-31的用途,自其首飛之日起就是個謎。綜合最新進展和相關消息來看,過去人們對於殲-31的一些猜測基本會被推翻,其發展方向已相對明晰。
首先,為什麼殲-31的用途會成為一個謎題呢?主要的原因是,殲-31的出身不同於殲-20,通俗來說,後者是有國家立項和資金支持的重大攻關,所謂皇帝女兒不愁嫁,做好了就會被解放軍採購使用。而殲-31則是自籌資金研製的,是企業行為,自選動作。所以其去向自然有了一些不確定性。
2012年10月31日,殲-31成功進行了首次飛行測試。中國成為繼美國後第二個同時試飛兩種四代隱形戰鬥機的國家。
殲-31問世後,人們對於其用途的猜測,主要有以下兩種:一是與殲-20形成高低搭配,與F-22和F-35的搭配一樣。這似乎有一定的道理,殲-31從外形和噸位來說,與F-35比較相似。二是殲-31主要用於出口。因為對於中國目前的武器體系來說,有了殲-20,再用殲-31做搭配,性價比並不高,所以用於出口比較合適。
目前來看,上述兩種猜測,可能都會被推翻。根據觀察,殲-31最新的發展目標,可能是自用艦載機+出口的方式。
理由有二,一是從中國軍工的發展歷程來看,始終存在少量列裝,用於驗證技術、構建體系的情況。這是一種代際跳躍的發展模式。儘管殲-31是自籌資金研製生產,但它在中國軍機的發展歷史上,必然會起到除了經濟效益之外的一些作用。從國內的需求來看,它或許就是為了驗證和提升某些技術而存在的。但為了支撐這種作用,又以出口來提供資金支持。當然,反過來說,出口本身會是殲-31的重要目標。
第二個理由是,殲-31的雙發布局、雙前輪起落架等,決定了它會向多功能方向發展,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向就是艦載機。解放軍海軍購買其作為艦載機使用的可能性還是比較高的。而內銷成功的話,其口碑會得到提升,有利於促進出口。
從殲-31的發展進程來看,它最快可能在兩到三年內可以列裝部隊,五六年內形成戰鬥力。對於那些想在海上給中國製造麻煩的國家來說,這又會是一記棒喝!上述猜想會否實現,我們拭目以待!
。。。。。。。。。。。。。。。。。。。。。。。。。。。
俄王牌「蘇-35」年底交付中國!無數人把原因想簡單了
俄羅斯空軍現役最王牌的飛機蘇-35,將在未來3個月里入華,第一批四架!關於中國為什麼會購買蘇-35,此前已經多有討論,而在蘇-35即將首批交貨的時刻,再來看這個問題,或許會看得更為清晰!
俄羅斯媒體的報道說,俄官員近來參加了共青城飛機製造廠新車間的揭幕儀式。其間的消息顯示,該工廠年底前將向中國供應4架蘇-35飛機。在2018年前,將總共向中國交付24架蘇-35飛機,價值120多億元人民幣。
蘇-35是俄羅斯現役最牛的飛機,但也只裝備了48架。不過,這種牛氣,也得看和誰比。對於中國來說,為什麼要買蘇-35,就遭到廣泛的猜測,許多猜測裡面帶著些許不解。畢竟,蘇-35再就,也屬於三代機之列,但中國已經試飛了殲-20和殲-31兩種四代機,而且擁有多種三代機的改進型號。看起來,蘇-35似乎並不是中國的急需品,何必花那麼多錢買入呢?
關於這其中的原因,日本媒體和許多俄羅斯媒體一口咬定,是因為中國看中了蘇-35搭載的AL-117s渦扇發動機。這種矢量發動機,可以確保蘇-35以1.2馬赫的超音速巡航,還可以做出超機動動作。
這兩個國家的媒體,認真這個原因,當然也有一定的道理。因為中國戰鬥機的發動機短板眾所周知。在這個世界上,也只有美俄兩個國際,成功研製生產了起飛重量超過30噸的重型戰鬥機,傳統工業強國英法等也沒有做到。這個不服不行。
不過,問題在於,就算買了蘇-35,中國就能掌握AL-117s渦扇發動機的技術?如果仿製有那麼簡單,中國戰鬥機的問題也就早不是問題了。在這個問題上,中國恐怕還得走獨立研製的道路,沒有什麼捷徑可走。即便有捷徑,也只能是學習借鑑一部分技術。如果指望拿來就用,中國也就等於自己斷絕發展重型戰鬥機和大推力渦扇發動機的機會。而且,通過殲-20的研發生產,以及航空發動機集團的成立,中國在這方面已經在快步追趕。
所以,為什麼最初俄羅斯向中國推銷蘇-35,中國反而一度不感興趣,也就不難理解了。當然,話說回來,發動機問題,預料會是中國購買蘇-35的原因之一,但其分量或許並不如外界預料般那麼重。
那麼,原因到底是什麼?或者說,還有什麼其他原因?
另外的原因之一:中國雖然在最頂尖的隱身戰鬥機方面有對標美國F-22的殲-20,但要對抗F-22之外的三代戰鬥機,還需要加強和充實力量,蘇-35無疑是個不錯的選擇。
另外的原因之二:作為重型戰鬥機,蘇-35的航程和載彈量非常誘人,對於中國擴展打擊半徑,很有幫助。中國研發的殲-11d在雷達和電子系統方面,甚至比蘇-35還要好——這也是促使俄羅斯最終下定決心賣給中國蘇-35的一個原因,再不賣,可能對中國的吸引力就逐漸失去了——但其同樣存在航程和載彈量不如蘇-35的問題。
另外的原因之三:中國引進蘇-27這麼多年,其實並未完全吃透,而蘇-35則是在蘇-27基礎上進行的系列革新與改進。俄羅斯是如何做到的,這種技術脈絡和思路,仍是值得中國學習的。
另外的原因之四:中俄戰略關係,需要互利共贏的支持。中國出資金,俄羅斯出好貨,各取所需。在蘇-35的交易中,俄羅斯方面將根據中國的要求,加裝一系列中國自己的數據鏈系統、電子對抗系統等。而中國支付的戰鬥機單價,也創下了歷史之最。
總而言之,中國各種類型、各種水準的飛機研發和生產,都有自己的一套邏輯和步驟,並不存在需要急需蘇-35幫助的局面。傳統、戰略合作、互利共贏、機緣巧合……這些詞彙,或許更能解釋中國購買蘇-35的原因——對中國來說,這是錦上添花之作,並非雪中送炭之必需——對俄羅斯來講,大概也有這樣的感覺,所以這樁買賣才會一波三折。
因此,對於蘇-35來到中國,所謂「發動機」等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是片面和刻板的,有時候甚至是別有用心的,起碼並不全面。如果是那麼簡單,俄羅斯不一定會賣,中國也不一定會買。這就好比帥小伙娶了富家女,如果你一定要說人家是圖錢,那就把複雜人生想得太簡單了不是?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265133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