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火箭軍為我軍重要的打擊力量,不僅擔負著戰略任務,更擔負常規打擊任務,實泛地參與戰役戰術行動。為此專門組建了常規飛彈旅,主要裝備就是東風1X彈道飛彈,包括,東風11,東風15,東風16,它們屬於戰術型飛彈,在現代軍事衝突之中,此類飛彈都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火箭軍新戰術
東風戰術飛彈的射程從300公里到1000公里不等,目前的發展重點為東風15與東風16,它們的射程較遠,少則也是600公里,遠一點可達1000公里,戰鬥部都在1噸左右,打擊精度也非常高,已經提升到30米以內,已具備了打擊點目標的能力。
我軍也在發展應用戰術,最重要的一點,集群打擊,或者說,多枚飛彈的齊射。幾年以前,即完成營級別的齊射,今年又有消息,證實中國進行了旅級別的齊 射。我軍現在的常規飛彈旅,由多個發射營組成,每個發射營至少擁有9枚飛彈,如果按4營制算,那麼就是一次齊射就36枚飛彈,按齊射的要求,所有飛彈會在 30秒內升級,也就是,30秒內打出至少36枚戰術飛彈。
我火箭軍的戰術原則很簡單:超飽和攻擊,以數量突破攔截,讓所謂的反導系統失去意義。最近公開了幾張我軍某中短程飛彈旅,進行全旅齊射飛彈密集飽和式攻擊作戰訓練的照片,證明我們已經掌握了這一戰術的實施能力。
美軍之苦惱
中國火箭軍的這一新戰術等於給美軍出了一個難題,美軍原本就是非常重視反導作戰,研發了反導攔截系統,原本想藉此消除戰術飛彈威脅,不過這一戰術讓 這一構想難以實現了!現有反導系統的規模非常有限,成本也非常高。反導攔截彈的價格昂貴,單枚成本達幾百萬美元,而且為保證攔截率,對一個目標至少要發射 2枚,這個成本就非常高了。如此一來,每個反導系統都屬於天價級別的,所配的反導飛彈的數量也非常有限,抗飽和打擊的能力非常有限。
美國人非常明白其弱點:抗飽和打擊能力不足,對付單個目標會非常有效,多目標卻顯得無力,往往數量越多效果越差,甚至完全無效。只要突破攔截的戰術飛彈達到一定數量,反導系統的也就無法保證受掩護的目標免受攻擊了。
美軍之對策
美軍已意識到:如果光靠發展反導攔截彈無力對抗飽和式攻擊,強行比拼規模,後果只有一個:自已先行破產。如今已試圖尋求新技術解決方案:開發定向能武器,也就是雷射,電磁炮技術,把希望寄托在未來高科技上。
中國火箭軍試驗新戰術的舉動對於美國絕對是一個推動力,讓美國對新技術更加可求,從近期公開的美軍軍費預算計劃中,可以看出,在壓縮軍費的大背影之下,對新技術研安經費沒有一點減少,從具體項目上看,美軍實際要追加投資升級反導技術,重點就是雷射武器。
依然處於困難
美軍已陷入一個困境中,無論是雷射,還是電磁炮都為不可能在短期內投入使用,許多技術難題依然沒有解決,比如:能源的供應,小型化,可靠性等等。也 就是說,遠水解不了近渴。被寄託了希望的技術也許要十年,甚至幾十年以後才能成為現實,那時會是什麼情況民?同時,其它國家也同樣在研發此類技術,水平也 不見得比美國低, 一旦別人也擁有同類技術,甚至更好的話,美國將如何應對那?
更重要的是,新技術的開發成本不低,裝備成本也一樣不便宜,曾有美國傳家宣傳以電磁炮發射一枚攔截彈的成本,僅為飛彈的幾千分之一,甚到萬分之一, 可是他卻沒有提及,一部電磁炮的本身比飛彈要貴上不知多少倍,實際攔截一枚戰術飛彈的成本並沒有降低,甚至更高。論起來,美軍至今投入反導系統的經費已在 千億美元以上,卻依然沒有取得令人滿意的結果,接下來的投資依然不會小,是否其成本在承受能力之內,相當成問題。
綜述:質量與數量的結合才形成了力量,單純強調其中之一,屬於失衡狀態,依然無法改變劣勢狀態。現在美軍的作法,其實就是過分的關注於質量,單純地想提升技術,以解決問題,完全勿視了:質量與數量的結合才是關健的。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26294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