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空間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簡稱ISS,是一個由六個國際主要太空機構聯合推進的國際合作計劃。這六個太空機構分別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俄羅斯聯邦航天局、歐洲航天局、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加拿大國家航天局和巴西航天局。參與該計劃的共有16個國家或地區組織,以美國、俄羅斯為首,其他4個重要成員是歐空局、日本、加拿大和巴西。歐空局成員國中參與到國際空間站計劃的國家有:比利時、丹麥、法國、德國、義大利、挪威、荷蘭、西班牙、瑞典、瑞士和英國,其中英國是項目開始之後參與進來的。
另外,該詞彙也指運行於距離地面400公里的地球軌道上的該計劃所屬太空飛行器。
國際空間站的設想是1983年由美國總統里根首先提出的,經過近十餘年的探索和多次重新設計,直到蘇聯解體、俄羅斯加盟,國際空間站才於1993年完成設計,開始實施。
有很多對NASA持批評觀點的人認為國際空間站計劃是在浪費時間和金錢,並且抑制了其他更有意義的計劃。持有這種觀點的人列舉,花費在國際空間站計劃上的上千億美元和近乎一代人的時間,可以用來實施無數的無人太空任務,或者將這些時間和金錢花在地球上的研究中,也要比國際空間站更有意義。
空間站的支持者認為對於空間站的批評是目光短淺而且帶有欺騙性的,支持者認為花費在載人空間探索上的巨額經費同樣會給地球上的每個人帶來切實的好處。有評估指出,國際空間站計劃所開發的載人航天相關技術的商業應用,會間接帶動全球經濟,其所帶來的收益是最初投資的七倍,也有一些相對保守的估計則認為此種收益只是最初投資的三倍。還有一些堅定的支持者認為,即便國際空間站在科學方面的意義為零,僅其發揮的推動國際合作的作用,也足以令這個計劃彪炳史冊。
國際空間站的命運在成為一個新的討論話題。因為稍早些時候,俄羅斯航天署副署長維塔利·維多夫在電視節目中宣稱,國際空間站將於2020年墜入太平洋,結束自身使命。他同時表示,之所以選擇墜毀的方式,是由於國際空間站結構太複雜,體積也太大,如果滯留在太空,將會成為一堆頗具威脅的太空垃圾。然而,據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在線版刊發的文章稱,俄航天署所作之結論並沒有得到各方的贊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拿出很多支持的論調,意圖佐證國際空間站的使用壽命很有可能將超過2020年,因為俄羅斯方面所謂2020年墜落的判斷並不符合現實情況。歐空局和另外一些參與國也斷然不會輕易放棄使用權,而是想方設法地繼續讓這個基站停留太空中。NASA發言人凱利·漢弗萊斯還暗示,其他多個國際空間站參與國家的負責人已經就空間站的使用問題達成一致,各方正在努力確保其壽命能夠延長到2028年以後。2014年1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獲得白宮支持,將國際空間站的使用期再延長4年到2024年。
中國參與國際空間站遭到美國的反對,國際空間站籌劃建設時美國反對邀請中國參與,所以中國沒有成為國際空間站的啟動方。美國認為太空空間站技術有軍事用途,所以反對中國加入。但是,中國計劃於2022年左右建成自己的空間站。、
為了建成我國自己的空間站,中國啟動了載人航天工程又稱921工程,並確立了中國載人航天「三步走」的發展戰略。「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是發射載人飛船,突破載人航天飛行技術,建成初步成型配套的載人飛船系統,並據此開展空間實驗。「三步走」戰略的第二步是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後,突破載人飛船和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建造發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實驗室,進行一定規模的空間應用。「三步走」戰略的第三步是建造大型永久性空間站,解決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目前正處於"第二步"第二階段。
神舟一號
我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
發射時間:1999年11月20日
亮點:考核了飛船5項重要技術:艙段連接和分離、調姿和制動、升力控制、防熱和回收著陸。
神舟二號
我國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
發射時間:2001年1月10日
亮點:中國第一艘正樣飛船,它的各項技術狀態和載人飛船基本一致,發射完全是按照載人飛船的環境和條件進行的。
神舟三號
首次裝載了模擬人
發射時間:2002年3月25日
亮點:搭載了一個特殊乘客「模擬人」,這套擬人載荷系統可以模擬航天員在太空生活時的多種重要生理參數。還完善了回收過程安全著陸技術。
神舟四號
達到可以載人的程度
發射時間:2002年12月30日
亮點:神舟飛船在無人狀態下最全面的一次飛行試驗,還經受了零下29攝氏度低溫的考驗後成功發射,突破了我國低溫發射的歷史紀錄。
神舟五號
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
發射時間:2003年10月15日
航天員:楊利偉(男)
亮點:首位中國航天員進入太空。中國成為繼蘇/俄、美之後,世界上第三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
神舟六號
我國第二艘載人飛船
發射時間:2005年10月12日
航天員:費俊龍(男) 聶海勝(男)
亮點:中國第二次載人航天飛行,也是中國第一次將兩名航天員同時送上太空。以神舟六號任務的完成為標誌,中國已經跨入了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計劃。
神舟七號
我國航天員首次出艙活動
發射時間:2008年9月25日
航天員:翟志剛(男) 劉伯明(男) 景海鵬(男)
亮點:翟志剛進入太空。中國成為繼美、俄之後世界上第三個實現太空行走的國家。
天宮一號
安裝對接口的太空實驗艙
發射時間:2011年9月29日
亮點:與中國此前發射的太空飛行器不同,天宮一號不再是一葉孤舟,它安裝了幾個對接口,入軌後等待神舟系列飛船對接,最終組裝成一個能容納三名太空人工作和生活的空間站雛形。
神舟八號
與天宮一號首次交會對接
發射時間:2011年11月1日
亮點:中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試驗,也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中第二步突破交會對接技術的關鍵。為中國2020年左右建立空間站奠定重要的技術基礎。
神舟九號
我國首次載有女航天員的飛船
發射時間:2012年6月16日
航天員:景海鵬(男 第二次飛天) 劉旺(男) 劉洋(女)
亮點:劉洋成為中國第一個飛向太空的女性。未來,隨著載人交會對接的成功,中國將完全掌握載人航天三大關鍵性基礎技術。
神舟十號
標誌著中國已經擁有了一個可以實際應用的天地往返運輸系統
發射時間:2013年6月11日
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
亮點:首次進行彩葉苗木航天育苗實驗,填補國內空白,也是航天育苗領域的又一里程碑。其中航天搭載北美海棠、挪威紅楓等品種,在世界上亦屬開先河之舉。
天宮二號
開展地球觀測和空間地球系統科學、空間應用新技術、空間技術和航天醫學等領域的應用和試驗
發射時間:2016年9月15日
亮點:攜帶國際首個專用的高靈敏度伽馬射線暴偏振測量儀器,以黑洞等極端天體作為恆星和星系演化的探針,理解宇宙極端物理過程和規律,解答宇宙組成和演化。可接受航天員的訪問。
天宮系列空間實驗室實際上是一種單體、小型空間站,主要是為2020年建造大型、長期有人照料空間站進行技術積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三步走」規劃與前蘇聯的載人航天發展思路非常相似,與天宮系列空間實驗室對應的是禮炮系列小型空間站。前蘇聯從1971年到1982年共發射了七個禮炮號空間站,分別編號為禮炮一號和禮炮七號。由於中國尚無大型運載火箭,天宮系列太空飛行器質量被限制在8噸級,這固然逼迫中國航天人採用一系列新技術新工藝,提高集成度和先進性,也反映了中國火箭運載能力不足的無奈。中國目前使用的長征七號運載火箭運載能力近地軌道13.5噸,地球同步7噸,世界排名第七,落後於日本。在我國,一般將近地軌道運載能力2噸及以下的火箭稱為小型運載火箭,近地軌道運載能力2噸~20噸的火箭稱為中型運載火箭,近地軌道運載能力20 噸~50噸的火箭稱為大型運載火箭,近地軌道運載能力50噸級及以上的火箭稱為重型運載火箭。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一院原黨委書記梁小虹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我國重型火箭2030年有望首飛。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國和蘇聯研製了重型運載火箭,其中最為經典的兩型是美國的土星5火箭和蘇聯的N-1火箭。我國最終要建設的基本型空間站,它的規模不會超過國際空間站。基本型空間站大致包括一個核心艙、一架貨運飛船、一架載人飛船和兩個用於實驗等功能的其它艙,總重量在100噸以下。其中的核心艙需長期有人駐守,能與各種實驗艙、載人飛船和貨運飛船對接。具備20噸以上運載能力的火箭,才有資格發射核心艙。
土星5火箭是美國阿波羅載人登月計劃使用的重型運載火箭,是土星系列中起飛質量和運載能力最大的一型,1957年開始研製,1967年11月成功首飛。土星5火箭採用了串聯式三級構型,總長110.6米、起飛質量2946噸,起飛推力約340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120噸。
長征五號近地軌道有效載荷:23噸,地球同步軌道有效載荷:14噸,是中國首型全新研製的新一代運載火箭,也是中國乃至亞洲目前運載能力最大的運載火箭,採用液氧液氫燃料,推力大,無污染,能一次將20多噸的大型設備送入軌道,可實現地球同步轉移軌道最大14噸級的運載能力,中國航天發射能力將跨上全新的層次。今年1月5日上午,長征五號火箭在新落成的海南文昌發射中心完成了新一輪合練,圓滿完成預定任務。所謂合練,就是把整個火箭發射流程全部走一遍,除了不點火發射之外,其他都按照正式發射的要求進行,以此來檢驗火箭、發射場和支持系統是否存在問題。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