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大訊息!揭秘解放軍頂級核機密建築,霸氣 掏空一座大山

白濤鎮,是一座位於重慶市涪陵區東南部的小鎮,距涪陵城20公里。這裡自然資源豐富、商貿流通繁榮,素有"千里烏江第一鎮"的美稱。就在這以仙女山,芙蓉洞為代表的秀美山系中,深藏著一個"世界第一核軍工巨洞"--為生產原子彈服務的816地下核工程。

建廠伊始,816工程便作為國家高度保密的軍工單位,廠區有一個團的部隊負責警衛,建設地點也絕不允許外泄,通訊地址只能寫重慶市4513信箱,職工家屬不能進廠,職工只能回家探視親屬。

從外貌看,除有排風煙囪外,這座山其貌不揚,沒有什麼異樣。事實上,這座山已經被挖空了,形成一個"山殼",洞裡最高處約有20層樓高,洞體施工挖 出的石方量有151萬立方米,如果將這些石渣築成厚1米高1米的石牆,將長達1500公里,可以從北京一直築到上海後,還能再築將近300公里。

建廠伊始,816工程便作為國家高度保密的軍工單位,廠區有一個團的部隊負責警衛,建設地點也絕不允許外泄,通訊地址只能寫重慶市4513信箱,職工家屬不能進廠,職工只能回家探視親屬。原文配圖:隱藏在重慶山體里的"世界第一核軍工巨洞"。

隱藏在重慶山體里的"世界第一核軍工巨洞"。

洞體內結構全部由鋼筋混凝土澆築而成,核心部位廠房的覆蓋層厚度均在150米以上,可以預防100萬噸當量氫彈空中爆炸衝擊和1000磅炸彈直接命 中攻擊,還能抵抗8級地震的破壞。在物資異常匱乏的六七十年代,洞裡內無論是牆、地板、天花板、管道、門等等,總之一切都是不鏽鋼做的。這一工程耗用了當 時全國不鏽鋼材產量的七分之一,是核工業史上名副其實的"鐵達尼號"。

2003年4月,國防科工委對"816工程"下達了解密令,"816工程"的神秘面紗由此揭開。

隨著816工程的解密,我們得知,這個偏僻山區曾響應國家號召,湧入了2萬多工程兵,他們一干就是8年才出洞,而前前後後參加工程建設的有6萬多人。據介紹,在整個核軍工洞的建設過程中,有53位軍人為此項工程英勇犧牲。由於塌方,有的烈士埋葬的只有衣帽。

若干年後,當年那些秘密存在的科學家、老兵們,再次回到保密的工作地點,再次回首當年不能說的歷史時,終於,放聲大哭。

"核電那些事"是由一群核電發燒友自發組織形成的行業自媒體,著力於可視化科普,希望實現重工業輕閱讀的閱讀體驗。

從地圖上消失的白濤鎮

白濤鎮位於重慶東南面的涪陵區,這個烏江之畔的小城,因為滾滾烏江水流湍急、白浪滔滔而得名"白濤"。上世紀60年代,白濤鎮一度從地圖上消失了,在通信上的地址只是"重慶市4513信箱"。

白濤鎮有座"金子山",遠看與一般的山沒有什麼兩樣,只是多了一個高高的煙囪。其實,這座大山內部已經基本上被掏空了,裡面隱藏著一個絕密的山洞,代號"816"

從外貌看,除有排風煙囪外,這座山其貌不揚,沒有什麼異樣。事實上,這座山已經被挖空了,形成一個"山殼",洞裡最高處約有20層樓高,洞體施工挖出的石方量有151萬立方米,如果將這些石渣築成厚1米高1米的石牆,將長達1500公里。原文配圖:反應大廳。

從外貌看,除有排風煙囪外,這座山其貌不揚,沒有什麼異樣。事實上,這座山已經被挖空了,形成一個"山殼",洞裡最高處約有20層樓高,洞體施工挖出的石方量有151萬立方米,如果將這些石渣築成厚1米高1米的石牆,將長達1500公里。

世界最大人工洞體

為修建816工程,整座大山被挖空。洞廳共9層、高達79.6米,總長24公里。洞體施工挖出的石方量有151萬立方米,如果將這些石渣築成一米見 方的石牆,可長達1500公里;山體周圍共有大小19個洞口,根據不同規劃,人員出入口、汽車通行洞、排風洞、排水溝、倉庫等應有盡有;裡面共有大小洞室 18個,道路、導洞、支洞、隧道等130多條。

能抵抗8級地震

洞體內廠房頂部覆蓋層最厚達200米,核心部位廠房的覆蓋層厚度均在150米以上。據評估,816工程乃世界罕見人工洞體,可以承受100萬噸氫彈空中爆炸衝擊,還能抵抗8級地震的破壞,是一處理想的戰備工程。

六萬人參建

1967年2月,工程兵第54師(代號"8342部隊")所屬的三個團入川,承擔起816工程的建設任務。1970年,54師參加抗美援越的一個團 和留在酒泉基地的一個團全部歸建。隨後又有負責架橋鋪路、建廠房和住宅區的建築公司、涪陵區縣調配的萬名民工,加上從全國徵調的人才和老廠轉調的技術尖子 也近萬人進駐。在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溝里,一下聚集了將近6萬人。

想必大家都知道代號為"8341部隊"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共中央警衛團,所以番號緊隨其後的"8342部隊"也定是王師。這支部隊組建於1961年 5月,是全軍少有的加強機械化師,轄五個團,這五個團都是聲名赫赫的公路建築團,曾經參加過著名的康藏、青藏、天山等公路的修築。

嚴格保密

開工伊始,816生產區遍插"軍事禁區,嚴禁入內"的牌子。職工進廠第一課,便是保密課。對外稱"國營建新化工機械廠"。保密要求近乎"苛刻"。 816洞體附近的住戶都遷走了。即便工程參建人員,也不准串崗,不准互相打聽。湖南的兄弟倆,都是工程兵,都在816洞體中開挖作業,就是互不知道,三四 年沒見,直到一天在白濤的街頭意外碰面,相擁而泣。

歷時18年,投資7.4億

816工程始建於1967年,截至1984年停建,共耗資7.4億。7.4億,在那個時代是什麼概念?以1966年為例,中國的GDP也才僅有 1873.1億。當時7.4億摺合現在的幣值應該在千億以上,當年普通幹部月收入也就30多塊。有人估算,7.4億的投資相當於三峽大壩。

停建封閉

1984年2月,由於國際形勢的變化,"816工程"被封閉了起來,始終沒有正式投入過生產。停建時,工程已完成大半。1982年接到緩建指示時,816工程已完成85%的建築工程、60%的安裝工程。

解密

2003年4月,國防科工委對"816工程"下達了解密令,"816工程"的神秘面紗由此揭開。

老兵重遊,才知816工程的真實用途

2010年4月,百餘名當年參建816工程的老兵故地重逢,第一次近距離探訪了他們曾親手建造的龐大"地洞"。由於當時嚴格的保密紀律,戰士們只知道打洞,卻不知道打這個洞是幹什麼用的。直到解密後,退伍幾十年的老兵才知道當年自己為之流血流汗的工程的真實用途。

2003年4月,國防科工委對"816工程"下達了解密令,"816工程"的神秘面紗由此揭開。隨著816工程的解密,我們得知,這個偏僻山區曾響應國家號召,湧入了2萬多工程兵,他們一干就是8年才出洞,而前前後後參加工程建設的有6萬多人。

中央控制室。

2003年4月,國防科工委對"816工程"下達了解密令,"816工程"的神秘面紗由此揭開。隨著816工程的解密,我們得知,這個偏僻山區曾響應國家號召,湧入了2萬多工程兵,他們一干就是8年才出洞,而前前後後參加工程建設的有6萬多人。

面向公眾開放

經過幾年的醞釀籌備,作為世界第一大人工洞體、中國唯一解密核反應堆,816洞體工程的部分區域開始成為旅遊項目。816工程目前只接待國內遊客,且其開放區域僅約為洞體總規模的十分之一。

說了這麼多,聰慧的你應該大致猜到這是什麼樣的一個工程了。

816地下核工程

沒錯!816是一項地下核工程。原設計為繼404之後的我國第二個核原料工業基地--"三線建設"進洞的原子能反應堆及化學後處理工程,即為製造原子彈提供核原料的地下核工廠。曾被列為絕密級軍事機密。

周恩來總理簽署命令建設

20世紀60年代初,隨著中蘇關係的破裂、惡化,中蘇邊境出現了緊張局勢。毛主席提出了"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備戰、備荒、為人民"的戰略方針。1966年8月16日,周恩來總理親自簽署命令:開工建設816工程。

核洞內最大洞室為反應堆主廠房,側牆開挖跨度為25.2米,拱頂跨度為31.2米,高69米,總面積1.3萬平方米,核反應堆大廳從3層直通9層。

位於8層的核反應堆大廳,二三十米高的大廳內,當年反應堆的支架部分依然保存,將近1米寬的"工"型鋼做成的支架,繞成一個正四方型,支架下諾大的 工藝管圓形插孔密密麻麻,有1984個工藝管道,旁邊1米多寬防輻射溝內,鋪滿了從雲南運來的重晶石沙,空蕩蕩的大廳頂部,布滿了圓形的窟窿,每個直徑有 10厘米左右。就在反應大廳四周的牆上布有兩層鋼製的走廊,乳白色油漆漆成的牆面依然閃閃發亮。厚重的鐵大門足足有兩寸厚。

核反應堆大廳的底部,也就是816核軍工洞內的三層,有一個圓形鍋狀的池子。該池子的上口直徑在20米左右,深有5米。

在主控制室,安放著當時國內最先進的計算機機體,計算機控制台正對的4個直徑約2米的圓形控制盤上,分序號標註了2001個小孔,這些小孔一邊同主控室內的計算機相連,一邊同核反應堆內的2001個核反應孔相連。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26111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