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國海軍首次參加環太平洋軍演,派出了052C型171飛彈驅逐艦「海口」號、054A型575飛彈護衛艦「岳陽」號、886綜合補給艦「千島湖」號,以及「和平方舟」號醫院船,還有一個1個潛水分隊、1個特戰分隊、1個醫療分隊,共計1100餘名官兵參演。
其中171艦的一張照片引起了許多關注,因為在這張照片里,171艦似乎掛上了「日本旗」,聯想到日本海自也有軍艦參加環太平洋軍演,於是就出現了各種猜測和說法,但實際上這隻一面信號旗而已,跟日本一點關係也沒有。
▲就是這樣一面信號旗引起了誤解,其
實這種掛「日本旗」的現象並不少見
軍艦掛信號旗當然就是發信號用的,不過問題也隨之而來——現代的通訊技術已經很成熟發達了,幹嘛還要用掛旗子這種笨辦法來通訊呢?這還得從信息傳遞方式說起。在無線電發明之前,人類要想快速傳遞信息是很困難的,因為信息總得記在什麼東西上,無論是木板、羊皮還是絲綢,怎麼也得有個載體,而且這個載體還得送達對方才行。這種通過實物載體來傳遞信息的方式在很長時間內一直是人類通訊的主要方式,古代中國早在秦漢時期就建立了驛站系統,「六百里加急」和「八百里加急」通過影視劇為大眾所熟悉,這也是實物傳遞的最快速度了(八百里加急的速度基本上會把馬跑死)。
▲除了中國以外,美洲印第安人也使用
過烽火傳信,只是他們沒有固定的烽火台
另一種能想到的方法是信鴿,但這種比馬快的動物卻不太保險(飼養和訓練很麻煩,而且萬一途中成了鷹的美食……),而且負重太小,傳遞的信息量很有限,所以雖然直到二戰時期都在用,卻不可能是主流方式。除此之外,就沒有別的辦法了嗎?當然有了,「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廣為人知——用煙和火來通訊的確是古代一個重要發明,不光古代中國有,古希臘、古羅馬、波斯、甚至印第安人都曾使用過這種辦法。這種方法比馬快得多,比信鴿保險,缺點是需要前期建設(不過建好就一勞永逸了),缺點是只能傳遞非常簡單的信息——就幾堆火,幾柱煙,能表達多複雜的意思呢?
如果能想辦法傳遞更多的信息量,那麼類似烽火之類的系統將大大提高通訊效率,按理說疆域遼闊的中國更應該首先完成這個技術革新,但古代中國把驛站系統發揮到了極致,再加上對科學技術的輕視,直到清朝,仍然是靠著快馬加鞭的方式來統治著龐大的帝國,而把利用視覺信號來傳遞信息這一招玩出了花樣的,卻是大陸另一端的那些歐洲小國。
▲胡克和他的方案
1684年,英國科學家羅伯特•胡克(就是和牛頓爭鋒的那位)在他遞交給皇家學會的報告中描述了利用可見物傳遞信息的方案,利用木臂上下移動所呈現出的位置和角度來表示各個字母,這是應軍方的要求,根據1683年維也納戰役的經驗而研發出的成果,但這種方案僅僅停留在紙面上,從未付諸實施。海峽對面的法國人首先把這種方案變成了現實,當然這也是因為法國有更加迫切的實際需求——在1790至1795年間,正值大革命高潮時期的法國面臨著來自英國、普魯士、奧地利和西班牙等外國干涉軍的巨大壓力,如果硬碰硬的對抗,法國顯然實力處於下風,但聯軍相互之間通訊不暢卻是一個可資利用的機會,也就是說,如果法軍的信息傳遞比對手更迅捷可靠,便會有取勝的機會。
▲查普和他的方案
1790年夏,法國工程師克勞德•查普設計出了一個能夠讓中央政府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收到信息並下達命令的通訊系統。查普最初的方案是通過黑白板、時鐘、望遠鏡和密碼本來接力傳遞信息,就是一個升級的烽火台體系,但具體形式不詳。1791年3月2日上午11點,他在布呂隆做了一個10公里長度的試驗,成功地傳遞了一條信息「si vous réussissez, vous serez bientôt couverts de gloire」(如果你成功了,將會沐浴在榮耀之中)。1792年,巴黎和里爾之間一條230公里長的線路被建立起來,並在1794年投入使用,這條線路通過15個信號站,在一小時內就把法軍的戰報傳遞迴來。雖然設想被證明是實用的,但查普感覺還能繼續改進。查普和他的兄弟一起,將原來的設計改為由三條木板組成、更加簡單的「臂板」系統。
▲反映「查普系統」如何使用的繪畫,某個信號站的觀察員用望遠鏡察看上一站的信號,然後把本站的三條木板擺成同樣的組合,通過接力的方式就能把信號傳遞出去了
三條木板一長兩短,長板正中有一個軸,可使長板繞水平軸在豎直平面內旋轉,短板的一端通過軸與長板末端相連,也能夠旋轉,這樣一來,就可以用不同的位置組合來代表不同的字母。通過調整的配重,這一裝置只用兩個手柄就能輕鬆控制,簡單並且相當可靠,這也是後世手旗語的源頭。
每個短臂長2米,相對於長臂可以形成7個位置,4.6米的長臂把兩個短臂連接起來,有四個角度(長短臂都是每隔45度一個位置),總共有7x7x4=196種組合,足以容納拉丁字母加數學符號。為了加快傳遞速度,沿線的信號站都會得到一個編碼本。沙普設計了一種由92種符號組成的編碼,能表達出8464種經過編碼的單詞和短語。
▲到1830年為止,查普發明的「土電報」
線路基本已經覆蓋了法國的國土
▲現代人複製的信號站
藉助望遠鏡,兩個信號站之間可以隔上十幾公里建一個,消息可在數小時內把信息從前方傳回首都,相比驛站系統要快速且廉價很多,據說在1814年,被放逐的拿破崙從厄爾巴島潛回巴黎的消息即是利用此法迅速傳遍歐洲。法國人的發明開了個頭,歐洲各國眼看著這種方法好用,自然是紛紛效仿。
1795年,英國人喬治•默里受到查普系統的啟發,向英國海軍部提出了一種新方案。這種方案是在一個矩形的架子上設置六塊可繞水平軸轉動的板,通過六個「快門」的不同組合來表達信息,相比查普的發明,這個裝置更加簡單。1795年9月,英國海軍部採用了默里的方案,第一條由15個信號站組成的線路建立在倫敦和迪爾之間,信息在這兩地之間傳遞只需一分鐘,這在當時堪稱高效,到了1808年,已經有65個通訊站投入使用。
▲位於瑞典的六轉板通訊站現代複製品
英國迅速採用這套方案的動力還是來自於戰爭,因為英國當時需要防備法國可能的越海進攻。由於是出於臨時之需,所以這些信號站都是很簡陋的木板房。在戰爭結束之後,這些臨時線路在1816年3月被英國海軍部關閉。不過,從快速通訊中嘗到了甜頭的英國並不打算放棄這種在當時非常先進的信息傳遞方式,很快,英國就找到成本更低的替代方案——海軍軍官霍姆•波帕姆(Home Popham)發明的三臂系統。三條8英尺長的木板通過水平軸連接在一根30英尺高的木桿上,每個短板由滑輪控制,同樣是每45度一個位置,一共可以有多少種組合大家可以自己算一算。
1816年7月,一條試驗性質的線路在倫敦和查塔姆之間建立起來,試用之後英國海軍部決定建立通往普茨茅斯的永久性線路,這項工程於1820年12月開工建設,從1822年用到了1847年,直到被鐵路和電報取代為止。在電報出現之前,類似的裝置就是當時最先進的通訊方式了,除了英法兩國外,北美、俄國、丹麥、瑞典等國都曾採用,俄國沙皇尼古拉斯一世在位期間建立了從莫斯科到華沙的1200公里線路,由220座通訊站組成,需要1320人來操作,直到1880年,最後一條建在瑞典「可視化」通訊線路才被終止動作。這些接力通訊站為了能被更遠地看見,一般都建在高處,那些建設過通訊站的山丘往往被當地人稱作「通訊山」(Telegraph Hill)。
這種憑藉肉眼觀察的符號化通訊方式不僅有在陸地上使用的必要,在海上就更有意義了。在陸地上最不濟還可以騎馬送信,在海上要是靠划船來傳遞信息那將會慢得難以忍受。但海上又不可能象在陸地上那樣建設固定的通訊站,於是旗語便應運而生了。說起來古代中國也是有旗語的,否則一個大船隊出動,相互之間怎麼通訊協調就成了大問題,據史書記載,在明代鄭和下西洋的船隊中,便已經有了旗語通訊——「晝行認旗幟,夜行認燈籠,務在前後相繼,左右相挽,不致疏虞。」白天懸掛和揮舞各色旗帶,組成相應旗語,夜間就使用燈籠,在天氣不好,能見度差的時候,還有銅鑼、喇叭和螺號來配合使用。
▲波帕姆設計的信號旗編碼,基礎是數學旗,用數學組合表達字母,如果需要單獨表達數字,還需要同時升起「NUMBERIAL PENNANT」旗
但由於明清兩代嚴厲的禁海政策,遠洋大型艦隊從中國消失了,通用的旗語也就無從談起,而近代在這方面走在前列的,依然是海上霸主英國。還是上面那位軍官波帕姆(他在1814年被升為少將),他為英國海軍制定的旗語系統在著名的特拉法爾加海戰中發揮了作用。1805年10月21日上午11時45分,在這場決定英法國運的戰鬥中,納爾遜從旗艦「勝利」號上發出了英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海軍信號「英格蘭期盼人人恪盡其責」(England expects that every man will dohis duty)。
▲波帕姆將不同的數字組合與單詞對應起來,通過旗語手冊就可以讀出,比如「England」對應的便是「253」,因為「DUTY」沒有被編碼,所以用字母逐個表示
在英國畫家約瑟夫•特納(Joseph Turner)的畫作《特拉法爾加海戰》中如實描繪了「勝利」號所發信息的最後幾個字母,最後還有一面「FINISH」旗幟,相當於一個句號,表示發送完畢,否則對方還得再等著下一個信號。
「勝利」號後來被保存在朴次茅斯海軍基地的干船塢中,成了一座博物館。在紀念特拉法爾加海戰兩百周年時,「勝利」號上再次升起了當年了信號旗,只是在真正的海戰中,這些信號旗並非一次全部升起,而是用了十二次升降,花了近四分鐘的時間才傳達完畢。因為這場戰役的重大歷史意義和納爾遜的命令對士氣的鼓舞作用,這句經典的旗語也被廣為傳揚並成為英國民族意識的一部分,在很多場合都會被引用,甚至連被打敗的法國人也學了去,拿破崙乾脆直接翻譯使用——「La France compte que chacun fera son devoir」(法蘭西企盼人人恪盡其責)。
▲從左至右:1939年以前,1939-1949,
1949-1965的英國信號旗系統
這種通過掛旗來進行海上通訊的方式很快就為歐洲各國所效仿,就像在陸地上的情況一樣,基本也是不同的國家各搞一套,不過由於英國在海上的強勢地位,英式旗語還是最終占據了主導地位。1855年,英國海外貿易局基於廣泛使用各類信號旗系統,起草了國際信號旗的草案,用18面信號旗組成共17000種信號,其中一部分為英國專用信號,另一部分為世界通用信號,隨後將其作為一種海上通訊的標準手段於1857年對世界公布。
該信號旗系統一出現,即受到世界主要航海國的重視,成為了世界上最廣泛使用的海軍信號旗系統。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政府提議修訂「萬國通訊書」,交由萬國電信會議審查後,在1934年正式成為國際通訊信號旗方案。現在通用的有40面旗,包括26面字母旗,10面數字旗,3面代用旗和1面回答旗,由紅、黃、白、黑4種顏色製成,開頭有燕尾式、長方形、尖形和三角形4種。1965年政府間海事協商組織(IMCO)對國際信號旗進行了修訂, 1969年1月1日正式生效。該修訂後信號旗系統最終成為現在通用的國際信號旗,看到其中的「日本旗」了嗎?它其實只是表示數字「1」,回頭看看171艦的那張照片,「日本旗」下面還有一面表示「H」的信號旗,這個組合表示「引水員在船上」。
用這些信號旗可以拼出一些基本的信息,比如可以表明自己的國籍和艦(船)名,因為是國際通用的,所以掛上旗後一看便知。
▲單獨使用時的旗語含義,點劃是對應的莫爾斯電碼
如果單獨使用某一面旗,就表示一些常見的狀態、請求或動作,在茫茫大海上,船隻的情況和相對運動不大容易直接觀察出來,通過掛旗示意一目了然,就像汽車上的左右轉向燈和雙閃一樣直觀。
這些字母旗中最著名的當數最後一面「Z」字旗了——在日本賭國運的對馬海戰中,東鄉平八郎升起的正是這面信號旗,因為Z是最後一個英文字母,表示「絕無退路」,在日本的旗語中就成了「皇國興廢在此一戰,諸君當愈益奮勵努力」,在後來的偷襲珍珠港和中途島戰役中,日本海軍都升起過這面信號旗,但好運不會年年有,國運總有賭輸時,一面Z字旗也不可能有神奇的作用,日本還是從A走到Z,最終敗亡了。
日本掛Z字旗也是從英國的納爾遜那裡學來的,只不過為了省事就約定了一個單旗的信號。納爾遜在那場戰役中發過的旗語其實不止一條,他發出的最後一條旗語是「engage the enemy more closely」(靠近接敵),以當時的信號旗1和6表示,北約組織保留了這個旗語作為戰術信號以示對納爾遜的尊敬,雖然實際上沒什麼用。今天的軍艦仍然會掛上Z字旗,不過僅僅是個符號而已。如果看見一艘漁船掛著Z字旗,那並不是要來拚命,而是表示「正在撒網」。
除了發信號用外,在某些隆重的場合,比如節慶和訪問時,軍艦會把所有的信號旗按一定順序掛出來以示喜慶,這就是海軍禮儀之一的「滿旗」(民船也會如此)。按我國慣例,按每兩面方形信號旗和一面三角形信號旗的間隔順序懸掛(燕尾旗等於方形旗),梯形旗可作三角旗用。如遇大風大雨或作戰值班時,則只掛代滿旗,即在主桅杆懸掛國旗,艦艏旗杆懸掛軍旗,艦艉旗杆懸掛海軍軍旗。
信號旗平時應該捲起來按順序放在格子櫃里,需要時取出,用完放回,這要求水兵能熟練記憶各種旗樣和字母、數字的對應關係。在某些時候還會出現一些特殊的信號旗,比如英國海軍就有一面「酒旗」,這面旗幟被掛上桅杆並不代表此時軍艦上的官兵都可以開懷暢飲,而是表示把全體軍官召集起來舉行某種儀式或慶祝(比如給某位軍官獎勵)。
▲標準旗語和日本旗語(下)
除這種國際通行的旗語外,還有一種由人手持兩面小旗擺出不同姿勢來通訊的手旗語,有國際通行的標準,也可以為了內部的方便而在自己搞一套,比如日本就覺得英文不方便而制定了一套日本旗語。我國使用國際標準旗語,對外交流用手旗打出英文字母組成單詞,內部則是打出拼音。
▲「舟山」號飛彈護衛艦與沙特「馬布哈(Abra)」號護衛艦在亞丁灣護航時相遇,用燈光相互致意——「中國海軍艦艇,我們在該海域執行護航任務,祝你們航行一路順利」,「我正在執行為商船護航任務,也祝你們航行一切順利」
當然,到了夜間或天氣不好的時候,什麼旗都看不見了,這時候就得使用燈光了,燈光就比較簡單了,直接用長短不同的間隔閃出莫爾斯電碼就行,不同國家的軍艦之間一般使用英語,內部通訊就按各自習慣的來。
除了禮儀作用外,旗語和燈光在通訊技術發達的現代仍然被使用是有原因的,雖然通訊效率低,傳遞距離近(2-3海里,藉助望遠鏡),但在某些情況下,其簡易、低成本和保密性的特點仍然有優勢,在瓜島戰役中曾有陸軍士兵以旗語聯繫到海上的戰艦炮擊日軍,反敗為勝的事例。在艦隊在航渡途中,如果需要保持無線電靜默來進行隱蔽的話,內部的協調的信息傳遞只能通過燈光和旗語了——日軍偷襲珍珠港的途中,以及杜立特突襲東京的航渡途中,均是全程無線電靜默,如果沒有燈光信號和旗語,龐大的艦隊將難以統一行動。
實際上,除了在軍事方面的運用外,用旗幟、手勢燈光來傳送信息在民用領域也是非常普遍的現象,道理也是一樣的,簡單方便成本低,也不需要什麼複雜的設備,甚至能超越語言障礙——來自不同國家的球員和賽車手,裁判打出的手勢和旗語,誰都能明白是什麼意思。
除了旗子以外,還有許多可以用來表達信息的工具,這裡提供一個小小的技能,興許單身狗們用的著——西班牙「扇語」,據說「封建時期」的西班牙也是很保守的,小青年們的戀愛受限很多,然而這怎麼能難得倒追求愛情的年青人呢?西班牙的女孩子們便通過從東方傳入的摺扇來表達出各種不同的意思……,具體見上圖,其中的英語不難,單身狗們自行翻譯沒問題吧?
雖然時過境遷,現在的歐洲姑娘們早已用不著扇子了,但東方的女孩子們還是靦腆的多,也就是說——
要是哪天有個妹子這樣看著你,興許你就有戲了,而且這還是個懂得扇語的妹子,肯定素質不差哦!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25993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