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突然傳出重大消息!如果有一架這樣的轟炸機飛到美國,那就是有十個美國也要玩完。

俄羅斯媒體等報刊雜誌報道,中國在高溫氣冷核反應堆的小型化等技術上取得重大進展,已有潛力為艦艇甚至飛機開發以這種核反應堆為核心的新型動力系統。憑藉這種尖端技術,中國可能先於美俄打造出一款核動力戰略轟炸機。

外媒的報道稱,中國或許正在研製這種新型核動力戰略遠程轟炸機,其代號為「五星之光」,一旦該機問世,將把中國的戰略核威懾水平提高到空前高度。

據說該機巡航速度為3.6馬赫,可在大氣層中不停留高速飛行三個半月。機上帶有一百七十組到二百十一組核彈,配帶核彈的多少將與它要攻擊目標的密度和規模而定。

美國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情報官員說,如果有一架這樣的轟炸機飛到美國,那就是有十個美國也要玩完。

這位美國情報官員清楚地表明,這種將來能夠在太空和中空發射核彈的轟炸機如果研究成功將對美國構成最為致命的威脅。

它比俄羅斯的兩千多枚洲際彈道飛彈還難防範,並且更加具有毀滅性,它將領先俄羅斯和美國的航空航天技術,從而使中國在未來一百年里,在核戰略質量方面處於絕對優勢地位。

據悉這種航程為十三億八千九百六十萬公里的「五星之光」核動力戰略遠程轟炸機的研製成功,只是中國未來太空戰略武器的一部分。

外媒稱,一旦中國的「五星之光」核動力轟炸機問世,將顯現出相對於傳統轟炸機的優勢。

只要能將氣冷反應堆和渦輪發動機的總重量限制在100噸以內就比傳統大型飛機的動力系統具有優勢。因為,目前全球各種大型飛機所攜帶的燃油通常都在100噸以上。

其次,這種核動力轟炸機在戰鬥中被飛彈擊中,它的生存能力要比常規動力轟炸機強得多。這是因為對於軍用飛機來說,攜帶大量燃油是非常危險的,飛機一旦被擊中,有可能立馬變成一個巨大的燃燒彈。

外媒認為,轟炸機採用核動力系統還有一些優勢。例如,大量且持久的動能供應使核動力轟炸機在理論上可飛行數天甚至數月之久,這就是核動力系統的最大優勢。

從技術方面看,中國的氣冷反應堆已為開發核動力飛機打下了基礎,接下來中國最需要的就是觀念的轉變和決心。

儘管中國的航空發動機技術與西方國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但是,中國在氣冷反應堆方面的技術卻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只要在反應堆小型化方面再進一步,就一定能研發出適用於飛機的小型氣冷反應堆。

值得注意的是,核動力轟炸機可是所有大國戰略空軍夢寐以求的夢想。如果中國可以率先在轟炸機上採用核動力,開發出核動力轟炸機,那將使中國空軍獲得空前的絕對優勢,最起碼能確保中國百年安全,這是中國國防真正的百年大計,值得竭盡全力、傾其所有研製它。

【相關閱讀】中國未來轟炸機性能多強?美專家講出真話

全世界目前僅有美國和俄羅斯擁有真正意義上的戰略轟炸機,至於中國的轟-6K,雖然能夠攜帶核武器,但原型機畢竟是上世紀50年代發展的中型轟炸機,美俄兩國早已將這款機型拋棄,因此轟-6K性能已經挖掘殆盡,與世界先進水平仍有較大差距。

但是研製一款合格的戰略轟炸機顯然不是一件易事,首先,戰略轟炸機是非常燒錢的武器,全世界也只有美國和俄羅斯現在還保持這種編制,像法國英國等強國都已經放棄研發這種平台的努力。其次,戰略轟炸機需要非常高水平的航空工業配合,美軍在研製B-2轟炸機時動員了幾十萬人、上千家公司的配合。如今,錢和技術都不再是中國的攔路虎,因此發展戰略轟炸機勢在必行,按照空軍司令馬曉天的話說,就是很快就將與公眾見面了。

這個消息無人振奮人心,那麼國外媒體又是怎麼看待的呢?據美國「國家利益」網站最新報道,美國軍事專家表示,中國目前已經確定要研製新型戰略轟炸機, 在此之前,轟-6K雖然比較現代化,但是不具備突破現代防空的能力,也不具備攻擊美國本土的能力,只能在防區外發射巡航飛彈等武器。

美媒認為,中國研製戰略轟炸機並不令人意外,能夠攜帶大量武器的遠程飛行平台一向是中國的目標,美國在太平洋地區有著眾多軍事基地,而中國只有寥寥幾個島嶼,因此,一款全新的遠程戰略轟炸機能夠有效威脅美國的軍事力量。這意味著中國能夠效仿前蘇聯的圖-22M3「逆火」超音速轟炸機,成群結隊出動發射遠程反艦巡航飛彈攻擊美國的航母戰鬥群。此外,中國還能利用類似的轟炸機攻擊更遙遠的美國目標,比如說夏威夷,甚至是美國本土。

目前還沒有關於中國下一代戰略轟炸機的更多技術細節,中國有幾種道路可以選擇,一種是遠程亞音速巡航飛彈的載體,例如B-52和圖-95轟炸機,一種 是類似俄羅斯圖-160「海盜旗」的超音速遠程轟炸機,再就是類似美國B-2「幽靈」的隱形遠程轟炸機,鑒於中國已經研製出殲-20和殲-31這種隱形飛機,很可能將會採用隱形設計的轟炸機。這種飛行平台的出現將極大提高中國的戰略打擊能力,讓任何國家在行動之前都要考慮清楚後果。

中國的新威脅!世界載彈量最大的轟炸機正逼近

近日,美國空軍太平洋戰區女司令洛里·羅賓遜在澳大利亞表示,正在與澳政府商談於澳北部部署美軍B-1B戰略轟炸機。這是美軍乃至美國官方第一次承認在澳大利亞部署戰略性進攻武器的計劃。

僅僅一年之前,美澳雙方都曾信誓旦旦稱「在澳大利亞部署美軍戰略轟炸機」並非官方立場,當時澳總理阿伯特甚至稱這只是美方的「口誤」,暗示美澳無意加劇地區軍備競賽。

現在不僅這一計劃突然變成了事實,而且部署的機型已經從去年的B-52,變成了更為先進、殺傷力更大的B-1B超音速戰略轟炸機。這凸顯了美澳在亞太軍事部署上邁入了新階段。

那麼,B-1B轟炸機有什麼神奇之處?假如它部署到澳北部,會對亞太地區軍事力量對比產生什麼影響呢?

B-1B不象B-52、B-2那樣出名,但它占據了美戰略轟炸能力的主要份額。在數量上,美軍的77架B-1B占據了同級別戰機的44%,但先進程度遠遠超越B-52。而更先進的B-2隱身轟炸機載彈量小,只適用於打擊最關鍵、最牢固的目標。所以B-1B是美轟炸機戰鬥力的主幹。

中俄防空力量的不斷增強,對美轟炸機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例如B-52已經無法在敵對大國的防空火力圈內活動。這時B-1B的價值就更明顯:它是世界載彈量冠軍,能攜60多噸武器飛抵全球各地。3個彈艙、6個外掛點提供了靈活的掛載選擇。此外B-1B有兩個「法寶」是B-52沒有的,首先它是半隱身飛機,它的雷達反射面積僅為B-52的1/100,甚至比許多戰鬥機要小。其次B-1B能夠長時間超低空高速飛行,它的高速飛行能力使得敵方防空系統搜索、跟蹤、攻擊的時間窗口被明顯壓縮,進而無法攔截。除上述兩個「法寶」外,B-1B裝備的AN/ALQ-161電子戰系統極為強大,電子對抗能力相當於多架戰鬥機尺寸的電子戰飛機的總和,普通戰鬥機更加無法相比,這在與軍事強國對抗時是必須具備的能力。

在西太平洋地區若干軍事大國之間的對抗中,必然涉及從戰略到戰術的多個層面的體系對抗,而B-1B恰好能支持體系內的多種任務。從服役開始,B-1B即可攜帶AGM-86巡航飛彈執行戰略核打擊任務,理論上一架即可完成對一個大國所有大城市的核打擊任務。B-1B有著高度獨立的導航、通信系統,它可以不依靠其它飛機平台就能與美國本土指揮中心保持通信暢通,從而組織實施最迫切的任務。

在近二十幾年裡,該機在戰術打擊、對地支援方面也有長足的改進。目前B-1B已具備使用JDAM聯合直接攻擊彈藥的能力,這一武器價格低廉,B-1B能使用它一次摧毀十幾到幾十公里外的幾十個分散的靜止或移動的目標,在戰術遮斷和直接支援等方面意義重大。近期該機先進火控雷達和新增的光電探測吊艙的組合,令該機可以在複雜戰場中精確定位、準確區分和攻擊大量目標。

隨著中國海軍的綜合攻防能力不斷提高,使得B-1B先進的反艦能力愈發重要。該機最突出的改進是開始使用遠程隱身反艦飛彈(LRASM)。LRASM有著高度的信息化水平,射程遠、主動/被動隱身性能出色、可時時與多個平台同時傳遞作戰信息,是跨越性的反艦武器。它與B-1B超遠航程、快速飛行能力的結合,在廣闊海域中會表現出比「魚叉」反艦飛彈更強的戰鬥力,更利於攻擊有著從戰鬥機到近防武器層層保護的航母戰鬥群。此外B-1B能夠布設普通航空水雷和最新航空智能水雷,後者具備自導能力,一架B-1B可根據實時獲得的敵艦信息實施布雷,將被動的水雷戰轉為主動迎敵的信息化進攻性水雷戰。

具備了上述多樣化作戰能力的B-1B,部署到澳大利比亞北部,對西太平洋地區戰略格局影響深遠,而這一部署也將增強西太平洋美軍的打擊與生存能力。

長期以來,美軍本土西岸或夏威夷基地距離西太平洋戰區太遠,戰機需要長時間飛行,並實施空中加油才能投入到可能的戰鬥中。而從澳北部到達中國南海等熱點地區的距離要短得多,且途中與美國軍事合作緊密的國家較多,為美轟炸機的活動提供了有利條件。

同時,日韓、關島等傳統亞太美軍基地,在防禦方面越來越捉襟見肘,中國大量的東風彈道飛彈和巡航飛彈對這些基地的威脅越來越大,具有針對性的「關島快遞」東風-26飛彈也正在批量裝備。顯而易見,距離適中的澳北部基地,成為了一個較好的新基地選擇。

但是,雖然新的部署有著諸多優點,一些根本性的問題卻無法解決,或者有待實踐驗證。首先,B-1B本身長期存在可靠性問題,它服役後在發動機等關鍵子系統上頻頻發生重大故障,在多場局部戰爭中執行的任務數量偏低。美國內部,包括國會武裝力量委員會對於B-1B這一尚待驗證的戰術打擊和直接支援能力是否完善,能否在高強度實戰中能及時提供支援,還抱有疑問。畢竟,西太平洋的軍事對抗強度要比阿富汗、伊拉克高几個數量級。

其次,從澳北部出發的B-1B能較快的抵達南海等熱點地區,但仍需要較長的飛行時間,而從中國大陸和島嶼上起飛的作戰飛機則可以很快的進入和撤出戰區。B-1B的部署對上述力量的影響十分有限。

再次,雖然中國能夠攻擊澳北部的飛彈數量較少,但高強度的現代化海空大戰只需要幾天即可分出勝負,中國可能不需要太多的飛彈去長期的壓制澳北部基地,只需要能夠壓制幾天即可,這可能令美軍以退為進的部署失去意義。更重要的是,中國從遠程警戒,到防空攔截,再到近距防禦的裝備體系已經比較完善,例如殲-20、紅旗-9地空飛彈、遠距離反隱身雷達等等的投入使用,都令B-1B的生存力前景並不樂觀。

最後,假如澳大利亞政府同意美軍部署轟炸機,對中澳關係將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而目前澳經濟的起伏基本取決於與中國的貿易活動。澳大利亞內部早已進行過是否應該改變緊跟美國的政治軍事戰略的爭論,當中澳關係惡化時,必然在其內部產生更多的爭議,從而影響到美轟炸機部署計劃的實施。

總而言之,美國及其軍事同盟國家不可能通過少數機型的部署調整,實現改變西太平洋地區的力量對比和局勢走向的目的。但中國各方面也應當對相關的計劃給予足夠的警惕,並拿出切實有力的應對方法。(作者:空軍世界)

盤點全球七大戰略轟炸機:B52轟炸機領銜

從轟炸機誕生之日起,各個武器大國都在想像可以得到一種載彈量大,航速高,航程遠還不容易被敵人發現的轟炸機來作為殺手鐧做到「一劍封喉」。而戰略轟炸機也以此為目標經過多年的發展,最終達到了目前的水平。

而現在的世界上除了B-2隱形轟炸機或圖-160戰略轟炸機這類先進武器以外,不少上世紀五十年代左右的戰略轟炸機仍然在服役,比如B-52和圖-95等。而曾經作為老牌航空製造國,曾製造出「3V」戰機傳奇的英國也是自廢武功,只留下經典戰略轟炸機「火神」供人們回想當年軍用航空製造業還未萎縮的英國。

B-52戰略轟炸機

B-52轟炸機是美國空軍服役時間最長的亞音速遠程戰略轟炸機,主要用於執行遠程常規轟炸和核轟炸任務。1948年10月開始設計,1952年第一架原型機首飛,1955年6月生產型B-52B開始裝備部隊,先後發展了A、B、C、D、E、F、G和H等8型。B-52於1962年10月停產,共生產744架。現在B-52和B-1B、B-2轟炸機一起共同組成美國空軍的戰略轟炸機部隊。

B-52G型

B-52,又名美國B-52「同溫層堡壘」(英文stratofortress)戰略轟炸機,是美國波音飛機公司為美國空軍研製的亞音速遠程戰略轟炸機。1948年提出設計方案,1952年第一架原型機首飛,1955年首批生產型開始交付使用,先後發展了B-52A、B、C、D、E、F、G、H等8種機型,1962年停止生產,總共生產了744架。90年代是B-52轟炸機使用的鼎盛時期,有600多架B-52各型飛機在美國戰略空軍服役,以後大多數早期型別先後退役。現在有95架B-52H型仍在服役,與97架B-1B和20架B-2一起共同組成美國空軍的戰略轟炸機機隊。B-52H是最後一種改進型,估計平均機齡也已達35年左右。轟炸機的正常壽命一般是30年,因此B-52已算是超期服役。B-52戰略轟炸機始於1955年開始陸續裝備美國空軍,是美國「三位一體」戰略力量的主要機種之一。

該機型自50年代開始啟用,至今已經過多次改進,目前美空軍主要裝備的是B-52H,主要技術是上世紀60年代的老產品。美軍不準備對其更換,因為不對稱戰爭該機型足夠使用,對大國又有B2隱形轟炸機。

圖-95轟炸機

圖-95是前蘇聯圖波列夫飛機設計局研製的遠程戰略轟炸機,北約代號熊」(Bear)。設計上採用後掠機翼,翼上裝4台渦槳發動機,每台發動機驅動兩個大直徑反轉四葉螺旋槳。機身細長,翼展和展弦比都很大,平尾和垂尾都有較大的後掠角。

1951年開始研製,1954年第一架原型機首次試飛,首批生產型於1956年開始交付使用。早期型生產300多架,除用作戰略轟炸機之外,還可以執行電子偵察、照相偵察、海上巡邏反潛和通信中繼等任務。﹝1﹞20世紀80年代中期,圖-95轟炸機又開始恢復生產,主要生產可帶巡航飛彈的圖-95MC轟炸機和由圖-95改型的海上偵察?反潛機圖-142M3型。1992年停止生產。現約有150架圖-95M?K?MC仍在服役,與40架圖-160變後掠翼超音速遠程轟炸機和220多架圖-22M中遠程超音速轟炸機一起組成俄羅斯的戰略轟炸機機隊。

圖-95轟炸機

圖-95的研發始於1950年代,其原因是為了取代圖-4,以及圖-80(進化版的圖-4),甚至更大型的圖-85(圖-4的精裝版)。因為它們均不足以符合轟炸任務的毀滅?殺傷要求,尤其圖-85還無法與美國空軍當時的全天候轟炸機相較長短,因此蘇聯空軍高層在1950年對圖波列夫設計局提出下列要求:轟炸機必須在不重複落地加油的情形下至少要具備8,000千米的航程﹔轟炸機必須至少能攜載11,000千克的武器並且將它們傾倒在敵人的頭上。

從第一架原型機試飛至今,圖-95已走過了60年的歷史。可謂名副其實的「長壽馬車」。它的「長壽」原因有幾項:一是因為它的體積與滯空能力形成多種不同的功能性。以轟炸機的角度而言,圖-95稍微修改便又可做不同功能用途,可以作為運輸機、偵察機,甚至是軍用客機。

B-2隱形戰略轟炸機

B-2隱形戰略轟炸機是冷戰時期的產物,由美國諾思羅普公司為美國空軍研製。1979年,美國空軍根據戰略上的考慮,要求研製一種高空突防隱形戰略轟炸機來對付蘇聯90年代可能部署的防空系統。1981年開始製造原型機,1989年原型機試飛。後來對計劃作了修改,使B-2轟炸機兼有高低空突防能力,能執行核及常規轟炸的雙重任務。

B-2「幽靈」(Spirit)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戰略轟炸機,也是唯一的大型隱身飛機。其隱身性能可與小型的F-117隱身攻擊機相比,而作戰能力卻與龐大的B-1B轟炸機類似,續航時間比先前的機種的持續時間都長的多。B-2隻有B-2A型。

1997年,首批六架B-2轟炸機正式服役,而至今一共只生產21架。每架B-2造價為24億美元,若以重量計,B-2的重量單位價格比黃金還要貴兩至三倍(最初裝備時),成為單價最貴的作戰飛機。

1999年,在北約對南聯盟的軍事行動中,美軍多架B-2轟炸機由美國本土直飛塞國,期間共投下600多枚聯合直接攻擊彈藥(JDAM),是空戰中隱身性與準確性的一大革命。在2003年的演習中,一架B-2轟炸機一次投下80枚重達500磅(230千克)的JDAM,顯示出先進的「精確飽和攻擊」能力。

B-2隱形戰略轟炸機

「火神」戰略轟炸機

「火神」戰略轟炸機是英國空軍裝備的唯一的戰略轟炸機。該機於1947年開始研製,1952年8月第一架原型機首次試飛。

「火神」戰略轟炸機有兩種型號:B.1和B.2。「火神」B.1戰略轟炸機裝備4台「奧林帕斯」101或102、104型發動機,生產型於1956年開始裝備部隊,共生產45架,現已全部退役。「火神」B.2型戰略轟炸機先是裝備4台「奧林帕斯」201型發動機,單台推力7710公斤,後換裝「奧林帕斯」301型,單台推力9070公斤。生產型於1960年開始裝備部隊,共生產50架,從1981年起,一部分「火神」B.2型戰略轟炸機開始陸續退役。

「火神」戰略轟炸機可攜帶21枚454公斤的減速炸彈,亦可帶核彈。飛機最大載彈量9500公斤。在英阿馬島戰爭中,英國「火神」戰略轟炸機從阿森松島起飛,在「勝利」加油機的配合下,經過3次空中加油成功地轟炸了馬島的首府斯坦利港,創造了老舊裝備在現代高技術戰場上成功運用的範例。

「火神」戰略轟炸機

圖-160轟炸機

圖-160轟炸機(俄語:Ty-160,英文:Tu-160),北約代號:Blackjack(海盜旗),是蘇聯圖波列夫設計局研製的可變後掠翼超音速遠程戰略轟炸機,原來用於替換Tu-22M逆火戰略轟炸機和Tu-95轟炸機執行戰略轟炸任務。它非常類似於美國空軍B-1槍騎兵轟炸機,它是蘇聯解體前最後一個戰略轟炸機計劃,同時是有史以來製造的最重的轟炸機,目前仍在生產,至少有16架正在俄羅斯空軍服役。

西方於1981年首次發現圖-160,當時該機與兩架圖-144超音速客機一起停放在拉明斯克空軍基地。估計圖-160是在70年代初圖-22M「逆火」戰略轟炸機首次試飛後開始設計的,大概在1976年進入全面發展階段,1981年12月首次試飛。1985年圖-160進入服役,1986年形成初始作戰能力。原計劃生產100架,後由於財政原因改為40架。到1992年初,已交付31架,據信到1992年末,該機產量滿40架後停產。

圖-160轟炸機

機身圓形細長機身,機翼與機身的交界採用融合體結構,並為減少雷達反射波作了修形設計。機翼與機身連接結構的前後各有一個長10米的彈艙。起落架可收放前三點式。雙輪前起落架向後收起。主起落架為小車式,每側有三對機輪。主起落架支柱向後收起,同時機輪小車沿著中間一對輪子的軸線旋轉90°,最後機輪小車與收起了的支柱平行地放置在艙內。彈艙內可掛多達16330千克的自由落體炸彈、短距攻擊飛彈或巡航飛彈(ALCM)。兩個武器艙內可掛旋轉式發射架,每個發射架可掛12枚RKV-500B(AS-16「反衝」)短距攻擊飛彈或6枚ALCM,當前裝備的是RK-55(AS-15「肯特」)巡航飛彈,將來用可超音速飛行的AS-19「科拉」飛彈代替。巡航飛彈射程在3000公里以上。

B-1轟炸機

B-1是美國洛克韋爾國際公司(前身為北美公司)研製於70年代的可變後掠翼超音速(M為1.25)戰略轟炸機,它的設計源於60年代後期美國「先進有人駕駛戰略飛機計劃(AMSA)」。1969年開始正式開發,原型機試飛於1974年12月23日。1986年6月開始裝備美國空軍。

美國軍方一直認為B-1B是目前世界上威力最強大的戰略轟炸機,因為在各國現役的戰略轟炸機中,B-1B在航速、航程、有效載荷和爬升性能等各種技術指標都有較大的優勢。

B-1B是一種遠程、多用途、可變後掠翼的重型超音速戰略轟炸機,極限時速1320公里(1.25馬赫),續航能力為1.2萬公里,可從美國本土實現洲際飛行。B-1B被冠以「槍騎兵」(以行動快、火力猛著稱的十九世紀法國兵種)的稱號。B-1B有4個渦輪噴氣發動機。儘管其體形比B-52略小,但攜彈量卻比B-52還多。除了內彈倉可載34噸彈藥外,B-1B還可外掛26噸的飛彈。B-1B還具備了一定的隱身性能,B-1B被雷達截獲的機身面積僅為1平方米,而體形相近的B-52則會被雷達截獲多達100平方米的機身面積。

B-1轟炸機

B-1B裝有先進的地形跟蹤雷達,可持續判斷前方2.5公里範圍內的地形,然後由自動駕駛儀控制飛機與地面保持一定高度。因此,即使地形比較複雜,B-1B仍可以在離地60米的超低空實現高速飛行和作戰攻擊,當三個投彈倉同時打開時,能在2秒內迅速將全部彈藥傾瀉完畢,然後高速逃離。

圖-22M「逆火」轟炸機

圖-22M為前蘇聯圖波列夫設計局研製的雙發變後掠翼超音速轟炸機,北大西洋條約組織給予綽號「逆火」(Back-fire)。具有核打擊、常規打擊及反艦能力,能低空突防。1969年8月30日原型機首飛。1974年生產型開始交付。有M-1(預生產型)、M-2(首批生產型)、M-3(先進遠程轟炸及海上型)、MR(偵察型)、MP(電子戰型)等型別。截止1992年停產時,各型機共生產497架。21世紀初,只保留M-3型,主要裝備俄羅斯空軍和海軍航空兵。﹝1﹞之前有白俄羅斯、烏克蘭、蘇聯使用,現在只有俄羅斯(有162架)和印度(印度政府於2006年採購三架M3型轟炸機)使用。

圖-22M是前蘇聯第一種航程較遠的超音速轟炸機,據推測,其低空作戰半徑為1390公里,加上AS-6飛彈的射程,圖-22M可以從前蘇聯西部基地利沃夫起飛,以低-低-低的作戰方式,用M0.65的速度飛行,攻擊除葡萄牙和挪威以外的所有歐洲北約國家。其高空亞音速作戰半徑達3700多公里。如果空中加油,可以從前蘇聯北極基地起飛,攻擊美國本土的目標,然後飛回國內的基地。另外,圖-22M還可執行海上偵察和反艦攻擊任務。

圖-22M「逆火」轟炸機

圖-22M外形最大的特色無疑是其變後掠翼設計。低單翼外段的後掠角可在20-55度內變化,垂尾前方有長長的脊面。機尾有一個雷達控制自衛炮塔,裝一門23mm雙管炮。機腹彈艙中可掛12噸常規炸彈或半埋式攜帶一枚AS-4「廚房」空對地飛彈,或在翼下外掛2枚AS-4或AS-6「王魚」空對地飛彈,也可在進氣道下方掛架上掛12顆500千克炸彈。可作貼地飛行突防,是自動化程度很高的先進機種。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25924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