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備戰下場戰爭 揭開不為人知的秘密/ 細細品中國主力四代戰機:殲-10「火鳥」

Alinna ...| 2016-09-11| 檢舉

作者介紹:

唐健:國防大學博士

褚友清:國防大學博士 防化學院講師

美軍作為世界頭號軍隊,代表著世界軍隊的發展方向,沒有就此止步,而是積極在改革中創新,在創新中突破自己和前人,企圖立於不敗之地。它一刻也不停地進行備戰和發動戰爭,表現上看又是軍費削減,又是裁減現役軍隊員額;但實際上減量不減質,削減兵員不是為了真正實現和平。試想美國是從戰爭起家,也是從戰爭中發家,不太可能放棄戰爭這個保持大國地位的「選項」,由此也就不難想像美軍為何而戰。

追逐利益和保持大國地位

軍事家克勞塞維茨說過,「戰爭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戰略服從政略是一條亘古不變的鐵律。美軍發動戰爭的根本目的在於保持超級大國地位和維護霸權地位,幾乎想盡一切辦法、用盡一切手段遏制別國挑戰其地位,防止各尖端領域受到挑戰,使對手無還手之力,始終是手下敗將,直至折服。美軍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說的;過去是這樣,將來也應該是這樣。

首先,不遺餘力地維持超級大國地位。自20世紀90年代初前蘇聯解體後的20多年裡,美國似乎再無對手能與之相抗衡,便藉機發動一系列戰爭,以保持優勢地位。21世紀初,儘管美國大國地位依然牢固,美國國內一些人士和機構卻憂心忡忡、杞人憂天,唱衰美國,拋出美國衰弱論調,不知究竟目的何在;但至少有一條,部分美國人有強烈的憂患意識,提醒美國政府提高警惕和危機意識,否則大國地位搖搖欲墜的一天會比預期來得早。如此一來,突出美軍的地位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其次,遏制主要戰略對手,維持地區利益。只要美國認為有其利益存在的地區,美軍都會在該地區設棋布局。如:美國與亞太地區的日本、菲律賓、韓國和澳大利亞等五個國家結成軍事同盟,不斷強化軍事合作和軍事存在就是這個道理。美國高層曾指出,自2001年全面反恐後,使一些國家迅速崛起。當然這只是美國的一面之詞或者說是託詞,不過可以表明美國人的視線已經向這個方向轉移。美軍積極調整亞太地區的力量部署,既直接參與軍事挑釁,也鼓動盟國挑起事端。另外,與俄羅斯之間的博弈戰線從黑海延伸至北極,時常兵戎相見、劍拔弩張,雙方相互糾纏、難解難分,或許正在開創大國博弈新「模式」。

釋放善意鞏固和擴大「朋友圈」

美國國內矛盾時有發生,整體國力下滑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20世紀90年代初,前蘇聯解體之後,美國當之無愧地成了唯一超級大國,隨意發號司令,動輒使用武力,可以打贏兩場局部戰爭;進入21世紀後,美軍只是高呼打贏一場局部戰爭,慢慢地演變成為控制地區局勢和介入敏感區域,似乎對戰爭變得謹慎起來,如再次發動戰爭,若打成「殘局」,一切將難以想像。

首先,積極改善對外關係,繼續深化盟友關係。美國在全球範圍按歷史恩怨、意識形態和本國需要等搞親疏遠近,有的關係十分親密,有的若即若離,還有的老死不相往來。這一趨勢近年來正在發生微妙變化,鞏固與日本等傳統盟友關係;加強與菲律賓等國的關係變得迫切起來;與古巴斷絕幾十年的外交僵局已打破,開始接觸;表明美國正積極改善對外關係,培養更多的「盟友」與其患難與共,至少不反對吧。總而言之,樹敵太多只有壞處沒有好處的道理,美國人應該有所感悟和體會。

其次,震懾或清除地區異己勢力,扶持親美「夥伴」。近幾場局部戰爭中,伊拉克、利比亞等國,沒有哪個領導願意主動交出政權、俯首稱臣,都是流盡最後一滴血,堅決抵抗到底。美軍發動戰爭的真正動機外界眾說紛紜,解讀甚多,但真正動機只有美國人自己清楚。在美國看來,在一些地區事務中,因為地區性大國的崛起有把美國排除出局的可能,如:一些地區性組織並非由美國發起,儘管美國可以參與,但美國不願只做一個平庸的參與者或者「配角」,而要做領導者和規則的制定者,主導局面,這引起了相關國家的反感和強烈不滿。儘管如此,美國還是一意孤行、一如既往地推行霸權政策,削弱或者消除異己。

戰爭「矛頭」可能指向誰

美國在政治、經濟、經濟等幾乎所有領域都有假想敵或者競爭對手;只要美國認為哪個國家對其利益構成了威脅,都有可能成為其假想敵,或許這樣的假想敵不在少數。不過這要看美軍的戰略方向、現實選擇以及給敵人和對手如何排序。另外,也不是說只要是敵人或對手美國就會立即採取軍事手段。

首 先,向有核大國輕易出手的可能性並不太大。不是美國不想打擊有核國家,有核國家都是大國或強國,有相當強大的軍事和經濟實力,打擊有核國家帶來的後果,美國人是最清楚的。與這些國家的爭奪無非採取一些示威手段,要不就是軍事對峙,甚至連擦槍走火的可能性都不大。與有核大國之間最多的是博弈,這樣既不會大動干戈,也不會傷得太深;如,在網絡和太空等空間展開暗中爭奪和破壞性的行動時有發生,不易被覺察,還能起到敲山震虎的效果。

其 次,軍事手段主要敲打地區性中小國家。有關研究表明,美軍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平均4年左右打一仗,不斷凸顯不對稱和先發制人。對手主要選擇中小國家,這樣一來,美軍不必擔心戰爭勝敗結局,只是選擇何種方案最適合、最容易和最快達成作戰目的。美軍實施行動時,會以一些冠冕堂皇的藉口為幌子,按照自己的意圖,單方面採取軍事行動。由於對手軍事實力相對薄弱、不堪一擊,所以美軍行動如此遊刃有餘,也不至於身陷其中。

再次,集中優勢力量時刻緊盯敏感地區不放鬆。 10年反恐結束後,美國戰略重心迅速東移,把海、空軍及海軍陸戰隊等主要作戰力量移至亞太地區,劍指何方已非常明確。意圖把平靜的地區局勢炒熱,把熱點問題演變成焦點問題,藉機介入,達成想要的結局。美軍計劃於2017年將F-35戰鬥機大量派駐日本;不斷前移X波段偵察預警設施,借時局變化,因勢利導、步步為營,實現「一箭雙鵰」。此外,鑒於北極的價值凸顯,美軍迫不及待與外軍聯合軍演的形式積極染指其中;在敘利亞問題,步步緊逼俄羅斯,使問題一波三折、愈加複雜。(鳳凰軍事 鳳凰軍評 唐健 褚友清)

。。。。。。。。。。。。。。。。。。。。。。。。。。。。。。

細細品中國主力四代戰機:殲-10「火鳥」

導語:殲-10戰機是中國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研製的一種超音速四代戰機(文中殲10定位在四代戰機行列,依據中國的劃分標準),整體性能在同時代四代戰機中處於前列位置,性能定位是與歐洲「陣風」戰機相當,2004年第一批裝備部隊,2009年戰力正式形成首次公開正式亮相。

殲10戰機是中國目前最高新最核心的空軍裝備之一,目前主要用於空軍、海航的應急裝備之用,機體結構和製造工藝方面,殲-10翼身融合體和大三角翼布局使得內部油箱的容積增大,有助於改善中國戰鬥機航程短的問題。

殲-10外觀整體給人非常舒服,採用單發大推力渦扇發動機,機體設計為鴨翼布局、翼身融合的結構。在機翼與機身之間存在有一定的弧度曲面連結,設計師在這個位置留有內容機,用於載油、裝備,以及為爾後發展預留空間,同時在空氣動力增加了升力。

主翼的面積較大,能夠提供足夠的升力效果,為了能夠完成大仰角飛行特意在尾噴管前端機腹下加裝了兩片外斜腹鰭,在高速飛行和拉起的狀態下配合大垂尾保持戰機的穩定性,同時也能夠幫助戰機更好的進行空中機動。殲-10安裝有4個減速板,分別在斜腹鰭之間和主翼後方。

最吸引大家的應該是位於殲-10戰機下方的進氣道了,殲-10戰機本身能夠飛出2.2馬赫的高速,這就需要前端調節板不斷變換進氣道所增加的高效整流壓縮能力,在高性能作戰時更加實用,使飛機獲得更好的爬升和高速性能。

但是進氣道過大也讓殲-10的隱身能力效果不佳,所有採用機腹進氣道布局飛機都有這個通病,同時也增加了戰機的重量和成本,維護起來比較複雜。包括美軍的F-14\15\16等等幾乎所有四代戰機都無法避免。

殲-10的航炮在進氣口下方,裝備了一門半埋入式雙管23毫米機炮,機身下設計了11個掛架:六個在機翼下、一個在機腹下中軸線上、其餘四個為機腹下方兩側半共開工的串聯掛架,掛載能力與「幻影-2000」、F-15相當。標準配置在7000千克,最大掛載9000千克。

殲-10垂尾根部布置了減速傘艙,傘具由長期研製生產減速傘、降落傘、炸彈傘的宏偉機械廠負責研製,是類似蘇-27的十字形結構。殲-10的前起落架為雙輪,可能考慮了著艦或粗暴著陸的需求。

空對空飛彈(「霹靂」-8、「霹靂」-11、「霹靂」-12);反艦飛彈(「蠶」-801、「蠶」-802;「鷹擊」-9反雷達飛彈也成為殲-10對空、對海、對地作戰的主要武器。殲-10同樣也可以攜帶國產和俄制的空地飛彈和雷射制導炸彈,以及非制導炸彈和航空火箭彈。此外還可以掛載紅光-I型 紅外線搜索吊艙、BM/KG300G 防衛干擾吊艙、KZ900 電子偵察吊艙、藍天導航攻擊吊艙、FILAT 前視紅外線轟炸導引吊艙等。

迷彩先生專做軍事原創,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解讀各種武器裝備、海量最新軍情解碼等你來探索 ,盡情的騷擾我們吧!加微信公眾號:XY52887(長按複製)迷彩先生-系頭條簽約作者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25519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