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最近對外公布消息稱,俄羅斯從「普列謝茨克」發射場試射了一枚「白楊」洲際彈道飛彈,該飛彈在按照預定軌道飛行之後,準確命中位於堪察加半島的試驗場目標。俄羅斯消息人士指出,該枚「白楊」洲際彈道飛彈基本按照指標完成了飛行任務,此前預估的標準全部完成。
俄羅斯雖然受限於經濟貧弱,在現代化武器發展道路上步伐緩慢,然而在戰略裝備發展方面卻毫不含糊。「白楊」彈道飛彈迄今為止仍然是俄羅斯重要的戰略裝備力量之一,這種從1985年開始服役的彈道飛彈擁有接近1萬公里的飛行距離,其全重可達35噸,可以部署在地下發射井中,也可以由道路運載車配備進行機動發射。
在經歷多年服役之後,「白楊」系列彈道飛彈已經超過了設計壽命,俄羅斯由此研發了新的白楊-M洲際彈道飛彈(RT-2PM2彈道飛彈),該飛彈續航距離為1.1萬公里,最大飛行速度達到13馬赫,圓機率誤差在200米範圍以內,使用慣性制導技術,並由格洛納斯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精準制導,在飛行過程中可以作機動變軌,能攜帶4枚50萬噸TNT當量核彈頭,分彈頭最多數量可達10枚。
由於受到俄羅斯(前蘇聯)戰略飛彈力量的威懾,美軍一直以來都在加緊研發新的飛彈防禦體系。迄今為止美軍已經擁有六大攔截反導系統,其中「陸基中段防禦」系統(GMD)就用於攔截洲際彈道飛彈。另外美軍還配備了「宙斯盾」防空系統、「薩德」末端高空防禦系統、「愛國者」反導系統、機載雷射武器、擴展中程防空系統等配套設備,這些系統各司其職,相輔相成,構成了嚴密的防空火力網。
2001年開始,美軍逐漸重視在阿拉斯加州的飛彈防禦力量,至2013年美軍決定在阿拉斯加新增14個攔截陣地,目的在於防禦白令海峽對面的俄羅斯遠程飛彈基地。然而,對於像「白楊」-M這樣既能攜帶分彈頭,又擁有高音速飛行能力,且可以機動變軌的複雜化洲際飛彈,現有的反導系統顯然不能有效攔截。
美軍認為,洲際飛彈威力巨大,攔截難度相當高,如果讓其逼近再摧毀,則失去了實際意義。即使升級現在的反導體系,也無法百分百攔截洲際飛彈的高速突防。事實上,作為當前反導技術最為先進的國家,美國在反導實踐方面的經驗也是相當有限的,這導致其反導系統性能作用局限於理論層面,面對未知的洲際飛彈參數更是相當被動。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