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新一代飛彈襲擊早期預警雷「沃羅涅日」陸基飛彈預警雷達是世界上功率最大,探測距離最遠(達到4800~6000公里)的雷達。該雷達不僅性能上處於世界領先水平,而且製造工藝上也取得重大突破。
該型雷達系統的峰值功率達到625千瓦,其擁有先進的相控陣雷達、大型計算機組、信號分析處理設備及配套設備儀器,均為俄羅斯國產,並採用模塊化設計,可通過更換相應的設備模塊迅速完成日常維修和系統升級,時刻保持最先進的技術性能。
其能有效監視、跟蹤、識別並測量4800~6000公里外的各種飛彈和其他目標,且耗電量僅為「第聶伯」雷達的1/3。同時,自動化設備的運用也大幅減少了操作人員的數量。
這種雷達「視力」極佳,設計師們開玩笑說:如果一隻老鼠能飛的話,都能鎖定它。也就是說,「沃羅涅日-DM」能夠發現所有彈道和巡航飛彈,甚至包括衛星。
在蘇聯時期,在蘇聯國境線周邊總共建立了8個雷達站,3個在俄羅斯的莫斯科、奧列涅戈爾斯克和伊爾庫茨克,其餘5個在波羅的海沿岸、白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和亞塞拜然。
蘇聯解體後,俄軍設在別國的雷達站遭到蠶食,8個中目前只有4個雷達站仍在正常運轉。如在美國和拉脫維亞政府的壓力下,設在拉脫維亞境內的雷達站被迫關閉;烏克蘭境內的雷達站也已被該國占有。
自從拉脫維亞斯克倫達市附近的俄羅斯雷達站被迫關閉後,該系統就長期殘缺不全。「沃羅涅日-DM」的出現,使空中和太空的搜索範圍擴大了數千公里,而且同原有雷達相比發現和確定目標的能力更強。
俄羅斯計劃在本國四周建設5-6座「沃羅涅日-DM」新型雷達站。屆時,俄羅斯將完全不用再依賴建立在別國的雷達站,就能監視從北非到西太平洋的廣大空域。
首台「沃羅涅日-DM」雷達於2006年在列寧格勒州列赫圖西村投入試驗性作戰值班,它滿足了對俄羅斯整個西北方向空情及瑞典、挪威等國境內的北約飛彈發射情況的監控。
如圖螢幕顯示的就是西歐(北約)地區的飛行物及活動軌跡監測。
「沃羅涅日-DM」系統有兩個梯隊,第一個是太空梯隊,由觀測衛星構成,負責摸清彈道飛彈的發射跡象;第二個是地面梯隊,由「達里亞爾」、「第聶伯」和「伏爾加」雷達站組成。
近期位於伊爾庫茨克州的一座新建「沃羅涅日」雷達目前已進入試驗性作戰值班階段。有專家稱,一旦該雷達投入使用,俄軍就可實現對包括中國西部地區在內的整個中亞、南亞方向的早期飛彈預警。
其實俄羅斯這麼做,也無可厚非。由於事關國家生死存亡,即便是再友好的國家,也不能將其排除在早期預警雷達網的監視範圍之外,而中國肯定也無法排除。除了構建早期預警和攔截系統,俄羅斯還配備有了強大的核飛彈部隊,一旦遇到突發情況,將進行有力的回擊。甚至在形勢緊急的時候,俄羅斯的核飛彈部隊會展開先發制人的打擊。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249453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