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謊言遭揭穿:薩德入韓也不足為慮了

面對朝鮮中遠程飛彈的不斷進步,美國極力推動部署各種反導系統作為應對。但最新披露的報告揭穿了美國反導神話——部署在美國本土、攔截能力最為強悍 的「陸基中段反導系統」在從2002年至去年年初的11次試驗中,竟有6次未能摧毀指定目標。不到一半的攔截成功率,讓潛在對手只需要簡單地發射多枚導 彈,就足以耗盡美國的反飛彈藥庫存。

據香港《南華早報》4日報道,在這11次精心設計的試驗中,陸基中段飛彈防禦(簡稱GMD)系統的攔截器從地下發射井升空,追趕太平洋上空的模擬敵 方飛彈。但其中6次攔截器都未能摧毀指定目標,這樣的成績單促使獨立分析家得出結論——無法依靠這個反導系統挫敗朝鮮或伊朗發起的核打擊。

美軍已經開始研製下一代反導武器

21世紀初,美國國內對於彈道飛彈技術擴散的擔憂開始加劇。2002年,美國總統小布希下令飛彈防禦能力要在2年內初步成形。在這樣的壓力下,時任 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下令飛彈防禦局不受五角大樓標準採購規則和測試標準限制。到目前為止,GMD系統已耗費超過400億美元。美國《洛杉磯時報》披露 稱,五角大樓的作戰試驗與論證局已記錄了GMD系統的嚴重缺陷,其他政府機構和獨立專家也持類似觀點。國會無黨派調查機構政府問責局在今年2月出台的一份 報告中指出,GMD系統在測試中的表現一直「不足以證實它是一種實用的飛彈防禦系統」。

與愛國者反導系統相比薩德系統攔截高度更高

據稱,GMD系統的測試簡直就是在作弊——他們在試驗前就知道模擬敵芳飛彈何時從何地發射以及它們的預期速度和軌跡,而實際攻擊中這些詳細信息是絕 對不可能預先知道的。即便如此精心安排,但試驗的成功率之低仍讓人吃驚。報道稱,鑒於GMD系統的弱點,對於每個來襲的敵方彈頭,都需要發射4個或5個攔 截器應對。因此,GMD系統的30個攔截器很快會因多枚飛彈來襲而耗盡。今年7月,美國憂思科學家聯盟3名飛彈防禦專家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得出結論 稱,GMD系統無法保護美國公眾。

然而媒體披露稱,GMD系統的主要承包商波音公司卻因「工作出色」而領取將近20億美元的績效獎金。在今年1月28日飛行試驗之後,美國飛彈防禦局 和包括波音在內的多個承包商宣布試驗成功。而事實卻是,由於試驗期間攔截飛彈的一個推進器停止運轉,導致攔截器遠遠飛離其原定軌跡。

NMD就是重新關上潘朵拉之盒的鑰匙。NMD的全稱為NationalMissileDefense,意為全國飛彈防禦。早在六七十年代,美國就研 究過彈道飛彈防禦,但唯一的實戰系統部署了一個月就撤銷了。即使蘇聯在莫斯科外圍部署一個象徵性的反彈道飛彈系統時,美國也一反軍備競賽中「人有我有,人 無我也要有」的傳統,沒有部署相應的系統。

美國陸基中段反導系統(GMD)發射攔截彈

里根曾雄心勃勃地推出星球大戰計劃,但到老布希時代已經出的氣多,進的氣少,最終在不可克服的技術困難面前不了了之。柯林頓不是和平主義者,但他只 把NMD研製開發保持在低水平。小布希一反他前任的謹慎,以傳教士一般的急切和熱情,企圖用金錢、意志和行政命令堆出一個NMD來。

美國陸基中段反導系統的攔截彈(GBI)發射

無奈科學不認他的帳,天價的反飛彈試驗失敗了一次又一次,僅有的成功又不斷受醜聞所累,直到8年任期的尾巴上,才在阿拉斯加開始勉強的有限部署,用 於攔截可能的來自朝鮮的彈道飛彈。美國還曾試圖在東歐部署類似的系統,但在俄羅斯的強力反對和國際政治的變數作用下,最後放棄了。

美國的中段反導示意圖,在阿拉斯加部署的就是這樣的陸基中段反導能力,還曾打算在東歐部署,現已放棄

以現有技術水平,NMD無疑是天網恢恢,又疏又漏。然而,NMD今天在技術上不成熟,不等於它永遠不會成熟。假以時日,NMD是可能達到實戰水平 的。那麼NMD的意義何在呢?首先,NMD在不太遠的將來就可為美國提供一定的反飛彈能力。這種反飛彈能力不足以阻擋中俄等核大國的全面核攻擊,但對只有 有限核能力的核小國(如北韓、伊朗、印度)有一定的反核訛詐的作用,美國的外交和安全政策的靈活性將大大增加。

在中長期內,NMD將進一步完善,以NMD作為反核屏障,美國將對中小國家形成單向核威懾,而這些中小國家有無核能力將變得不太重要。對於核大國, 美國也許還不足以形成單向核威懾,但核威懾將不再對稱。這不光大大增加美國外交和安全政策上的靈活性,也大大增加對敵對國家的心理壓力。在戰術上,美軍對 硬目標打擊手段的選擇也大大增加,核門檻可以大大降低,戰術核武器可以成為在政治上和軍事上都可行的戰場選擇。

NMD飛彈防禦系統的組成部分

在理想情況下,當NMD最終發展到能夠為美國提供可靠的核防禦時,美國可能運用對大小核對手的單向核威懾和世界輿論,促成類似禁止化學武器的日內瓦公約那樣的全面禁止核武器公約。這倒不一定是美國良心發現,而是隱身和精確制導武器的發展,使核武器的戰術重要性大大降低。

隱身和精確制導武器不存在核門檻那樣的運用上的限制,關上核武器這個潘朵拉之盒,更使美國的技術優勢得以自由發揮,美國的對外軍事行動將無所顧忌。 那麼為什麼不能在NMD建成之前就促成全面禁止核武器公約呢?核武器對弱勢國家實在是太有吸引力了,核武器給弱勢國家在與美國的周旋中提供極大的砝碼,當 然不會輕易放棄。

GMD陸基飛彈防禦系統的組成部分

美國只有在建立一個天衣無縫的NMD之後,才有條件威脅利誘,迫使其他國家放棄核武器。一旦對手的核武裝得以解除,美國的實質性軍事優勢將進一步強化。若是對手拒絕放棄核武器,美國的反核「道義優勢」將為任何軍事行動正名,美國的軍事選擇也將大大增加。

反導對飛彈的技術要求比彈道飛彈要高得多,不僅要求具有很強的機動能力,還要具有極高的制導精度和極短的反應時間

由於種種政治、軍事和經濟上的原因,近年來,美國一改在NMD問題上大張旗鼓地做法,而是很低調,甚至都不大用NMD這個說法了,而是改用 BMD(全稱為BallisticMissileDefense,意為彈道飛彈防禦),涵蓋從陸軍的THAAD(全稱為 TerminalHighAltitudeAreaDefense,戰區高空終端反導系統)和海軍的宙斯盾反導系統到空軍的GMD(全稱Ground- BasedMidcourseDefense,陸基中段反導系統)。

儘管GMD已經有限部署,美國的反導重點轉移到終端反導,尤其是海軍的宙斯盾反導系統。宙斯盾系統可以在海上靠前部署,本身具有較大的射高,所以還 有一定的中段反導能力。這樣,美國已經形成初步的反導能力,THAAD用於終端反導,GMD用於中段反導,宙斯盾兩邊兼顧,並具有攔截反艦彈道飛彈能力。

終端反導和中段反導的差別在於,終端反導是針對已經進入再入段的來襲飛彈,這是最後一道防線,即使攔截成功,飛彈碎片甚至核爆炸依然可能對目標區造 成影響,保衛範圍也受局限。終端反導主要用於攔截中程和近程彈道飛彈,對再如速度極高的洲際飛彈效果有限。中段反導的攔截髮生在大氣層之外的飛彈飛行的中 途,也就是在再入前的空間段,攔截產生的碎片和爆炸不會對目標區發生影響,保衛範圍也要大很多。

美國海軍「霍珀」號驅逐艦上的雷達發現並跟蹤了靶彈

中段反導更加適合於攔截遠程的洲際飛彈。中段反導的另一個好處是可以在還沒有釋放多彈頭和開始再入段機動之前就摧毀來襲飛彈,大大提高攔截效率。當 然,中段反導對早期探測、彈道計算、發射控制和終端制導的要求都要極大地提高。美國有這樣的技術能力,俄羅斯在理論上也或許可以有這樣的能力,歐洲對這樣 的能力根本不做非分之想,現在中國也證明了擁有這樣的能力。

對於中國來說,解除核武裝或美國的單向核威懾都是不可接受的。恢復力量均勢的途徑只有兩條:打造更銳利的矛,或打造自己的盾。中國在機動發射的洲際 飛彈技術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技術上,還可以採用機動分導、機動彈道、伴飛誘餌等有效的技術手段加強突防能力。現在又在反導技術上取得了突破性的進步。

像東風31這樣的機動發射飛彈是中國的長劍的一部分

中國的安全態勢不好。遠有美國甚至俄羅斯的核威脅,布希時代時美國就明確把中國列入核打擊目標名單;近有印度、朝鮮等核國家或者核門檻國家,印度每 次成功地發射飛彈後,最津津樂道的就是強調射程可以達到北京、上海。中國不能把國家安全僅僅寄托在別國的善意上。在美國的強力推動下,全球無核化將走上正 軌。俄羅斯的國力已經嚴重衰退,無法阻止美國,英法也只有順水推舟。無核化符合中國的利益,但中國也必須建立足夠的防禦體制,抑制無核化後可能出現的無賴 勢力對中國搞核訛詐。

中國的飛彈防禦研究在文革時期就開始了,但一直很低調,這次成功的試驗可謂不鳴則以,一鳴驚人。中國的反導能力還只經過了第一次試驗,離實戰能力還 有一段距離,但毋庸違言的事實是,中美在反導能力上已經是50步和100步的差距,中國將具有和美國同等的對敵對中小國家的反核訛詐能力,將有能力阻止美 國具有單向核威懾能力,並且在已經在地平線上時有浮現的全球無核化浪潮中間保持主動。中國在建的航母將成為常規的劍尖,而反導將成為反核的盾牌。

中國具有彈道飛彈能力已經很久了,但反導試驗成功表明中國的飛彈技術已經達到了新的高度。反導對飛彈的技術要求比彈道飛彈要高得多,不僅要求具有很 強的空間機動能力,還要具有極高的制導精度和極短的反應時間,高度的可靠性更加是必須的。中國沒有在難度較低的終端反導上多糾纏,而是直接試驗難度更高、 意義也更大的中段反導,這一方面說明了中國的技術實力,另一方面也和中國的實戰需要有關,來自印度的遠程彈道飛彈是中國陸基中段反導的理想目標。相比之 下,美國不僅需要防止朝鮮飛彈射向美國,還要為阿富汗和伊拉克美軍提供攔截伊朗飛彈的能力,難怪在終端反導和中段反導之間全面鋪開。

和三年前的反衛星試驗一樣,這次中國的反導試驗也出乎美國的意料。對於上知天文地理、下至雞毛蒜皮的美國軍方,忽視了這樣重大的試驗似乎不可思議, 但卻也在情理之中。中國的飛彈力量早已放棄發射井方式,而採用機動發射,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完成發射準備,難怪常規的空間偵察手段難以 提前發現中國的試驗

各型防空飛彈射程一覽圖

中段反導不光是一個飛彈問題,還要有相應的探測、指揮、制導技術,中國的試驗成功證明了中國已經掌握了反導的技術體系,而不光是某一單項技術

美國軍方觀察到的空間撞擊意味著這是採用動能戰鬥部在空間直接撞擊擊毀目標的方式,這意味著中國是繼美國之後世界上第二個具有這樣的能力的國家。

「以子彈打子彈」的動能截殺方法在理論上是反導的最優選擇,彈頭有限的體積和重量全部用於擊毀來襲飛彈,消除了破片式或爆轟式殺傷在四散的動能上的 浪費,也避免了用核彈頭引起的政治和軍事上的問題。這代表了飛彈戰鬥部技術的最尖端。動能截殺在技術上難度很大。對於洲際飛彈來說,來襲飛彈和截擊飛彈之 間的相對速度可以達到每小時幾萬公里以上,截擊制導中提前量計算的微小偏差,使「失之毫釐,差之千里」不再只是形容。空間機動不能靠彈翼,必須靠大量燃燒 火箭燃料、拋射排氣以形成必要的動量(動量等於速度和質量的乘積),這和用小火箭改變火箭或衛星的姿態或指向是本質上不同的兩回事。不過來襲飛彈也有同樣 的問題,因此不容易作主動的機動規避。地面的風雨、高層大氣的氣候變化、地球和空間引力場的變化、太陽風和空間等離子體的運動,也對截擊飛彈的控制系統增 加額外的難題。中段反導不光是一個飛彈問題,還要有相應的預警、跟蹤、指揮、控制和發射技術,中國的試驗成功證明了中國已經掌握了反導的技術體系,而不光 是某一單項技術。不事聲張,腳踏實地,多干少說,這就是中國的風格

美軍陸基防空飛彈

古訓曰,忘戰必危,好戰必亡。中國不主動去尋找敵人,飛彈防禦為中國提供的外交和安全政策上的靈活性和美國的不是一個概念。但彈道飛彈和核武器都是 成熟的技術,中國周邊國家中已經越過或有能力越過核門檻的不在少數,中國有必要建立反核訛詐的能力。中國的NMD有助於恢復美國NMD造成的核失衡,畢 竟,國際政治中合作和鬥爭並存將是一個長期存在的現實。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24933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