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稱中國將成為新太空強國:但其他國家不會給中國火箭出彩機會

Alinna ...| 2017-06-13| 檢舉

來自英國《衛報》的記者斯杜爾特·克拉克在8月28日的專欄文章稱,由於中國的航天投入接近60億美元,已經超過了俄羅斯,但少於美國的400億美元;同時,中國在2013進行了14次成功發射,美國是19次,俄羅斯是31次,僅僅從數據上來看,中國顯然在太空領域占有了一席之地,並且今後只會越來越強大,因此中國正在成為重要的太空強國。這個觀點其實已經得到了西方世界的普遍認可,連歐空局的沃納局長也表示認同這個觀點。不過,在這個所謂強國的背後,卻是中國火箭極難獲得歐美這些商業訂單的機會,他們是不會給中國火箭出彩機會的。

儘管,中國航天在2015年取得了相當圓滿的成績;全年進行了20次航天發射任務,均獲得成功。這也是歷史上中國航天的最新記錄。之前是一年發射19次,是在2012年取得的成績。發射次數是判定一個國家是否是航天強國的重要指標項之一,哪怕你火箭一次能夠運輸100噸的貨物升空,但是你準備需要1年才能發射,這無疑也是極不可取的的情況。不同的發射能力對應不同的發射任務和發射強度,儘管要受制於諸多條件影響(發射窗口和天氣條件),但中國這一成績已經足以讓世界認識到中國航天的實力。

論中國運載火箭的實力,已經毋庸置疑,在海南發射場發射的「長征-7」號液氧煤油運載火箭,已經成功把13噸的載荷送入近地軌道。而中國的長征-5號將會在9到11月間進行發射,實現25噸的近地軌道運輸能力,這已經足以完成中國下一代的航天載人飛行器的發射任務以及中國自主空間站的發射任務。論技術能力中國雖然不是頂尖,但是絕對出於前列。

而且航天發射是對一個國家航天工程的綜合能力考察,不僅僅需要看火箭是否強力,載荷是否能夠被合適的火箭送入合適的軌道,發射場能夠在經受一次考驗後多久恢復,吊裝火箭測試完成周期多久等等,一個個項目都卡著一個個時間點,稍有延誤就容易錯失發射機會。這在國際商業市場上,更為重要,如果你錯失了發射時機就可能會導致入軌難度加大,更多的衛星燃料要消耗在入軌機動中,大幅度的縮減衛星壽命。所以這也是為什麼美國的太空探索公司Space X的「獵鷹-9」火箭為什麼要搶著發射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航天發射必然是一項系統的精密工程,稍有疏忽就可能會出現問題。根據經典的「墨菲守則」,該出問題的時候一定會出問題,誰都逃不掉。

所以系統的航天工程短期內還是要交給擁有完善的航天系統去做,儘管Space X背後是美國NASA近60年全部成熟技術成果,但是商業公司追追成本和利潤是必然的,在這樣的前提下必然會出現「水桶效應」,因為你是個公司而不是國家部門,能夠動用只是公司資源,發射衛星也一樣,Space X甚至需要租用商業衛星鏈路來對火箭進行數據跟蹤就可見一斑。但是儘管這樣,歐美還是會選擇他們來發射自己的衛星,不是成本因素,更主要是設置的障礙壁壘。

根據中國航天專家接受中國媒體採訪時稱,中國的運載火箭的發射成本跟美國的SpaceX的發射成本處在同一水平線,甚至發射地球低軌衛星的成本比Space X更低,但是並沒有任何用。歐美一開始就在衛星設計之初設定了大量的前置條件和障礙,以當年中國替美發射「銥星」時的情況,美國方面自己承包的專機運抵發射場,星艦結合的是必須美國方面操作,中國方面只能觀摩和輔助,衛星進行狀態監測時,使用的也是全套美方設備由美方自己測試,而且如果不能按時發射還要支付巨額的違約金。可見想要拿到一單衛星發射生意是多麼難,而且那還是在中美關係融洽時代,現在美及其盟友是絕對不會找中國發射相應衛星的,哪怕找印度代勞也不會找中國。所以,僅此一項關鍵環節,就註定了中國火箭在國際商業發射市場上很難有出彩的機會。

全文結束,謝謝大家之前的指教,歡迎更多理性點評和互動!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24625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