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型戰鬥機戰力空前,退役多年後仍無人超過,中國空軍曾想引進/ 韓國得中國實惠卻撲向美懷抱:區區小國竟說輕鬆正面擊穿99坦

Alinna ...| 2017-04-16| 檢舉

美國F-14「雄貓」戰鬥機是美國海軍70年代初服役的第一種第三代戰鬥機,也是世界第一種批量入役的第三代戰鬥機。F-14於1970年首次試飛,1974年進入美國海軍服役,是美國海軍針對蘇聯日益提高的對艦飽和打擊能力而設計出來的一款針對性很強的制空攔截戰鬥機。

F-14項目受到了美國海空軍通用戰鬥機項目F-111B的影響。F-111項目本來立足於海空軍通用,但當時的技術無法滿足相關性能指標,即便在今天,F-35也歷經挫折,在項目進度延誤和嚴重超支的情況下才基本實現這一目標。F-111項目最終僅有F-111A被空軍做戰鬥轟炸機使用,海軍型F-111B胎死腹中。儘管F-111B最終被證明是失敗的,但其AWG-9雷達、AIM-54A「不死鳥」遠程空空飛彈和普惠TF30-P-1渦扇發動機被成功運用到F-14上,讓F-14成為具有空前攔截能力的戰鬥機。

當然,僅靠同時攻擊6個目標的AWG-9雷達是不夠的。F-14還要應付航母降落和高速占據射擊陣位這兩項矛盾的需求。航母降落要求有良好的低速能力,而占位則需要高速性能。F-14的解決方案是使用當時流行的變後掠翼技術,實現了機動性、跨音速機動性以及低速性能這三者的平衡,並且變後掠翼還減少停放占用的面積。因此,F-14是一款針對航母環境使用的、具備良好機動性能的高速截擊機。可以想像,如果進行實戰,美軍航母編隊上起飛的F-14便能快速占位,僅一個中隊便能在超過100公里距離外同時攻擊72個蘇聯轟炸機或巡航飛彈目標。諷刺的是,直到冷戰結束蘇聯也沒有真正形成有效的飽和攻擊能力。所以70年代服役的F-14完全可以應付80年代末乃至90年代(如果沒解體的話)的蘇聯威脅。

不過由於F-14的針對性太強,在蘇聯解體以後F-14就面臨「兔死狗烹」的結局。由於不再有那麼多強大的對手,美國海軍不再需要攔截能力如此變態的戰鬥機。雖然F/A-18系列在航程、高速性能和攔截能力上大不如F-14,但是由於多用途能力好於F-14D這樣具備對地攻擊能力的F-14改進型,因此最終成功占領了美國航母的飛行甲板。

有意思的是,80年代美國曾經有意向中國出售一批F-14戰鬥機。1984年,格魯門表達了向中國提供一批24架F-14+的消息,這批F-14是A型的升級版,換裝了F110-GE-400發動機,推力增加,性能大幅度提高,油耗降低。當時中國也面臨著蘇聯嚴峻的空中威脅,攔截能力強大的F-14也進入了中國的視野。但是由於價格等一系列問題,中國與格魯曼直到80年代末也沒有達成協議,在對華軍售禁運開啟後,這樁交易不了了之。當年,為了進軍中國市場,當時格魯曼的執行長John O'Brien還向中方人員贈送了繡著"紅色雄貓"的T恤。這成為F-14與中國情緣的見證。

(圖片來自於網絡)

。。。。。。。。。。。。。。。。。。。。。。。。

韓國得中國實惠卻撲向美懷抱:區區小國竟說輕鬆正面擊穿99坦克

本世紀以來,中韓經貿關係不斷發現,如今中國已成為韓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可以說韓國經過貿易,自中國得到巨大的實惠,不過韓國卻撲向美國懷抱,以美國盟友身份自居。近年韓國軍事工業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也成了不大不小的軍火輸出國,甚至從中國手中搶下了訂單,這讓韓國人信心大增。近年韓國製造的K2坦克成功交付本國軍方,這讓韓國媒體相當興趣,竟說中國的99與韓國的K-2進行對比的話,K2竟然在各方面均占據優勢,其火炮威力更可以輕鬆從正面擊穿99式坦克有裝甲。

韓國為了追求火力優勢,引進了德國55倍徑的120毫米炮的主戰坦克,並且購買了德國DM系列鎢合金穿甲彈,聽著很牛的裝備,其實它的最大穿深達也只有900毫米,畢竟是出口型號。德制55倍120毫米炮,也就是名氣大點,其實也就專供出口,無論是德軍,還是美軍都顯不出興趣來,具體原因不明。

中國99A式主戰坦克的火炮為50倍口徑125毫米高膛壓滑膛炮,根據幾年前,出口型VT-4坦克總設計師介紹,國產125毫米坦克炮發射新型穿甲彈已經能夠穿透1000毫米的均質鋼裝甲,這個水平可是世界一流的。K2敢說火力比99強,只能說它不知道其他的技術水平如何。

防護水平,99A式的最早前身99式早期型,曾在實彈測試中,承受了紅箭8反坦克飛彈的攻擊,裝甲無損。99A式坦克在防護上可比前一代增強了不少,除了復合裝甲之外,更加雷射壓制系統。說它的防護水平很差,那真是毫無根據了。韓國K2也說是採用復合裝甲,但是性能如何沒法說,除了韓方的口頭或文字宣傳外,缺少圖片等方面的證據,反而有消息說,其裝甲連105毫米炮無法承受。如此水平,敢說比99A強,只能說敢言!

機動性上,99A與前代最大的改進就是動力系統,如今的水平也達到國際一流水平,絕對不比K2差,K2憑藉純進口的德國動力系統不至於被甩開,如果換成韓國生產的,那就不用比了。

所謂的K2不過是K1坦克的發展車型,許多設計並沒有擺脫K1的影響。它的研發計劃也算不上順利,上世紀即開始擺弄的東西,到2003年才宣布正式開始,計劃到2011年即產量,可是直到今年才開始交付第一批給軍方。從實際情況看,K2的情況讓人頭痛,比如:原想在坦克上安裝監控攝像頭,以便「眼見六路,耳聽八方」,結果發現它主炮射擊時的衝擊力容易令其損壞。原想追求高度國產化,如今卻是進口設備太多造成生產成本過高,單價超800萬美元,大有搶日本坦克頭上最貴頭銜的意思。與中國相比,韓國即缺少研發經驗,也談不上什麼嚴格的測試手段,也就是引進國外技術與設備容易一點。所以它的性能一直讓人懷疑。

近年以來,韓國確實在軍工技術領域取得了不小的進步,但是區區小國,竟敢如此自信,令人難以相信,想達到什麼世界一流水平,還是太早了。至於超越中國,夢想吧。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24499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