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次雙超反艦飛彈作戰,竟意外發生在台海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首先應用反艦飛彈投入實戰以後,反艦飛彈成為海上作戰的主要彈藥,各國海軍進行現代化海戰的對艦打擊手段由艦炮變成反艦飛彈。據統計全世界海空軍一共裝備了6萬枚各種型號的反艦飛彈,足夠把地球上所有水面艦艇炸沉幾十次。

現代化的反艦飛彈多具備一二百公里以上的射程,還具有複雜航路規劃和數據鏈中繼等能力,能夠在數百公里外發起超視距打擊。但是從1967年埃及海軍用蘇制冥河反艦飛彈擊沉以色列海軍的埃拉特號驅逐艦以來,地球上所有反艦飛彈實戰,都是在視距內發生的,尚沒有一個超視距作戰的先例,除了台灣海軍射歪了的那枚雄風三飛彈。

2016年7月1日,海峽對岸發生了一起「誤射」反艦飛彈的烏龍事件,讓本已充滿火藥味的兩岸局勢立即高度緊張。台灣地區海軍的錦江級大型飛彈艇金江艦,在進行甲類操演驗收時,誤射了一枚雄風三型超音速反艦飛彈,飛彈在高雄左營軍港內的軍艦上被發射出去,向北飛行了大約74公里,命中一艘高雄籍漁船「翔利升」號,飛彈洞穿了這艘漁船的上層建築但未爆炸,造成船員一死三傷。

此次令人哭笑不得的飛彈誤射,創造了許多項世界新紀錄,這是世界首次有實戰戰績的超音速反艦飛彈發射,只不過戰績是擊傷了一艘小漁船。

雄三飛彈的誤射,也是世界首次反艦飛彈的超視距實戰記錄。我們知道地球是有曲面的,所以肉眼和雷達在通視情況下,往往不能發現遠方遮蔽在地球曲面下方的軍艦目標。光學和雷達探測設備布置在軍艦桅杆頂部,可獲得35公里左右的通視距離,超出這個範圍,就屬於超視距作戰。

早期的反艦飛彈,多沒有超視距作戰能力,例如蘇制冥河飛彈和中國的上游和海鷹反艦飛彈,這些飛彈使用液體火箭發動機,冥河和上游的最大射程42公里,改進型海鷹飛彈的射程可達80公里,但交戰範圍大多在35公里以內。

這些飛彈的典型作戰方式,由本艦對海搜索雷達在視距範圍內搜尋遠方的敵艦目標,當發現敵艦,確認目標以後,交由制導火控雷達進行精確跟蹤,測定目標的方位角、距離和角速度,再由飛彈指揮儀將目標指示和航路規劃數據形成程序指令諸元,注入飛彈的彈載制導系統。這些諸元包括飛彈自動駕駛儀飛行航路和飛行高度,彈上雷達開機時間,末制導雷達波速寬度,末端彈著點的高度等等。

歷史上幾次著名的反艦飛彈作戰,距離都在三四十公里範圍內,都屬於視距內作戰。

例如1967年埃及海軍發射6枚蘇制冥河飛彈,一舉擊沉以色列驅逐艦,飛彈的實際射程只有11海里,摺合20.3公里。

1973年10月,以色列海軍出動5艘飛彈艇,發射迦伯列反艦飛彈,擊沉埃及和敘利亞海軍9艘飛彈艇,而埃及飛彈艇射出的50枚冥河飛彈卻無一命中。在這個世界首次飛彈艇對飛彈艇的海戰中,雙方的攻擊距離從沒超過30公里,也是一場視距內的戰鬥。

1971年印巴戰爭,印度在夜間出動數艘黃蜂級飛彈艇,在巴基斯坦喀拉蚩軍港外20公里距離上,使用冥河飛彈擊沉排水量3300噸的巴海軍驅逐艦凱巴爾號,接著又擊沉巴海軍M163號掃雷艇。隨後印度飛彈艇駛入喀拉蚩軍港,向岸上發射大量冥河飛彈,巴基斯坦的34座油庫中有12座被摧毀。這次海上襲擊戰,印度飛彈艇先後發射了數十枚冥河飛彈。這個堪稱是夜間海上殲滅戰典範的戰例,同樣是在視距內完成的,印度海軍的飛彈艇甚至能夠通過望遠鏡觀察到巴基斯坦海軍中彈後燃起的熊熊大火。

1982年5月4日,在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中,阿根廷空軍的超軍旗攻擊機發射飛魚飛彈擊沉了英國舍費爾德號飛彈驅逐艦,也是在視距內取得的戰果。首先是阿根廷空軍的P-2「海王星」海上巡邏機發現了在馬島外海航行的舍費爾德號驅逐艦,通過無線電上報位置和航向,阿根廷空軍派出2架超軍旗攻擊機,經過一次空中加油以後,以三十米高度貼近海面超低空飛行,隱蔽的撲向600公里外的英國驅逐艦,躲過了舍菲爾德號驅逐艦的雷達探測,在距離舍菲爾號德驅逐艦46公里時突然拉起到150米高度,機載雷達開機搜索目標,鎖定目標,隨後戰機二次俯衝到30米超低空飛行,在距離英艦大約30公里時再次拉起到150米,並發射了2枚飛魚空對艦飛彈,飛彈發射後迅速降高並轉入自控段飛行,當飛彈飛行到距離舍費爾德號12公里時,彈上雷達開機,迅速捕捉到目標,飛彈隨即二次降高進入貼近海面10米的自導段飛行,直至命中舍費爾德號。這次著名的反艦飛彈作戰,也是在雷達視距內完成的。

一個月後,6月12日,阿根廷又使用部署在馬島上的岸基飛魚MM-38反艦飛彈,擊傷英國格拉摩根號飛彈驅逐艦,這次襲擊由飛魚飛彈系統的岸基制導雷達搜索,飛彈從海岸邊發射,打擊距離只有十幾公里。

1986年3月,在美國與利比亞的軍事衝突中,美軍出動數架A-6E攻擊機,使用空射型魚叉反艦飛彈和寶石路雷射制導炸彈,輪番攻擊利比亞海軍「薩漢德」號護衛艦,隨後附近的美國軍艦也發射了魚叉反艦飛彈,伊朗「薩漢德」號護衛艦被命中9顆飛彈和炸彈,沉入海底。這是魚叉反艦飛彈的首次實戰,也是在視距內完成的,美國飛行員發射飛彈時甚至能夠目視看到伊朗護衛艦。

1987年5月17日,正處於兩伊戰爭的襲船戰階段,美國海軍佩里級斯塔克號護衛艦在波斯灣執行巡邏任務。一架伊拉克空軍的幻影F-1型戰鬥機,飛抵距斯塔克號18公里處,向其發射了2枚飛魚空艦飛彈,當艦上人員在目視距離上發現來襲飛彈時,已來不及採取任何措施了。2枚飛彈全部命中目標,斯塔克遭到重創,險些葬身海底。這次襲擊的距離更近,飛魚飛彈末制導雷達的探測距離可達25公里以上,如果飛彈在18公里距離上發射,可以在發射後立即降高並雷達開機鎖定目標進入自導段。

1988年4月14日,伊朗海軍大型飛彈巡邏艇喬森號,向在波斯灣執行摧毀伊朗鑽井平台任務的美國海軍發射了1枚飛魚反艦飛彈,但被美艦的干擾彈誘騙入海。受到襲擊的美國辛普森號飛彈護衛艦立即向伊朗喬森號發射了一枚SM-1MR標準飛彈,「標準」是美國六十年代研製的艦載防空飛彈,採用半主動雷達末制導,尺寸和重量與魚叉反艦飛彈相當。標準飛彈雖然是一種防空飛彈,但也具備反艦能力,採用艦載雷達直接照射目標,由飛彈上的無線電測向儀接收目標雷達反射信號的半主動制導方式,無法實施超視距攻擊,有效射程不超過35公里。

隨著技術的進步,各國現役反艦飛彈的射程都有了很大提高,例如美國AGM-84L(Block 2)魚叉反艦飛彈的射程高達278公里,中國改進型鷹擊-83反艦飛彈的射程也高達280公里。由於這些遠程反艦飛彈的射程全都超出視距,所以需要中繼制導系統。在超視距不是很遠的情況下,例如七八十公里,彈載慣性制導平台的漂移量可以滿足自導段飛行的導航精度,那麼就可由其他平台在前方指示目標,通過數據鏈傳回本艦再裝訂飛彈,然後發射飛彈。當飛彈射程達到一百多公里時,就需要數據鏈中繼制導,通過數據鏈在飛彈飛行途中修正航路,使飛彈準確地抵達目標區域。

儘管先進渦噴發動機和數據鏈中繼制導技術,可以使高亞音速反艦飛彈實現數百公里的超視距攻擊,但是目前為止所有反艦飛彈作戰,還是在30公里以內的視距內進行的,除了台灣那枚飛行了74公里,摧毀了一艘漁船的雄三超音速反艦彈。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24413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