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中國手段比俄羅斯要多得多 韓國要倒大霉

中國一般不願意撕破臉,有時候甚至還願意吃點虧,但中國絕不可能在戰略與核心利益上做讓步,韓國試圖矇混過關是不可能的。

但是,中國不會主動採取軍事威脅的手段,這一點不像俄羅斯。當然,中國手段比俄羅斯要多得多,也不必輕易採取軍事手段去解決問題。

中國一般會給對方兩個選擇:哥倆好一起發財,哥倆不好讓你倒霉。所以,現在韓國因為中國的壓力政治博弈也很激烈,朴槿惠能不能幹到離任已是未知數。

北京嚴厲抨擊韓國部署"薩德"系統的決定,將其視為美國包圍中國的大計劃的一部分。因此,韓政府面臨兩難選擇。這是一種非黑即白、"要麼支持要麼反對我們的"做法,是新加坡巡迴大使比拉哈里·考斯甘所稱的中國東亞被動-進攻式外交的一個例子。

中國向小國發出的信號簡單明確:若他們站出來,特別是與美國合作,那他們與中國的貿易、投資和援助的好處就岌岌可危。北京用這種方式讓鄰國明白他們別無選擇,唯有順從中國意願。

這是一種不露鋒芒的微妙施壓,迥異於俄羅斯在歐洲赤裸裸的好戰宣示--儘管中國快速建成了世界最強軍隊之一。但北京玩的是心理遊戲而非戰爭遊戲,讓地區政治人物接受中國必然主導地區,並作出相應選擇。

中國外交官還願意使用讓人產生內疚感的原告詞彙。不合作的政府常被指責"傷害(13億多中國人民的)感情"。東南亞一些國家於是默不作聲。澳大利亞則糾結已久,一方面要安全,另一方面想要來自中國的商業利益。

中國沒具體說明若韓國部署"薩德",會對其採取什麼報復措施。但北京不悅顯然令首爾不安。中國曾用貿易作為外交武器。2010年中國漁船與日本海岸警衛船對峙,中國切斷對日本高科技製造公司很重要的稀土的出口。

被動式進攻已被深深嵌入中國的外交政策基因。傳統上,中國喜歡以友善帝國自居,讓鄰國分享其財富以及輝煌文明的恩惠。前提條件是,鄰國要承認中國在地區的優等地位。如今,中國仍是地區大國,但中國需要地區已不亞於地區需要中國。

冷戰時代在美國和蘇聯之間標榜嚴格中立的芬蘭,正在推動今年秋天與美國簽訂防衛協定。芬蘭24日首次在本國領土上與美國一道舉行了應對假想敵人的聯合空軍演習。

在加入歐盟後一直沒有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北約),之所以選擇進入美國的安保傘下面,是在2014年俄羅斯侵略烏克蘭吞併克里米亞半島之後,加大又對俄羅斯的憂慮。同樣也是一向看俄羅斯的眼色而沒有加入北約的瑞典,也於6月與美國簽訂了防衛協定。

芬蘭與俄羅斯有著長達1300公里的國境線,由於這一地緣學位置,過去曾間接地遭受俄羅斯的統治超過一個世紀。

雖然乘1917年俄羅斯革命之機得以獨立,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兩次在與蘇聯的戰爭中敗北,被奪走了12%的領土。其後,芬蘭於1948年與蘇聯簽訂友好合作援助條約,以不向敵對國家提供領土為條件,其政治自律性獲得了承認。

由此,在上個世紀60年代,德國出現了專門用來指稱弱小國家為了生存而服從大國以維護獨立的安保路線"芬蘭化"。

對於過去為了生存而與中國維持朝貢和冊封的事大關係的韓國來說,芬蘭化並不是陌生的概念。

隨著中國與美國就亞太地區的主導權展開競爭,以經濟影響力開路,企圖將韓國芬蘭化,這種擔心很早以前就在專家中間出現。

最近中國反對韓國部署薩德的決定,用非常識的方式協迫韓國,也是出於這一邏輯。但是,芬蘭的歷史證明,因為地緣學原因而迎合周邊大國的脾胃,絕對保障不了該國的生存。把中國視為不同於流露出領土野心的俄羅斯,是一種錯覺。

朴槿惠總統在光復節慶祝講話中表示:"我們必須擺脫我們的命運決定於大國的力學關係這一受害意識和悲觀思維。"一直以來,歷屆政權宣稱"等距離外交""均衡者論",在美中之間騎牆。

但是,中國在北韓發動擁核和飛彈的挑釁的情況下,還單方面包庇北韓,已露出真實面目。金正恩在潛射飛彈試射成功後豪言壯語地表示:"堂堂正正地站到了擁有完美核攻擊能力的軍事大國的行列。"

如果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守護,勢必要抓住某個人的手才能在危機中自處,這一點再明白不過。如果對中國還有幻想,就有必要回顧一下芬蘭。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24354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