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92式重機槍,很多軍迷都很熟悉,再介紹它的正確使用方法之前,必須得先提一句日本人的歪把子輕機槍,也就是所謂大正11年式輕機槍。這種輕機槍為了實現和38式步槍共用5發子彈的橋夾以實現後勤上的便利,設計了一個非常罕見的供彈漏斗,一次裝入6個5發橋夾後可以全部打完並把橋夾的鐵片從下方排出。
這種設計思想可以說很先進,但日本那水平相當有限的金屬加工工業提供的成品使用起來故障極多,以至於在歪把子機槍的供彈漏斗上需要附加一個油壺給裝填的子彈塗油以降低故障率。
即便如此,歪把子機槍的故障率跟正常機槍相比還是很高,有些日本兵對這種爛武器深惡痛絕,稱其為「單發機槍」。而七七事變後侵入中國關內的日軍,其主要裝備的機槍就是歪把子和92式重機槍兩種,也就是說,日軍比較可靠的自動武器當時只有92式重機槍了。
本來南部麟次郎設計的3年式重機槍應該是小日本陸軍的主力重機槍,但其6.5毫米子彈錐度較小,在自動設計條件下抽殼比較困難,另外6.5毫米子彈的威力也比較小,於是才痛下決心改為使用和步槍不同的7.7毫米子彈。
由於這支槍的設計者是南部麟次郎,因此它不可避免的會有不少南部認為是優點而別人都認為是缺點的地方。
缺點一,極其沉重。92式重機槍的全槍重量達到了55.3公斤,不得不給它的三腳架下方設置了插進抬槓的鋼管。下圖中兩個澳大利亞壯漢用抬槓扛著110多斤重的機槍走路也比較吃力,要知道這機槍在日本人那可是四個人抬的。
缺點二,全鋼大雞脖子槍管體積大,這種依靠散熱片散熱的方式效率也並不高,導致該機槍的射速不得不被降低到了只有每分鐘450發的程度,這在二戰各國重機槍中是最低的射速,就這樣慢的射速更換槍管還比較費勁。92式較低的射速打起來就一個勁「咯咯咯、咯咯咯」的叫,所以中國軍民正好給它起了個雞脖子的外號,美國和澳大利亞的歪果仁們想像成了另一個東西,給它起的外號是啄木鳥,反正也是打的比較慢的意思。
第三,92式的火線較高,射手臥姿射擊不舒適,且上半身暴露面積比較大。這對於重機槍來說是一個非常要命的缺點,畢竟打起仗來沒有那麼多時間給你預設陣地。
第四,供彈具是30發的保彈板,必須有副射手不斷的續上新的彈板才能連續射擊,如果副射手掛了或者受傷,只射手一個人一手托著彈板另一手按擊發壓鐵,這樣是無法完成有準頭的射擊的。
武器不行,但日本陸軍的馬鹿們仍然堅持用它,並且通過一些措施迴避了這種機槍的問題。比如92式太重機動不便這事兒,就在三腳架下裝上四根抬槓,由四個大頭兵抬著,而且在訓練場上反覆的練習抬機槍衝刺上山和通過複雜地形,日本新兵最害怕的除了軍官的毒打就是抬機槍和拖山炮這兩項訓練,那種累的連死都沒勁死的狀態讓他們終身難忘。
為了適應較低的射速和儘量節省彈藥,日本人不惜工本的給幾乎每一挺92式都配套了光學瞄準具,讓它在較遠距離上突然開火可以獲得相當不錯的精確度。
另外,92式的槍管較長(721毫米),另外往往還裝有喇叭狀的消焰器,使它的槍口焰比較小,在叢林和低能見度下也不容易被及時發現,隱蔽自身陣地的效果不錯。
必須承認,中國抗日軍民在軍事素質上普遍比較土,以至於在迎戰日軍時僅在92式重機槍的槍口下就有不少將士血灑疆場。狗日的,下面的問題就來了,如果我們付出好幾條人命才搶來一挺92式,用這種機槍殺鬼子的技術哪家強?
如果你去問奮戰在第一線的戰士,他們會告訴你,想用好92式,不向小鬼子好好學習技術戰術,一味蠻幹那是不行的。
首先,鬼子的92式機槍組編制上多達11個人,其中四個大兵是專門給重機槍扛甲彈彈箱(就是機槍彈專用彈箱)的,還有兩個人負責攜帶部分子彈和機槍使用的備用槍管以及光學器材。這個情況告訴我們,要繳獲92式重機槍不能只搶到了槍身和三腳架就萬事大吉,必須在日本兵屍體附近好好挖掘,把96式瞄準鏡、備用槍管、油壺、甲彈彈箱和小備件這些東西全套繳獲過來才能發揮最大效能。
其次,要向小日本學習如何構築和利用良好的掩體隱蔽自己,沉著的把握比較好的射擊時機,用這種射速較低的武器在短時間內儘可能大量的射殺鬼子。
第三,要像小日本一樣狡猾,注意觀察戰場情況和及時轉移陣地。這一點對於火力貧弱的八路來說尤其重要,前期小鬼子的擲彈筒和迫擊炮打得挺准,待在一個地兒持續射擊很容易被鐵地瓜砸過來。
最後,學小日本也不能完全學死了,人家有後勤供應有炮火掩護,我們的子彈不如人家多,也沒有比較像樣的炮,所以要開動腦筋,多搞點土辦法。比如火力機動,五六個人的小組在戰鬥快速機動,依靠地形熟悉的優勢設下陣地打上幾個點射就跑;還有虛虛實實,小部隊特別加強重機槍的辦法讓敵人產生錯誤判斷等等。
總之一句話,甭管什麼槍,咱那時候窮,有槍就是好槍,就看你會不會使。
全文完。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24052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