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8月29日報道美媒稱,美國正處於漫長的相對衰落過程中。從絕對意義上講,未來的美國將更加富裕。但是,由於其他國家(如中國和印度)和其他地區(如非洲)的增長更加迅速,所以美國在全球財富中所占的份額將會減小。美國在全球軍事實力中所占的份額也會減小,而在工業化時代,這種實力與相對經濟實力只有鬆散而非緊密的聯繫。
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8月21日刊登《美國能分享其超級大國地位嗎?》一文,作者 為新美國基金會研究員麥可·林德。
美國全球首要地位走向終結
文章稱,作為國際關係領域的一個概念,首要地位可以指極化(一個國家在全球經濟和軍事資源當中所占的份額),也可以指霸權(在相互依存的國際社會裡的專門化功能)。無論界定為極化還是霸權,美國的全球首要地位都正在走向終結。
智庫、投資銀行和諮詢公司對2050年各國在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中所占份額的預測往往都得出了相同的結論:世界將有3個經濟極或者經濟核心,那就是中國、美國和歐洲,如果印度能實現快速和可持續的增長,那麼印度可能是第四個。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的報告《2050年的世界》認為,至2050年,中國將占到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20%,美國和印度將占到14%,歐洲則僅占12%。
文章稱,英國舉行脫歐公投,加上歐洲的國家主義和民粹主義抬頭,給打造一個能在世界政壇作為一股超級勢力行事的歐洲聯邦的精英工程蒙上了陰影,歐洲將是一個富裕但四分五裂的貿易集團。
明天的世界將是多極而不是兩極或三極世界。中國和印度提升至偉大強國的地位,將促使土耳其、越南和巴西等地區大國挑動這些大陸國家相互爭鬥,從而謀求自身的獨立利益。
1914年到2014年的這個時期可以準確地稱為「美國世紀」。在100年的時間裡,美國在財富和影響力方面遠遠超過了尾隨其後的幾個競爭對手,而100年後的今天,中國可能終於成為美國真正的「勢均力敵的競爭對手」。儘管中國的人均收入仍然遠低於美國,但中國不僅是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的全世界最大經濟體,而且是全世界最大的製造國。中國的外匯儲備是全世界首位。財富的增長帶動了影響力的增長。
文章稱,自從超過大英帝國以來,美國首次面臨這樣一個對手:從人均角度看,該國不如美國富裕,從諸多方面衡量,該國仍然居於下風,但其經濟規模與美國相當。這是一種新事態。作為美國早先的挑戰者,德國和蘇聯在規模和資源方面遠遠落後於美國。其他國家(如日本)更難以挑戰美國的經濟和潛在軍事首要地位(開始於一戰)或者美國的國際機構霸權。
中國崛起間接導致美國挫折
文章稱,美國外交政策日漸失意的原因與其說是美國領導人的失敗,不如說是導致美國和歐洲喪失財富和影響力的深層長期趨勢。
尤其是,中國的崛起是美國遭遇許多挫折的間接原因或促成因素。中國的支持使俄羅斯得以在烏克蘭危機期間對抗美國及其歐洲盟友。中國在東亞顯示自己的實力,促使美國加強與日本等盟友的關係,同時提出簽署把中國排除在外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而這很像是一項狂亂的反華遏制政策。令華盛頓決策者苦惱的是,巴西、印度、南非和其他國家與中國一道致力於建立美國無法支配的新國際機構。雪上加霜的是,作為美國的盟友,英國、德國和法國對華盛頓的請求充耳不聞,加入了中國牽頭成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文章稱,在本世紀剩餘的時間裡,美國的生活水平可能仍將高於中國和印度。但是,這種安慰無濟於事。即便中國或印度只有一部分人口能達到美國的生活水平,這少部分精英的數量也可能達到數億人。有人說,美國絕無僅有的創新文化能確保持久的技術領先優勢,但矽谷堅稱,如果沒有在中國和印度等國完成基礎教育的學生和技術工人源源不斷地來到美國,美國就無法保持創新勢頭。無論如何,創新作為地緣政治影響力的要素之一被高估了。
作為霸權的首要地位如何?冷戰期間,美國是「自由世界」同盟的霸主。對盟友和附庸國來說,它是軍事保護者,是出口商品市場,把美元作為全世界的儲備貨幣。冷戰後,樂觀的兩黨決策者希望美國的同盟霸權能夠轉化為持久的美國全球霸權。在中國、印度和美國等大陸國家以及許多中等規模大國支配的新興多極世界裡,沒有哪個國家能扮演軍事、金融或商務霸主的角色。
文章稱,新體系取代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地位是需要時間的。但是,美國的其他兩個霸權功能已經背負了沉重壓力。
昔日的美國能助力日本、韓國和台灣的發展,今天的美國卻根本無法再充當出口導向型國家的首選市場。全球中產階級未來的大部分增長將出現在中國、印度和其他非西方國家。
眼下,美國決意要保住在4個地區的軍事霸權:東亞、歐洲、中東和北美。但是,隨著中國的財富和影響力增加,美國在東亞阻止其成為地區霸權的企圖可能就像英國1900年之後在北美遏制美國一樣徒勞。如果中國和印度能遵循美國門羅主義的模式,成功地維護自己的勢力範圍,那麼美國可能別無選擇,只能放棄全球主義。
文章稱,從理論上講,美國可以通過維護跨大西洋同盟來增強自己的實力。歐洲人可能會歡迎美國幫忙保護他們免遭來自中東和北非的危險。但是,他們不太可能在中美冷戰中成為美國的盟友。極有可能出現的結果是一個防衛性的中立的歐洲。
超級大國不能退休但可分享
文章稱,面對全球影響力調整的預測,美國必勝主義者往往寄希望於中國止步不前或者崩潰,或者美國神奇地恢復財富和影響力。但是,預測都已考慮到了中國增速放緩的因素。
美國也很難採取多少手段來增加在全球GDP當中的份額。美國的生育率低於替換率,考慮到公眾對大規模移民的反對態度,就連引入足夠多的移民以保持人口穩定可能都很難。由於勞動力增長率低,美國的GDP增長也將比以往緩慢,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生產率增長的速度。美國鷹派建議削減老年人的福利以增加國防開支,但他們是生活在幻想世界裡。在美國退休人員與五角大樓的預算對決中,五角大樓將會落敗。
文章稱,總體形勢很清楚,時至本世紀中期,全世界的大部分工業和軍事潛力很可能會集中在4個地方:中國、印度、歐洲和美國。在新興的多極世界裡,不會有一個像20世紀末的美國那樣的唯一超級大國保障全球安全並倡導單一經濟規則。多極世界很可能是一個更加四分五裂的世界,而構成這個世界的是由戰略貿易和投資協議支撐的地區勢力範圍和不斷調整的安全同盟。即便能避免新冷戰,大國間的和平也很可能不是友好情誼,而是謹慎而冷淡的和平。
文章稱,盡目力所及,美國仍將是經濟「三大國」或者「四大國」當中的一個,也仍將是軍事「兩大國」或「三大國」中的一個。但是,美國必須接受自身不再是全世界最大經濟體和全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的現實。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羅伯特·卡根曾表示,超級大國是不能退休的。但是,它們可能將被迫與其他國家分享舞台。
。。。。。。。。。。。
中日軍工對比誰更強?日本三菱重工工程師一句話揭開真相!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鄰居之間互相幫助本是件無可厚非的事,可是,這句話對於中國的鄰居日本來說卻並不適合。作為與中國一衣帶水的國家,日本並沒有盡好做鄰居的職責,相反卻總是生事。鄰居之間往往少不了比較,近日有人將中日兩國的軍事體系進行了對比,發現日本在諸多方面不及中國。日本三菱重工高級工程師井邊度修甚至表示:中國具有相對完善的的軍事工業、軍事科技體系,而日本的軍事體系是綁在美國戰車上的,如果離開美國,那麼日本的軍事體系會馬上癱瘓。
首先,在第三代戰鬥機的生產上,中國在設計和生產技術上優於日本。中國的第三代戰機是殲10和殲11,而日本是F-2。目前,中國已經完全掌握了第三代戰機從設計到生產的技術,而日本仍然依賴美國的生產。具體而言,在第三代戰機的空氣動力設計方面,日本尚不具備獨立設計先進戰機氣動設計的能力,而中國除了能夠進行設計之外,還培養了一批有能力的航空工程師和設計師。在結構和材料方面,中國善於使用計算機進行機體3維數字設計,而日本在機翼復合材料一體高溫固化技術上處於世界領先水平,但是事實證明日本使用這項技術製造的機翼會出現裂縫。在電子系統方面,日本掌握了先進的雷達火控技術和有源相控陣機載雷達,而中國在數字電傳技術上更勝一籌。在動力系統方面,中國能夠獨立設計、製造渦扇發動機,優於日本。
其次,就海軍裝備而言,目前,中國可以獨立自主的製造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戰艦,而日本仍然需要依靠美國。在潛艇上,日本雖然在潛艇整體技術上處於領先水平,但是其柴油機功率低、噪音大。相比之下,中國具有領先的AIP技術,同時具有較好的燃料電池技術。另外,中國擁有核潛艇,而日本沒有。
最後,在陸軍裝備上,中國具有領先的火炮和裝甲技術,而日本不具備這些技術,需要引進德國製造。不過日本具有較強的動力系統。
儘管如此,相關人士表示:日本已經建立了門類較為齊全、水平較高、同時寓軍於民的軍事工業體系,戰爭潛力深藏不露。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238007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