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F-35首飛 壓制中國航母十年內難出東海

小米| 2017-07-25| 檢舉

日本F-35首飛 壓制中國航母十年內難出東海

日本自衛隊的首架F-35於8月中旬下線,在24日首飛成功

8 月24日,日本航空自衛隊首架F-35A隱形戰鬥機在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沃斯堡工廠成功首飛。空自計劃引進42架F-35A戰機,4架在美國洛馬公司生產,另外38架則由日本三菱重工在愛知縣的小牧南工廠進行生產。自產型目前已開始生產,首架自產型將於2017年開始下線。此時的F-35已具備初始作戰能力,可發射AIM-120進行空戰。未來將具備完整的對地、對海精確攻擊能力。

F-35是美軍及其盟軍未來的主力戰機,由JSF聯合攻擊戰鬥機項目發展而來。地位相當於現在的F-16和曾經的F-5,屬於三軍(空軍用的A型、海軍航母彈射起飛用的B型和陸戰隊垂直起降用的C型)通用、盟友共享(已有11國訂單)的「廉價版」五代機。

相對於F-22和J-20等正牌「五代機」而言,F-35在空戰性能上並不突出。但是相對於任何所謂的「四代半」和「四代+」戰機而言都將擁有一面倒的作戰優勢。這種優勢不在於先進的航電,也不在於所謂體系完整,更不在實戰經驗的豐富與否,這都能通過相應改進來彌補。F-35的真正優勢在於機體結構本身的先進性。

假設在同等的支援體系和單機感知能力(雷達和紅外探測能力)下,F-35僅依靠正面隱身能力的優勢就可以領先對手至少1倍的發現和鎖定距離,從容進行機動占位並發射飛彈。對手在面對來襲飛彈只能做兩件事:用生命做賭注盲目向來襲方向突進,但願能在被擊中前拉近距離發現F-35,或者進行防禦機動,拋棄所有外掛彈藥逃出AIM120的殺傷範圍。

以上假設僅僅是理想狀態,同期能擁有和美軍一樣強力的戰場支援體系的空中力量在世界上根本找不到,而各國現役主力戰機的航電水平也無法與美軍相提並論。唯一有希望能在這場比試中占上風的是尚未正式服役的J-20。

若以中國大陸近海為背景,雙方均擁有預警機和地面遠程警戒雷達以破除隱身戰機的隱形屏障,引導自家戰機攔截對方。但是引導精度並不足以在遠距離上支撐飛彈攻擊。需要戰機用自身的傳感器進行進一步標定。而J-20對F-35擁有更好的飛行性能和隱身能力,從而領先F-35發射飛彈。這樣面臨賭命還是逃命選擇的一方就變成了F-35。

F-35利用地球曲率進行對艦攻擊

若離開了J-20的保護傘來到太平洋上,F-35又重新獲得優勢。單獨依靠盾艦是無法抵擋F-35的。無論是美國的阿利伯克還是中國的052D,都將面臨地球曲率的限制。以超低空飛行的F-35可以在地平線以下緊急躍升發射完反艦飛彈之後又回到地平線以下。縱使盾艦雷達看的再遠,也無法發現處於視野盲區的戰機,只能把彈藥消耗在對抗一波又一波的反艦飛彈上,最終被耗死。

面對F-35這樣的戰術,地/海面單位必須依靠預警機進行補盲。作戰方式則類似美軍標準-6防空飛彈的設計思路:在預警機的導引下射往地平線下的目標區,然後依靠飛彈自身的鎖定並攻擊目標。失去預警機的支持則完全陷入被動挨打的境地。

第一島鏈距離中國東南沿海機場400~800公里不等,對於戰術飛機而言是個不利的作戰距離

盾艦無法依靠,艦載機也被單方面壓制,F-35在美日聯合作戰體系中將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對於想突破第二島鏈的中國艦隊而言,在遠離本土的情況下,陸基航空兵開始鞭長莫及而難以提供全天候支援。駐紮本土的日本F-35則完全處於主場作戰的優勢環境之中。

在可預見的未來10年內,無論是艦載隱身戰機還是艦載預警機都難以出現在中國的航母上:既沒有試飛中的技術驗證機(J-20是空軍項目,改艦載版還遙遙無期,FC-31則是非軍方的外貿項目),也沒有彈射器的安裝和地面適應訓練痕跡。因此中國海軍依舊需要在陸基航空兵的掩護下才能保證安全。無論是遼寧號還是現在大連建造中的國產航母,都將被F-35壓制在東海內而不能前出太平洋。

期望中國能早日擁有戰力完整的重型航母編隊,實現藍水海軍之路。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23556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