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20或已於昨日交付中國空軍,這是新紀元的開端 / 中國殲11B已取得巨大技術突破!綜合作戰能力整整提升6倍

Alinna ...| 2016-08-26| 檢舉

據網上有消息指出,首架量產型殲-20於昨日交付部隊,這意味著殲-20項目自從2010年年底首次公開出現之後,經過近6年的持續摸索,終於取得了階段性突破。殲-20也成為世界上第三種交付部隊的第五代戰鬥機。

量產型與原型、小批量試用型不同,原型是為驗證核心技術的基本型號,殲-20的原型機為2001-2004號以及改進型2011-2017號(編號跳過2014號),共10架原型機,其中1架用於靜力試驗。小批量試用型則為2101、2102號,共2架。原先曾認為2101和2102兩機為量產型號,但後來證實其應為小批量試用型號。昨日交付的量產型號則意味著殲-20以及完成了相關試驗,首批殲-20將正式按照此標準裝備部隊。

不過由於相關信息較少透露,還不能保證其真實性。不過依據殲-20的項目進度,從首飛到交付部隊花費6年並不算太快,這一進度符合邏輯。比如美國F-22從首飛到交付部隊用了8年有餘(1997-2005),F-35A從首飛到交付美軍則花費了5年左右(2006-2011)。由於信息尚不充分,還無法判斷殲-20具體交付哪個部隊。承擔新型機初始作戰能力的中國空軍位於廣州的戰術試驗訓練中心很可能為首批裝備部隊,在那裡,殲-20將完成早期戰術研發等多項任務。由於中國空軍還將在2017年接收俄羅斯蘇-35戰鬥機,因此戰術訓練中心的任務將會非常繁重。

巧合的是,今天,向日本供應的首架F-35A戰鬥機進行了首次試飛,這標誌著不久的未來日本將成為第一個裝備F-35的亞洲國家。中國空軍目前的主力戰鬥機,如殲-10A和殲-11B在性能上尚且落後於大幅度現代化改進的F-15C系列戰鬥機,更不用說F-35的大規模擴散及其背後美軍自己擁有的F-22戰鬥機機隊所帶來的巨大壓力。目前來看,即便是新型蘇-35在面臨有F-15C、F-22和F-35組成的空中優勢部隊時依然會非常吃力,殲-20此時開始交付部隊無疑將是緩和壓力的良好方法。雖然殲-20的發動機問題尚未完全解決,但殲-20依然具備了對F-15C形成優勢、與F-35抗衡、可以與F-22一戰的能力。殲-20的交付,開啟了中國空軍隱身化的新紀元,未來殲-20將逐步完善自身,這將對未來中國的安全環境、製造業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帶來非常重要的影響。

(圖片來源於網絡)

。。。。。。。。。。。。。。

中國殲11B已取得巨大技術突破!綜合作戰能力整整提升6倍

圖為殲11B戰機

【諸葛小徹軍情觀察第933期】中國自從於1990年代從俄羅斯引進蘇-27SK後,就開始由沈飛進行改進,並發展出殲-11家族,其中的殲-11B的技戰術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堪稱家族中的「大哥大」。傳統上,蘇俄的電子設備要比美國等西方國家落後不少,因此,蘇俄的大型武器系統往往更注重物理屬性性能(速度、航程、殺傷力),這也許是蘇-27雖在大多數物理屬性性能上上優於F-15,但兩機空中對決時卻難分勝負。

中國開發國產殲-11系列戰鬥機的過程中,也是採取保留其氣動外形,而全面換裝航電設備的路線。殲-11B裝備了西方流行的玻璃化座艙,綜合操作介面。整個航電系統使用1553B數據總線(一種航空電子設備間的通信協議)將任務計算機與其他子系統設備,如火控雷達、光電傳感器、外掛管理系統、綜合顯示系統、慣導系統、電子戰系統等進行聯接,實現了信息和資源的共享,提高了飛行員的操作便利性和地面維護人員的便利性。

圖為蘇27戰機

就連參觀過該機座艙的外國官員都稱殲-11B已經成為一款全新的戰鬥機,據稱,殲-11裝備了國產1493型脈衝都卜勒雷達,取代了較老的俄制N001E雷達,據報道新雷達可在120公里距離上發現戰鬥機大小目標(雷達反射截面積3-10平方),在300多公里的距離發現水面軍艦目標。殲11B是中國在蘇27基礎上的國產化戰機,因此,該機的出現,基本上讓中國空軍徹底擺脫了對俄羅斯技術的依賴。

殲-11B的機身還使用了重量更輕的復合材料,殲-11B的火控雷達據可同時探測20個目標,並可同時發射6枚飛彈打擊其中3-6個目標,而原蘇-27SK僅能同時攻擊1個目標,因此,殲11B戰機的綜合作戰能力已經早期進口蘇27的6倍。殲-11B採用了國產的武器同步軟體,保證該機能使用國產的武器彈藥。中國已經研製了品種齊全的空空飛彈家族,從霹靂8近程彈到霹靂-12遠程彈,都使殲-11的空戰性能大增。

圖為中國空軍殲11戰機

當然,殲-11B還可掛載國產的空面武器,如反雷達飛彈、雷射制導炸彈和滑翔式炸彈等。據外媒報道,由於進行了局部外形優化和大量復合材料的使用,相比蘇-27的15平米的雷達反射截面積,殲-11B只有3-5平米。殲-11機體壽命還比蘇-27增加了1萬小時,而空重又減少約700公斤。然而,外界認為殲-11B的動力——渦扇-10A發動機的性能不佳,其每飛行30個小時就要進行檢修。

相比之下,俄制AL-31F發動機是每飛行400個小時才檢修。據稱,殲-11B後來不得不換裝俄制AL-31F發動機。總之,中國引進蘇-27SK戰機20年來,中國軍事航空工業基本完成了從購買-仿製-自主創新的國產化進程,殲-11B及其他改進型正是中國軍事航空工業創新能力的體現。

更多精彩,請關注「諸葛小徹」微信公眾號:zhugexiaoche,諸葛小徹已加入「維權騎士」,未經授權,禁止任何媒體轉載,否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如需轉載,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聯繫我本人。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23268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