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次中日韓外長會於8月24日在日本東京舉行,中國外長王毅、日本外相岸田文雄和韓國外長尹炳世舉行了雙邊和多邊會談。對於此次外長會,有外媒一針見血地指出,在當前中國、日本和韓國三國間各自都存在明顯分歧、爭端和矛盾的情況下,三國外長恐怕很難獲得什麼成果,更難以令當前局勢有所"降溫"。
在花熊看來,中國、日本和韓國這三個在亞洲有著巨大影響力的國家在近期出現如此多的"問題",這同各國的種種國內外形勢變化有著很大關係。不過,客觀地說,當前面臨壓力最大的國家基本就是中國。而從某種角度來說,日本和韓國可謂全都是中國的"麻煩製造者"。不僅如此,日韓的背後更是有著欲全面封鎖壓制中國的美國在進行各種"小動作"。在美日韓的亞洲"小北約"體系愈發成形與牢固的今天,中國再不出手應對的話,恐怕未來形勢將更加惡劣。尤為可喜的是,我們看到了中國對以上種種進行的"反擊"行為。那麼,中日韓三國的當前態勢究竟如何?中國的反擊又將如何繼續進行下去?請看花熊的分析:
日韓之間有矛盾更有"合作"--中國成兩國共同"目標"
從此次中日韓外長會的種種報道消息中,我們不難看出,不少人都認為中日韓三國間都各自存在著不小的矛盾,事實也是如此:
中日之間,最主要的就是東海方向的釣魚島問題,前陣子中國幾百艘漁船同時駛入釣魚島海域,執行護漁和巡航釣魚島海域任務的中國公務船更是達到了創紀錄的十七艘之多,引發日本政府的強烈不滿與抗議。近日,解放軍海空力量又開始在日本海舉行演練,中國還出動了轟-6式戰略轟炸機,這其中的意義不言而喻。反觀日本,其不僅在釣魚島問題上同中國針鋒相對,隨著安倍政府新內閣的成立,日方更加速了"修憲"和海外派兵的步伐,還開始試圖軍事染指中國南海。
中韓之間,美國"薩德"反導系統入韓一事可謂完全破壞了前不久還處於"蜜月期"的中韓關係。對這一問題,中韓立場與觀點幾乎完全對立。不僅如此,如同花熊在《美韓軍演真的只是劍指朝鮮?》一文中提到過的那樣,近期的美韓聯合軍演其實也是在對中國施加壓力。
日韓之間,8月15日韓國議員"組團"登上日韓爭議島嶼獨島(日稱"竹島"),此舉引發日本政府的強烈抗議,日韓關係隨之緊張升級。
顯然,從上面各國間的問題看來,中日韓都需要集中精力解決不少棘手問題,而且各自都存在難以妥協的地方。不過,花熊以為,中國可能是三國中背負壓力最大的國家,在針對中國的問題上,日韓間雖有矛盾,但卻似乎有著不小的共識與合作空間。
對此,可能有人會感到疑惑,日本同中國最大的爭端在於東海釣魚島問題,以及近期日本對中國南海的窺伺。韓國則在這兩個方向與中國沒什麼矛盾,更非有相關利益的域內國家,日韓在對華問題上的合作從何而來呢?
其實,在《"薩德"入台灣?美究竟有何野心》一文中花熊已經提到,不論日本還是韓國,其都是美國的軍事盟友,也是美國封鎖中國的"第一島鏈"上的重要組成國家。近期鬧得沸沸揚揚的"薩德"系統則成為了美國連接"第一島鏈"上的國家與地區的重要紐帶。不僅是韓國,日本也公開聲稱欲引入"薩德"。同時,在必要之時,皆裝備有美製"薩德"系統的美國、日本和韓國極有可能會共享情報數據。這樣,美日韓亞洲版"小北約"借"薩德"這班車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對於安倍政府執政下"右翼"思想大行其道的日本,其與中國在眾多問題上的針鋒相對早已經不新鮮。至於韓國,只要其還面臨著來自朝鮮的軍事壓力,於國家防衛和安全問題嚴重依賴美國,韓方就不可能完全貫徹在中美間進行"平衡外交"的理念。在一些重要問題(尤其是美國所關心的"重要問題")上,不論韓國是否願意,其依然會選擇遵從美國。此次韓國總統朴槿惠置中國政府多次勸阻於不顧,"鐵石心腸"地執意引入"薩德",不惜令中韓關係受到巨大損害就是絕佳的例子。畢竟,誰將成為"薩德"入韓的最大受益者,想必大家都能想出來。
所以說,從以上我們可看出,日韓兩國雖然在不少問題上有所爭執,更有難以調和的絕對矛盾,但站在中國的立場上來看,我們恐怕不得不面對日韓有如"心有靈犀"一般的"配合"。當然,這種"配合"的背後是美國在東北亞的對華布局使然。
以"大不了拚命"的態勢進行反擊--中國的手段或逐步升級
毫不誇張地說,美國、日本和韓國的三國聯動,基本已快把中國逼至忍耐極限,若再不出手反擊的話就真的晚了。所以,我們看到中國的種種對應手段:
對於在東海釣魚島態度強硬,且欲染指南海的日本,上文中提到的中國漁船與公務船進入釣魚島海域就是最有力的反擊。毫不誇張地說,此次釣魚島行動的規模創歷年之最。日本政府和海上保安廳對此幾乎毫無準備,根本難以有效阻止中方的行為。而中俄即將在南海舉行的海上聯合軍演不僅是對美國的回擊,也是在向日本發出警告與威懾。
至於韓國,花熊此前曾在《中國該怎樣"教訓"不識相的韓國?》一文中提到過,在同韓國有爭議的蘇岩礁和周邊漁場的問題上,中國應改變以往較為克制的態度,重新開始對韓施加壓力。就在這兩天,韓國媒體剛剛曝出三架中國軍機(含一架轟炸機)進入中韓防空識別區重疊區,並飛越蘇岩礁的消息,這在此前是極少發生的事態,花熊對此事的預測也算相對準確。
當然,以上的反擊手段尚顯溫和,中國還遠未使出除開戰或大規模經濟制裁之外的所有手段。這也就是說,中國的反擊還有很大的反擊空間:
第一,進一步擴大漁船和公務執法船在釣魚島海域活動的規模數量與停留時間。中國擁有全世界數量最多的漁船船隊,漁船和漁民都超過了全球總量的20%。換句話說,此前200餘艘中國漁船進入釣魚島海域根本只是個"小規模行動",我們完全有能力在釣魚島海域空間範圍內繼續加大漁船數量,以民間船隻的名義和執法船護漁行動令日方難以有效管控釣魚島,從而不斷削弱日本在釣魚島海域的存在意義。
第二,進一步加強同俄羅斯的軍事合作,尤其是在東南兩海的聯合軍演,以令日本感受到長期且持續的軍事壓力。同時,在俄日爭議領土,即日方所謂的"北方四島"問題上,中國可站在支持俄方的立場上,以對日本產生外界輿論壓力。
第三,加快國內產業結構升級,大力發展電子科技等高科技產業。對於日本和韓國來說,以電子產業為主的高科技產業是它們之於中國的最大優勢所在,我們必須正視這個無法迴避的差距。在花熊看來,中國目前並無必要因釣魚島問題或"薩德"入韓問題而展開對日韓的經濟制裁。畢竟,無論中日還是中韓,大家的經濟早已高度捆綁在一起,中國制裁對方的同時,自己也將不可避免地受到傷害。
所以,我們不妨換一個思路,即加強對自身的改造,如加速國內產業結構的改革升級,加快發展高科技產業的步伐,以縮短甚至拉平同日韓的差距。也就是說,中國並未減少和怠慢對在華日企或韓企的優惠政策,但我們自身加大力度扶持自己的高科技產業,這你們總管不著吧?一旦中國可以在相關產業達到同日韓不相上下的水平,在華日企和韓企基本也就沒什麼太大的競爭優勢了。如此,中國既未給他人留下口實,又借國內產業結構改造與升級間接對日本和韓國的經濟造成了巨大威脅。
第四,考慮在一定程度上重新拉近同朝鮮的關係。看到花熊的這種設想,恐怕不少人會有反對之聲,認為拉近同朝鮮的關係難免給日韓和美國帶來更多的口實以圍堵中國。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即使中國並未選擇拉近對朝關係,美國、日本和韓國建立亞洲"小北約"的腳步就會放緩嗎?就會停止圍堵中國的行動嗎?顯然不會。
從某種角度來說,重新升溫中朝關係是一步險棋,因為朝鮮在行動上的"不可預知性"往往會帶來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中國目前或許尚不應考慮解除或部分解除對朝鮮的經濟制裁,但通過政治外交領域或民間途徑拉近對朝關係並非不可取。原因很簡單,美日韓"小北約"中,韓國和朝鮮處於貼身狀態,是壓力最大的一個。
也就是說,如果中國採取這種方法,那就是以近乎"大不了拚命"的氣勢同韓國博弈,因為此行為繼續升級就意味著中國將解除對朝制裁。重新獲得中國援助的朝鮮會在核技術和彈道飛彈方面又怎樣的動作,中國不好預測,但最害怕的人大概就是韓國。
綜上,毫不誇張地講,中國、日本和韓國三國間的種種博弈愈發激烈,許多難以調和的矛盾很可能繼續升級,演變成看不見硝煙的"大戰"。在面對美日韓亞洲"小北約"時,中國可在現有應對方法基礎上,考慮進一步加強反擊的手段,以使自己獲得更大主動權。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231685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