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新一代運載火箭系統基本建成,長征五號、八號完成研製並實現首飛,重型運載火箭工程關鍵技術已突破。」
這是摘錄自剛剛發布的《中國高端裝備創新工程實施指南(2016-2020年)》中的文字,這也是中國正式文件中首次正式確認長征八號運載火箭的存在。這種新型火箭將會增強中國發射太陽同步軌道的能力,不過大家以前都聽說的都是地球同步軌道,這個太陽同步軌道是怎麼回事呢?幹什麼用的呢?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人造衛星在天上運行時大多數時間都是依靠衛星上的太陽能電池帆板進行電力供給,在通常軌道上都可能存在進入地球陰影區,無論是近地軌道還是地球同步軌道都有這樣的時候。這個時候,衛星上面高耗能設備需要進入到短暫休眠狀態,衛星以最低運行狀態等進入太陽再度開啟,或者把衛星做的足夠大再不就加裝核電池。那麼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夠時刻有太陽光照耀呢?而且在太陽照耀下,地面目標和輪廓更清晰更有利於光學成像衛星對目標進行拍照偵察。所以經過計算,科學家發現了在地球附近還有一個軌道可以時刻緊跟太陽跑-太陽同步軌道。
所謂「太陽同步軌道」並不是送入到太陽附近,而是確保衛星始終在太陽光照區域內。太陽同步軌道的傾角必須大於90°,即它是一條跟地球同轉軌道逆行的軌道。拋開繁雜的軌道計算來說,太陽同步軌道其實就是個時刻緊跟在光照區內的近基地軌道,所經過的區域都是太陽光照的區域,這樣衛星體積不用太大,而性能卻不減。其實對比地球同步軌道衛星所需的3.8萬千米的高度,太陽同步軌道衛星高度大約只需要送入6000千米的高度即可。但是要把衛星準確送入太陽同步軌道難度可不小,正常運行難度更大。總結起來要把衛星送入太陽同步軌道基本有「三高」:入軌精度高,這條軌道比較偏,進入角度小;軌道控制精度高,因為需要時刻修正軌道誤差和克服諸多外力的影響;測控難度高,為了能夠時刻跟蹤保持這些軌道需要你有遍布全球的觀測網絡,才能時刻調整誤差。而在這個軌道上,現在有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還有一個就是反導系統所必備的天基紅外探測衛星。
美國在太陽同步軌道上已經布置了24顆小型衛星,這些低軌道飛彈監測衛星被稱為太空跟蹤與監視系統(STSS)。這些衛星只有1噸重,但是卻可以實現對全球範圍全部彈道飛彈7x24小時的全程跟蹤探測能力,從發射開始就可以被衛星上的寬視場掃描探測器捕捉到,隨後由窄視場多光譜探測器接手持續跟蹤;窄視場多光譜探測器具有中長波和可見光探測能力,能鎖定目標並對整個彈道中段和再入段進行跟蹤。而且多光譜探測器對極度敏感,甚至能夠對略高於環境溫度的中段飛行的彈頭這類「冷目標」(助推端已經燃燒完畢,此時彈頭紅外特種較低)進行跟蹤,而且還可以識別到彈頭分離和真假雷達誘餌的能力,對於地面反導雷達來說是個福音。因為雷達誘餌可能雷達特徵會和真彈頭一樣,但是紅外特徵完全不同,所以能夠被多光譜探測器準確識別。此時,配合海基攔截彈和THAAD高空末端攔截彈,可以準確鎖定真彈頭,並至少有2次攔截真彈頭的機會。如此來看,太陽同步軌道確實是個非常關鍵的軌道,對於布置全球反導偵測網有極大的作用。當然,天基紅外預警系統不是萬能的,目前還無法取代陸基、海基大功率雷達的跟蹤、鎖定、引導作用,可沒有這個是萬萬不能的!無論是及時發現目標,還是識別真假彈頭,都有這無可替代的作用。不過在這個軌道上想長期維持監控,難度非常大,需要不斷發射替換。以俄羅斯為例,以前在該軌道上有6顆,現在只有兩顆還在運行,可見發射太陽同步軌道衛星的難度之大!
目前美國航空航天局(NSAS)認為,中國現在已經發射的「實踐11號」01到08星很可疑,這種衛星可能就是中國的STSS系統天基紅外監視衛星。目前中國要發射實踐11號衛星只能採用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發射,一次只能發射一顆,從2011年開始到現在,只發射了8次,還有一次入軌失敗。如果要追趕美國的24顆水平,顯然中國需要一次多星發射才能在短期內趕上美國,及早建立完全屬於中國自己的天基紅外預警衛星系統。所以必須要研製「長征八號」運載火箭,提升這一入軌運載能力。不過「長征八號」應該是基於長征七號的改進型,開發難度不大。如果2020年「長征八號」火箭能夠順利發射,則中國有可能在2025年前追趕上美國現有天基紅外預警衛星系統水平,到那時我們才敢真正說,全球發射飛彈中國都能看得到。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