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都很緊張 中國版B2式戰鷹獻世

國產無人機「戰鷹」,酷似美軍B2戰略轟炸機,隱身效果一流。該無人機可進行縱深打擊他國目標,執行壓制、預設防空,高危險區域戰場偵查、打擊任務。和B2相比,「戰鷹」採用了不同的前掠翼設計,氣動性能更佳,加上外形設計有隱形化,掛載對地攻擊武器後,不排除有戰略意義。

「長鷹」與「天翼」無人機的外形酷似美軍「全球鷹」大型無人機,可以在戰場上空做長時間停留,為作戰部隊提供不間斷的戰場信息支持;而且以它的體積而言,不排除簡單改進後具備攜帶武器的能力。

中國前不久公開露面的TD-2000B彈炮結合防空武器系統用於打擊低空或超低入侵的空中目標,為地面部隊,重要地面設施提供有效的防空掩護。該系統採用8聯裝FN-16飛彈,最小作用高度30米,最大射高5000~7000米,射程16公里。該飛彈為先進型紅外製導,首發命中機率高達97%。

無人機現在已經成為中國諸多航空技術發展機構的重點投入項目。近年來,不斷有不同型號的無人機產品或項目公開,而且這次航展上也展出了可用模塊化思想同樣可以應用於前者。尤其是「灰蜂」II機載偵察搜索裝置的模塊化對「長虹」一3N有價值。

「灰蜂」II可以根據目標特點安裝不同類型傳感器的光電轉塔和吊艙。晝間使用的雷射測距/電視跟蹤吊艙的有效工作距離為5公里,主要用來對目標進行偵察定位和測距。紅外/雷射吊艙對目標的探測距離與電視吊艙相當,但使用紅外成像偵察設備就可以在全天候條件下偵察目標。

合成孔徑雷達吊艙是外掛在機身下的紡錘形吊艙,可以進行全天候雷達搜索和地形測繪,而且還能夠克服目前戰術目標所採用的常規偵察和隱蔽手段。「長虹」-3完全可以採用與「灰蜂」II類似的模塊化偵察瞄準設備,根據目標類型和戰場環境的變化,利用不同的傳感器和瞄準系統配合不同導引方式的機載武器,或者利用掛載不同武器的多架無人機組成攻擊群來提高攻擊效果。

「長虹」一3這類常規氣動布局的UCAV主要執行戰區範圍內的中空偵察和打擊任務,該機雖然有較好的載荷和航程條件,但是要有效執行任務卻必須滿足兩個基本的要求:首先,我軍在戰區範圍內必須具備明顯的空中優勢,這樣才可以保證無人機長時間巡邏監視時的安全性;其次,我軍應有能力壓制對手的對空偵察和防空火力,避免飛行軌跡固定又缺乏自衛能力的無人機受到敵防空火力的殺傷。

日本11日再次出動戰機,應對中國海監一架螺旋槳飛機。同一天,中國國防部證實了10日中國有兩架「殲-10」戰機飛向釣魚島附近,原因是中國正常巡邏的飛機遭日方近距離跟蹤。

中日媒體昨天和前天都大量報道兩國軍機在釣魚島空域對峙的新聞,認為兩國在逐漸接近「擦槍走火」的分析越來越多。

釣魚島上空的氣氛開始「令人窒息」。有俄羅斯媒體說,亞洲希望和平,但正在為戰爭作著準備。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11日的強硬表達放大了這一預期。他說,在釣魚島問題上,「沒有任何交涉的餘地」。中國學者馮昭奎對《環球時報》說,這已成為日本右翼公認的「家規」。

與此同時,安倍用「低姿態」和「價值觀」向與日本存在島嶼爭端的另一鄰國韓國示好。這被認為是安倍構建對華包圍圈的一環,更大的部分將試圖在其下周對東南亞3國的訪問中完成。

英國《金融時報》評論稱,歷史恩怨、現實利益糾葛以及決策過程中的「亂碼」,令東北亞局勢從未如此駭人。

中國已攻克戰略轟炸機技術障礙 或達B2水平

據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2016年5月刊報道,中國空軍已立項研製戰略轟炸機,同時立項的還有空天作戰飛機、彈道飛彈預警衛星、新概念武器。央視報道稱,有關中國研製新型戰略轟炸機的消息並未得到官方的證實。軍事專家杜文龍在接受央視《今日亞洲》採訪時表示,我國已經基本具備了研製新一代戰略轟炸機的基本條件。我國新型戰略轟炸機研製必須高起點,要具備強突防能力和隱身性能,至少要達到美國B-2的水平。

戰略轟炸機是「三位一體」戰略打擊重要一環

《漢和防務評論》文章稱,在立項之前的5年時間內,中國軍工部門已經逐步攻克戰略轟炸機的各種技術障礙,包括發動機、進氣道、材料等問題。

央視報道稱,雖然有關中國研製新型戰略轟炸機的猜測由來已久,但卻並未得到官方的證實。

美國專業軍事網站曾撰文稱,目前美俄兩國各擁有遠程轟炸機約160-170架,而中國約有130架,其中最常出現的就是轟-6K「戰神」遠程轟炸機。有分析認為,在加油機的支持下,配備空射巡航飛彈的轟-6K可以深入太平洋空域,攻擊美軍艦船,甚至能對美軍在亞太最重要的轟炸機基地「關島」發起近距離打擊。

杜文龍介紹稱,戰略轟炸機用於對戰略目標進行打擊,能起到戰略威懾和實戰效果。戰略轟炸機需具備幾個基本特點:一、航程遠,能夠進行洲際打擊;二、載彈量很大,至少可攜帶數十噸彈藥,可對目標進行高效突擊;三、可使用核武器對目標進行打擊。戰略轟炸機是『三位一體』戰略打擊的重要一環。

杜文龍指出,目前中國戰略轟炸機的型號相對單一,綜合性能與美俄的戰略轟炸機相比存在較大差距,「轟-6K甚至沒達到美俄第一代戰略轟炸機B-52和圖-95的載彈量和航程。」中國軍隊迫切需要遠航程、大載彈量、強毀傷效果的轟炸機,從而才能讓我國空中戰略進攻能力上一個台階。我國空軍的基本戰略方針是「攻防兼備」,只有擁有大型戰略轟炸機,在「攻」的方面才能名副其實。

中國有能力解決新型轟炸機的「心臟病」

《漢和防務評論》的文章稱,中國發展戰略轟炸機的最大障礙是發動機,成都發動機公司在2014年12月在伊爾-76運輸機上測試了新型渦扇-18發動機,這款發動機仿製於俄羅斯的D-30-KP-2,性能得到了很大提高。

杜文龍指出,戰略轟炸機所需的發動機與普通戰鬥機並不同。戰鬥機需要大推重比發動機,強調飛機的高速及長時間的超音速飛行性能。而戰略轟炸機一般都是亞音速飛機,其對發動機的要求與戰鬥機完全不一樣,重點強調發動機要穩定、可靠、省油,能夠實現最大航程的需求。與戰鬥機的發動機相比,轟炸機的發動機在一些基本參數和指標上可能有所降低。如今,中國在航空發動機技術方面能夠支持新型戰略轟炸機的研製和生產。

新型轟炸機應具備強突防能力和隱身性能

《漢和防務評論》還稱,目前世界上的戰略轟炸機大致分為超音速和亞音速兩種。超音速戰略轟炸機有有美國的B-1B和俄羅斯的圖-160,它們側重大型化、高速度,犧牲了隱形性能。亞音速則如美國的B-2隱形轟炸機,不強調速度,能以絕對的隱形化能力突破大國防空,然後悄悄逃逸。

該報道還猜測,中國空軍的新型戰略轟炸機氣動外形很可能介於B-1B、圖-160和B-2之間,兼顧速度和隱形,主要還是接近圖-160的准隱形化設計。

杜文龍表示,目前,美俄新型戰略轟炸機均已實現了隱身化和機載武器的高效化,因此我國也必須進行高起點的研製。首先,我國的轟炸機必須要擁有強突防能力和隱身性能,至少要達到美國B-2的水平。目前中國已基本突破了隱身技術,各種精確制飛彈藥的發展也非常快,可以說,我國已經基本具備了研製新一代戰略轟炸機的基本條件。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22858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