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扒一下歷史上的琉球國。

據《明史·琉球》記載,洪武初年,琉球國有三王,分別是中山王,山南王,山北王。三王皆姓尚,其中數中山王最強。
明太祖五年(1372年),明朝特使楊載攜帶詔書出使琉球,中山王特派弟弟尚泰期跟隨楊載回國,進貢物品。
中山王進貢後,其他二王也跟隨進貢。然後,此三王皆派子弟渡海前來,留學學習。
後來,山南王和山北王,皆被中山王所並。中山王給明朝皇帝上書,願遵奉正朔,請求冊封。
正統元年(1436年),明朝皇帝派特使劉遜等人,封尚忠為中山王。從此,琉球國的冊封都由中央政府派人詔告。
此後幾百年間,即使到了清朝,也仍然如舊。
可見,琉球國是奉中國為中央,是地地道道的中國藩屬國。

明朝時期,倭寇橫行。琉球也從來沒有與明朝斷絕關係,它努力抵抗日本,配合明朝政府打擊倭寇。1609年,日本以勁兵三千,侵入琉球,擄琉球王而去,浙江總兵官楊宗業獲知消息,馬上整兵出海,跟隨而去。
不久,琉球國王被放回,也不被日本嚇倒,繼續向中國進貢。
清兵入關後,琉球王依然派遣使者,前來中國請求冊封。1654年,順治帝封尚質王為琉球王,琉球成了清王朝的藩屬國。
從明朝洪武時期起,琉球國以中國為中央政府,使用中國皇帝年號,以漢語為官方文字。連外交條約和記載歷史,都是用漢語書寫的。

然而,有人對琉球國臣服中國,卻總耿耿於懷,並想從中奪走。
這個人,當然指的就是日本了。
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國勢驟然強盛,為此,他們實施了海外擴張。並單方面公布宣稱,琉球國是日本內藩。
不僅如此,日本還企圖以琉球國為跳板,侵占強奪台灣。
情況是這樣的,1871年11月,一艘琉球漁船被暴風刮到了台灣南部的牡丹社。不知為何,船上的水手跟當地的高山族發生衝突打了起來,結果有人被殺。清政府獲知,將剩下的水手送回了琉球。
這個事件,本來也就中國內部事情。日本卻無恥地認為,琉球是日本的,殺琉球人,就是殺日本人,必須報復中國。
1874年,日本出兵侵略台灣,第二年,又武力佔領琉球國,並禁止琉球進貢中國和受大清冊封,廢除中國皇帝年號,改稱日本明治年號。

在這個問題上,琉球國王很無奈,不敢得罪日本,也不捨拋棄中國,只好兩邊都事奉。同時,請求清政府出面,跟日本談判。
世界如叢林,當時的清政府腐敗無能,生存在叢林生物璉的底層,被列強環伺,難以脫身。還好的是,琉球國幾百年間從未改變中國臣屬的身份,而清政府也沒有放棄琉球國,仍然派人與日本談判。
可是日本對中國代表不睬,採取了拖延戰術。
狡猾的日本在拖延談判時間時,乾了兩件齷齪事。
第一,強迫琉球國徹底停止向清朝中央政府進貢。
第二,把琉球國國王尚泰流放東京,並將琉球國改名為沖繩縣,實施殖民統治。
就這樣拖了幾年,直到1879年,才願意同清政府談判。

在這場談判中,清政府提出,將琉球國分成三部分,接近日本方向的部分,作為日本領土,琉球本島及附近島嶼為一個獨立的琉球王國,而南部接近中國部分,卻歸屬中國。
日本不同意中國這個方案,提出另外一個方案。
日本建議把琉球劃分成兩部分,琉球本島及北方島嶼作為日本領土,南部靠近中國的島嶼作為中國領土。 活脫脫的想佔便宜,活脫脫的欺負人啊。
清政府當然不幹了。
不同意,堅決不同意。
於是,此事就此暫時擱淺。
沒想到這麼一拖,越拖對當時強大的日本越來越有利。
甲午戰爭後,清政府戰敗,被迫割讓台灣和遼東。連台灣都敢割出去了,在琉球國問題上,中國還有什麼發言權呢?
於是,傷心的清政府,就成了傷心的琉球國的傷心回憶了。

琉球國被日本強佔改名後,日本人並沒有把這個地方的人當做自己的人來看待。
二戰期間,日本戰敗。戰敗前,日本政府想通過蘇聯告知西方世界,想有條件的談判投降。但是杜魯門對日本偷襲珍珠港事件一直耿耿於懷,堅決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
1945年,美英蘇三大巨頭在德國開會,發表《波茨坦宣言》。公告中有一條寫得非常的清楚,日本的領土主權,必須回到明治維新之前。
而日本是在明治維新之後侵占琉球國的。所以,這個公告就是明白地要求日本,必須把琉球國,還給中國。
日本人看到公告,極為恐懼。他們擔心琉球國會聯合中國對日本進行大清算,於是下達密令,實施三光政策,殺光琉球人。

那一場屠殺,有26萬餘人。悲慘程度,僅次於中國南京大屠殺。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