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仲裁案似乎告一段落,在東海上,隨著"休漁"的結束和日本右翼新防相的上台,釣魚島周圍格外熱鬧起來。
據日本共同社8月14日報導,該社13日從日本政府相關人士處獲悉,5月下旬以來中國軍方戰機多次靠近釣魚島(日稱尖閣諸島)附近,最近時距日本"領空"僅約50公里。日本航空自衛隊戰機緊急升空進行應對。日本政府認為"不斷發生接近的情況實屬罕見"(相關人士語),對此保持警惕。
共同社分析稱,這凸顯了在中國海軍艦船6月9日首次駛入釣魚島附近毗連區等海洋活動擴大的同時,空中活動也趨於活躍這一現狀。日本經濟新聞日前援引日本政府相關人士的分析認為,中方此舉目的在於在不煽動危機的情況下逐步強化軍事施壓。如果中國軍機、軍艦頻繁進入這一區域,可能讓日本的實際控制變得有名無實。
共同社引述的日本政府相關人士稱,5月下旬以來,中國軍機至少3次靠近釣魚島。日本防衛省認為這是中國軍方為適應在更大空域內執行任務而提高戰機遠程作戰能力的舉措之一,正展開詳細分析。
自從日本2012年9月非法將釣魚島"國有化"後,中國海警加強了在釣魚島領海和附近海域的例行巡航,中國海空軍也加入到巡航的行列中來。日本防衛省稱,陸續發現中國軍方偵察機靠近距釣魚島周邊日本所謂"領空"約100公里處。2013年11月發現的距釣魚島僅40公里的飛機也是偵察機。隸屬中國國家海洋局的一架小型螺旋槳式飛機曾在2012年12月進入日本"領空"。
據日方統計,2015年度日本自衛隊飛機針對中國飛機的緊急升空次數為571次,為2001年度按照國家公布數據以來的最高紀錄。從季度統計來看,今年第二季度(4月至6月)的緊急升空次數為199次,超過第一季度的198次創下歷史新高。當中國飛機未經通報進入在領空外圍劃設的防空識別區時,自衛隊飛機會緊急升空應對。
日本之前在2016年版《防衛白皮書》中指出,中國軍機的飛行路徑與以往相比呈現南下現象,"也發現中方在尖閣諸島附近的活動日益活躍"。
日媒:中國在東海加大對日本施壓瓦解日本"實際控制"
另據共同社報導,日本海上保安廳13日發現4艘中國海警船釣魚島附近的毗連區航行。日方已連續11天在釣魚島附近發現中國公務船。進入8月以來,中國漁船及公務船活動頻繁。其中有連續4日進入日本主張的所謂"領海"的紀錄,日媒稱這是日本2012年將釣魚島"國有化"之後的首次。
此前,日本外相岸田文雄9日召見駐日本大使程永華提出抗議。日本官房長官菅義偉也在同一日與自民黨議員會談時強調"將全力應對"。
不少日方的觀點指出,湧入釣魚島附近的幾百艘中國漁船中包含"海上民兵"。在9月初於杭州召開的20集團(G20)峰會之前,中國被認為會採取協調外交,但是相比對外融合姿態,似乎將內政放在優先位置。
日本經濟新聞網站10日稱,中國將矛頭指向日本,很可能是因為對日本感到不滿,因為日本在南海問題上充當批評中國的排頭兵。作為南海仲裁案結果公布後首個國際會議,在蒙古舉行的亞歐會議(ASEM)上,點燃對華批評導火索的正是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南海仲裁裁決後,美國和菲律賓抑制了對華批評,在此背景下,中國加強了對日本發布的防衛白皮書的內同以及啟用保守色彩濃厚的稻田朋美擔任防衛大臣一事的批評。
中國今後也很可能在繼續在東海採取行動,花時間逐漸瓦解日本的實效控制。中國海警局將繼續通過利用退役軍艦等舉措增強裝備。中國的外交相關人士表示在東海加大對日本施壓力度是強化海警局警備的自信的表現。
日方還擔憂中國海警局有可能將該海域視為本國的專屬經濟區,並行使管轄權。日本海上保安廳的巡邏船向其發出警告稱"不允許行使漁業管轄權"。儘管未能確認中方漁船內的情況,中方也可能是在根據國內法律對漁船進行非法漁具的檢查。
不過,不少中國外交相關人士認為,中日在東海發展成真正衝突的可能性極低。領導層內一致認為經濟社會的穩定離不開穩定的國際環境。例如,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時殷弘認為在釣魚島周邊海域海警局的航行正趨於常態化,但像此次這樣的大規模巡航只是暫時的。
針對日方稱最近發生多起中國軍機向釣魚島南下事件,中國國防部新聞局曾發表聲明稱,"日方有關言論純屬顛倒黑白、混淆視聽。6月17日,中國軍機在東海防空識別區例行性巡航,日兩架戰機高速逼近挑釁,甚至開啟火控雷達照射。我軍機果斷應對,採取戰術機動等措施,日機投放紅外干擾彈後逃逸。"
北京同時警告,中國軍隊維護領土主權和國家安全的決心意志堅定不移。中方要求日方停止一切挑釁行為,同時儘早同中方相向而行,排除有關談判障礙,為啟動和運行中日防務部門海空聯絡機制創造條件。
此外,中美兩國政府就歐巴馬總統與習近平主席將藉9月的杭州G20峰會之機舉行首腦會談一事達成共識。日媒稱,預計歐巴馬將對釣魚島周邊加強活動的中國表達擔憂。日媒猜測,歐巴馬之所以將提及東海問題,是因為如果對中國的行動置之不理,可能引發不測事態。南海仲裁案的裁決中認定中國主張領土主權的"九段線"沒有法律依據,歐巴馬將敦促中國"尊重"相關裁決。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