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軍負面新聞不斷形象跌谷底 台民眾:台真需要軍人嗎

Alinna ...| 2017-07-19| 檢舉

台軍最近的煩心事不少。一起虐狗事件,一起飛彈事故,讓其出盡「洋相」,以致有人戲謔稱,台軍成了「道歉軍」「磕頭兵」。與此同時,卻有島內專家發出「一個中士就能反攻大陸」「你看它(飛彈)打多准」等言論。這些都與民粹脫不開干係。那麼,台灣民眾對台軍還有多少信心?絕大多數人沒有。「出了問題」「爛」堪稱島內對台軍的共識。而最近幾起事件,不過是往形象已陷低谷的台軍身上多加了幾根稻草。常年藍綠纏鬥下,各方特別是媒體和所謂「民意代表」為「民心」而群起攻之,無疑是導致台軍形象大跌份的重要因素,但台軍的「墮落」遠非這麼簡單。

以往上不了台面的新聞,如今卻能壓垮台軍

「面對高漲的民粹,我醒了,我難過了,我後悔了,我幹嘛要為這個不支持國軍的政客、名嘴和道貌岸然、自以為是的網民拋頭顱灑熱血?」因不滿「一隻狗可以打趴國軍」,台陸軍少將張俊達公開表達退伍意願。台陸軍方面27日證實,張的退伍申請已獲准。

同樣是在27日,台陸軍退役少將於北辰在臉譜上發文,稱「越來越多的現役官兵對未來感到不安……這個令名嘴羨慕的『好工作』,為何從士兵、士官、軍校生,甚至到將軍都不想留下來?」他還表示,接到不少家長諮詢電話,問題不外乎:「孩子從軍,未來生活會有保障嗎?」「台灣真的需要軍人嗎?」「軍中有基本的人權嗎?」

台軍形象近來跌入谷底,一連串負面新聞讓台軍像獵巫般被全面「圍剿」。造成這種局面,一是因為「名嘴」「立委」,二是因為媒體。仿佛把軍隊罵得愈狠,愈能博得民心,就能贏得選票。當前的台軍好像是個外來團體,有如水土不服般動輒得咎。

上月底爆出的軍中集體虐狗案,是壓垮台軍形象的事件之一。從結果看,多名肇事者直屬長官受處分,「國防部長」道歉,並制訂新規,對所有營區內的狗造冊保護。其後續效應,如前所述,目前仍在發酵。

有台灣評論員說,軍隊是社會的縮影,形形色色的人都有,那群虐狗小兵不能代表整個軍隊。其實,對於了解台灣軍隊史的人來說,相較早年,虐狗事件根本是上不了台面的新聞。

一名退役多年的輔導長(類似大陸軍中的政委)回憶說,他們部隊里就有一名大哥(黑道)級人物,殺了人服完多年刑期後再回到軍中服兵役。「大哥」年逾40,「我們不敢把他列入戰鬥序列人員(拿槍),只能安排他當伙委,採買副食、進出廚房。只求他平安退伍」。 除了這種「回役兵」,部隊還有其他「不定時炸彈」,例如與女友分手的「兵變」,在外賭博被追債等。部隊里最怕這些「問題官兵」,他們遇到困難無法解決時,不是舉槍自殺,就是拿槍尋仇。

更不用說過去20多年的幾起大案件,如1993年12月海軍上校尹清楓離奇死亡案(牽涉軍購弊案,23年來一直未破),又如1996年士兵江國慶冤死案(被當成強姦殺人犯槍決,15年後才找到真兇)。這兩案若在今天發生,每一件都不是虐狗等所能比的。但當年,它們都被歸類為個別不當行為。

當然,早年營區動輒殺狗、吃狗肉的情形與現在不可同日而語。保護動物如今是一個國際性趨勢。

怕得罪「民意代表」,甘被輿論「消費」

本月初的「雄風」飛彈「誤射」事件,讓外界得以從另一個視角看台軍。有台灣「秘密武器」之稱的「雄風」飛彈由一名中士隨意射出,且朝大陸方向射去,反映出台軍很多日常問題。

台灣的義務役兵源服役年限從早年的3年,減至現今的一年不到,很多新兵入伍學習三五個月,就開始數饅頭等退伍了。這對科技兵種海軍影響最深。許多艦艇操作守則根本沒熟稔,人就走了。這種系統性問題對台軍影響最大。

與此同時,隨著所謂「軍中人權」高漲,大小事動輒訴諸「立委」、媒體,部隊不敢得罪「民意代表」,不堪被媒體攻擊,於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原本被視為正常的訓練項目、訓練時間一再縮減。部隊被通知天氣太熱不能出勤操練,操練時要注意小兵身心反應等。過去當兵是磨鍊身心意志,現在變成當兵是在比吃好喝好睡好,不少人參軍後體重大增,皮膚也變白了。「光是油漆與除草,不會讓國軍更好」,蔡英文日前視察軍隊時如是說。顯見她知道台軍做了很多表面功夫。

拋開專業層面的問題不說,台灣軍中的負面新聞激起全體台灣人關注,是從2013年下士洪仲丘臨退伍前被操練致死事件開始的。台灣當過兵的都深記兩句話:「合理的要求是訓練,不合理的要求是磨鍊」「當過兵的男人才叫查埔人(閩南語,意指經過磨鍊後的男生才能叫男人)」。台海軍一名輔導長回憶說,他剛下部隊時,看到新兵整晚沒睡,被罰端著臉盆站立或蹲跳。他向班長表達關切,對方說:「輔仔,這是海軍的傳統,你剛來不是很了解,我們自有分寸。」

洪仲丘事件發生後,許多人的記憶一夕爆發。該事件中,為正義吶喊是正當的,但在台灣民粹化的氛圍下,經由「名嘴」與媒體渲染,此後一出現有關軍隊的事件,台軍就成了眾矢之的。「國防部」被罵成「國防布」,各種謾罵、嘲笑有過之無不及,並夾雜著各種讓人吃驚的鏡頭——飛彈事件中,4名闖禍軍人在遇難漁民靈堂前連跪帶爬40分鐘,家屬一度要求棺木覆蓋「國旗」;「名嘴」和媒體也沒閒著,不斷延伸話題,還有專家誇稱「雄風」飛彈「世界第一」。「消費死者、消費國軍」的話題不斷湧現。

台媒:到底是培養「猛虎」還是只能救災的「病貓」?

筆者觀察到,台軍士氣在不斷責罵下跌入谷底,就連協助地方整理家園、在路邊休息時被記者拍照,都緊張得立刻跳起來。正是種種無限上綱的民粹聲浪終引發部分在營和退伍軍人反彈。

如此也導致年輕人不願進軍隊。今年台灣海軍官校的36名新生,入伍一周就申請退訓,爆出「跳船潮」,有人表示「因為無法面對沒尊嚴的生活」。原本今年要招收1300名軍校新生,結果陸軍官校缺額達30%,空軍官校少22%。

數年前,台軍開始推動募兵制,但遇到一連串負面新聞,讓募兵制推動得異常艱難。除了薪資不夠吸引人,也與軍隊不被敬重有關。

早在1997年,台軍就開始開展以「精兵」為主題的兵力整建計劃,力圖建成一支「量少、質精、反應快、效率高、戰鬥力強」的現代化軍隊。但近20年過去,台軍離目標越來越遠。島內媒體曾經一針見血指出,台軍留給外界的印象是:整體員額不斷減少,有血性的軍人越來越少,有優勢的兵器越來越少,能對抗的領域越來越少。台灣《聯合報》曾經感嘆,納稅人一年花掉3000億台幣的防務預算,到底是希望培養20萬頭看家的「猛虎」,還是只能搶救風災、消耗多餘農產品的「病貓」?

為提升台軍戰力,最近有島內人士異想天開,建言聘請美軍顧問。但台軍的問題不僅是士氣低落,更與長久以來「不知為誰而戰、不知為何而戰」有關。過去20多年來,台灣政局走向牽引著軍隊的政治動向。一名退役多年的軍官記得很清楚,上世紀80年代後半期,軍中教唱「反台獨歌」(「台獨」之路行不通,分裂國土是迷夢,「台獨」要引狼入室,「台獨」要引發暴動……),不僅每晚必唱,還是軍歌比賽的指定歌曲。但不消幾年,這首歌就成了「禁歌」。

這名軍官還說,當年軍服還寫有「中國陸軍」「中國海軍」「中國空軍」字樣,同樣是在李登輝上台後,「中國」兩字不見了。他說,過去軍隊是最反「台獨」的,但隨著政黨輪替,「反台獨」成了隱諱字眼,沒人說,也沒人敢表態。

台軍在定位和目標上的莫衷一是,是整個台灣社會的縮影。台灣的多元聲音、反對聲浪影響到社會歷練、政治環境原本較為單一的軍隊,也讓軍隊水土不服。一名現役上校對筆者說,軍人很單純,單純到很難自我保護,也因此動輒得咎,反而成為最弱勢的一個群體。 也許是台灣的大環境變化太快,讓「死腦筋」的軍隊一向反應遲鈍,就連兩岸關係的變化也讓台軍愕然。過去「最前線」、與大陸對峙最激烈的金門,應該是最能感同身受的。島內網絡有個笑話說,金門台軍接到電話:「你們反攻大陸的標語掉色了,麻煩刷一下。」台軍疑惑:「你誰啊?」答:「我們是廈門市旅遊局。」「哦,好,馬上去刷。」【環球時報報駐台北特約記者 陳太曦 周禮 王會聰】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20009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