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日本皇太子裕仁22歲,代有病的父親嘉仁攝政已近2年。此時面臨一個重大軍事戰略問題,大臣們的意見讓他一時難以決斷。
2年前,美英日等國在華盛頓召開了扯皮3個月的利益瓜分會,主要爭搶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殖民地,分配軍事力量。英美日在太平洋艦隊的比例設定為5:5:3,這意味著,日本雖然為戰勝國,但要削減自己的海軍實力。
華盛頓會議
而中國雖然也為戰勝國,權利更小,基本是被列強分割在中國的利益,要挾中國「門戶開放」、「機會均等」。
此時的日本正面臨國防計劃的調整。同時,為應對蘇聯蘇維埃政權的威脅還要暗中加強戰備。陸軍參謀長和海軍軍令部修訂的新防衛計劃上,蘇聯被繼續認定為日本頭號敵人,美國是繼蘇聯後的第二號敵人,中國是第三號敵人。
日本的野心是稱霸亞洲。所以要先幹掉俄國。1904年和1905年的日俄戰爭,打敗的是俄國,侵略的卻是中國和朝鮮半島。再往前10年,日本剛剛打敗大清,甲午海戰占領了台灣和遼東半島。
甲午海戰
在此時間上再往前推10年,就找到了日本侵略擴張的內因:明治維新使日本走向資本主義,經濟快速發展,有擴張的物質戰備基礎,小小地盤資源匱乏,對半身入土的晚清虎視眈眈,生怕被別國先得手。
明治維新
1873年,日本提出「征韓論」(此韓非1945建立的現在的韓國,指朝鮮半島),意在中國。「朝鮮國北連滿洲,西接韃靼清之地。綏服此地實為保全皇國之基礎。」可見,日本在盧溝橋事變前的60多年,已經埋下對中國和亞洲的侵略野心了。
征韓議論
時間再回到文章開頭,22歲的攝政皇太子裕仁最終採納了陸海兩軍統帥的建議。1922年至1925年分3次對陸軍實施裁軍4個師,停止主力艦的建造,報廢舊艦艇。
實際上,為了全面侵略,日本開始集中精力發展現代化的精尖戰備。有了明治維新打造的雄厚經濟基礎,戰爭的獠牙更加尖利。馬克思告訴我們,經濟是基礎。凡事從經濟的角度考慮一下,就會找到接近本質的原因。
日本二戰時的海軍戰備
只要經濟持續給力,日本稱霸亞洲的野心就不會滅亡。
但同時要看到,野心歸野心,真正想要贏得霸權,還得看前面3個對手的力量。中美俄一聯手,日本立即玩完。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