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響尾蛇飛彈(AIM-9),大部分人都聽過。這種大名鼎鼎的熱尋、短程空對空飛彈,被廣泛運用於各種軍用作戰飛機和部分武裝直升機上。自從1953年試射成功後,在長達六十多年的時間裡,該飛彈及其改進型被北約各國(目前有27個國家和地區具備生產它的能力,其中包括瑞典等國家根據許可證進行生產)生產了超過11萬枚。在這11萬枚當中,大概有百分之一在空戰中被使用並且至少擊落了270個空中目標。
這款古老、廉價、成功的空空飛彈與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響尾蛇飛彈首露鋒芒即是在1958年的9月24日發生的台海空戰中。在被西方稱為第二次台海危機的戰鬥中,對岸空軍的F-86佩刀戰鬥機與解放軍空軍戰鬥機在台海上空爆發激戰。
北約規定,當空戰中發射熱尋的空空飛彈的時候,北約飛行員必須在無線電廣播中使用暗語:「Fox Two」來提示友軍飛彈發射
和朝鮮空戰中F-86與早期的MiG-15之間的對決一樣,解放軍的MiG-17戰鬥機擁有更好的垂直爬升性能和更強大的火力。解放軍戰鬥機上的大口徑航炮對對岸空軍的F-86戰鬥機構成很大威脅,因此解放軍戰鬥機擁有很大的空中優勢。為了扭轉這種局面,美國在高度保密情況下秘密提供了一小批響尾蛇飛彈給對岸,同時派遣了一個小組專門負責改裝F-86,以便能夠搭載響尾蛇進行戰鬥。
Sidewinder,角響尾蛇亦譯側進蛇。亦作 horned rattlesnake。蝰蛇科(Viperidae)小型夜出性蛇,學名為 Crotalus cerastes。產於墨西哥和美國西南部的沙質荒漠。體長約 45~75 公分,眼上方各有一角狀鱗。淡黃、粉紅或灰色,背部和身體兩側呈不顯眼的斑點。在沙漠上側向盤繞前進,留下特有的 S 形痕跡。有毒,咬人後一般不會使人致命
1958年的9月24日,9時42分,我機群與敵機相遇,因不知道對方機上載有「響尾蛇」飛彈,故仍按常規戰術展開攻擊。交戰中,姜凱大隊勇猛快速接敵,始終與敵機群近戰格鬥,打亂了敵機的隊形,使其攜帶的「響尾蛇」飛彈沒有發射的機會。與此同時,羅傑達中隊在接敵過程中,王自重駕駛的3號戰鬥機掉隊被敵機發射的「響尾蛇」飛彈擊落,這是世界空戰史上第一次使用飛彈。
這是 F-86 使用響尾蛇偷襲的照相槍照片,此戰國民黨空軍以四架飛機在高空拉煙吸引解放軍海航米格-15 戰鬥機前去追擊(因為米格到高空也會拉煙,便於響尾蛇瞄準),卻從低空發射響尾蛇飛彈偷襲,因為解放軍當時對於國民黨方面已經有了響尾蛇飛彈還沒有情報,結果一架戰鬥機被敵擊落,飛行員王自重犧牲
此次事件發生後,解放軍根據參戰飛行員的描述,很快就確定了遭到響尾蛇飛彈的攻擊,並且連夜要求參戰部隊放棄大編隊、密集隊形,改用小群多路隊形與對手交戰,避免不必要的傷亡。同時要求各地不惜一切代價搜尋響尾蛇飛彈殘骸,最好是啞彈。
很快解放軍得到了一枚對岸發射卻沒有爆炸的啞彈,並組織專家進行分解研究,力圖儘快仿製。但是當時國家科技基礎薄弱,研究半天沒有找到頭緒,只好把飛彈交給蘇聯方面繼續研究。
AIM-9B,從此型號起開始了形成了響尾蛇飛彈的經典外形。蘇聯的 AA-2「環礁」就是仿製自AIM-9B
蘇聯在得到中國提供的啞彈後進行逆向研究並生產他們自己的紅外製導空空飛彈——K-13/R- 3S空空飛彈(北約命名為 AA-2「環礁」)。通過仿製響尾蛇飛彈,蘇聯工程技術人員們就好像上了一堂很不錯的「飛彈設計課」,由此蘇聯及其東方陣營的飛彈設計水平也大大的提高了。K-13及其後來的各種改型持續生產了差不多30年。
K-13響尾蛇斯基
雖然我國最早的紅外製導空空飛彈——PL-2是仿製「響尾蛇斯基」——K-13空空飛彈出現的。但是經過此次事件後,我國意識到光電產業的重要性,最終建立起了號稱「亞洲第一」的空戰兵器研究基地——河南洛陽光電技術研究中心,並研發出了 PL-2、PL-5 等一系列高性能空空飛彈裝備部隊。
掛載AIM-9B的F-86
技術先進與否,有些時候確實能夠左右戰爭的走勢,但絕不是全部。1968年台海空戰中最後一戰——一一三空戰中,攜帶了響尾蛇飛彈的對岸F-104戰鬥機群倚仗先進武器,大白天敢於深入大陸縱深進行攻擊,結果在返航途中被解放軍殲-6戰鬥機群迎頭攔截,擊落一架戰鬥機。這也說明雖然擁有了先進武器也不能盲目輕敵,否則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危險。反之劣勢裝備一方如果掌握了正確的戰術,也能打出漂亮的伏擊戰。
搜索公眾號:烽火軍事【Fenghuojunshi】關注我們 :) 或者您也可以加入我們的粉絲群:528497351,與更多的軍迷暢談~~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