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中國網絡上出現一則子虛烏有的消息,稱烏克蘭送了中國一份大禮,讓中國不再害怕「薩德」反導系統。這一充滿想像和猜測的文章談到的是洲際飛彈生產技術、蘇聯RS-36M2(SS-18)「撒旦」系列飛彈和中國的東風-41,並武斷的認為東風-41就是源於烏克蘭私下向中國轉讓的SS-18技術。為此,了解這兩種飛彈的俄羅斯軍事專家瓦西里·卡申在7月25日為「俄羅斯衛星網」撰寫的評論文章中稱,這種觀點是真實與虛構的奇異結合。根本不能說東風-41是完全模仿了蘇聯時期在烏克蘭境內製造的某種飛彈,且SS-18「撒旦」飛彈的發射重量達211噸,屬大型液體燃料飛彈,只適合部署在地下發射井。由此得知,東風-41作為固體燃料洲際飛彈,其他姑且不談,是具有機動版本的——鐵路機動型和公路機動型,兩者之間幾乎沒有共同點,無論如何都不能說它們「類似」。
俄羅斯軍事專家的上述分析,等於是給國內一些胡謅八扯的偽軍迷一記響亮的耳光,因為他們對中國國產武器的不自信以及對外國武器的崇拜遭到了來自源頭的批判。實際上,稍有軍事常識的人士都知道,SS-18的確是前蘇聯最厲害的洲際彈道飛彈,由於其中的Ⅳ型能夠攜帶10枚50萬噸當量的核彈頭打擊美國全境,並且具有350米以內的打擊精度,因此被西方國家命名為「撒旦」,當然也有翻譯為「惡魔」,而前蘇聯自己的稱呼為「部隊長官」。該飛彈先後有Ⅰ、Ⅱ、Ⅲ、Ⅳ、Ⅴ、Ⅵ等六個型號問世,而其中射程最遠的SS-18Ⅵ型為單個大當量核彈頭,威力甚至達到2000萬TNT當量,打擊精度為圓公算偏差220米,其射程提高到了令美國恐怖的16000公里,成為懸在美國頭上真正的利劍,難怪美歐將其稱為「撒旦」。
由於是屬於前蘇聯第四代液體燃料彈道飛彈,因此,在體積上,SS-18「撒旦」飛彈的也是巨大的,其長度為32.6~36.3米,直徑為3米,總發射質量為209.6~211.1噸。如此龐大的一個巨型物體,是很難用作陸基機動或者鐵路機動部署的,因此,這種飛彈實際上只能用於地井固定發射。而且,有些人說中國正在想方設法從烏克蘭特殊渠道引進SS-18「撒旦」飛彈的技術,以便生產「中國版SS-18」。實際上這只是某些人士的肆意揣測,因為液體燃料彈道飛彈由於體積巨大不利於機動部署,再加上燃料儲存時間的限制以及發射準備時間是固體燃料飛彈的數十倍,實際上正在被各飛彈大國所拋棄。目前,唯有俄羅斯因為繼承了前蘇聯的液體燃料貯存技術,可以使燃料在但體內儲存10年時間,因此還保留有部分液體燃料飛彈,或部分液體-固體燃料飛彈相結合的飛彈。
同時在中國,因為自身的彈道飛彈在數量和核彈頭攜載能力上還與先進已開發國家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在東風-31A/B和東風-41達到一定服役規模前,還不得不暫時利用一些液體燃料的東風-5洲際彈道飛彈來支撐局面。這就是不久前在「9.3」紀念抗戰勝利大閱兵式上正式亮相的東風-5B液體燃料洲際彈道飛彈,該彈因為加裝了分導式多彈頭載具(MIRV),而具有攜帶最多10枚核彈頭的能力。同時,由於其射程足夠遠,可達到14000公里左右,因此,是中國火箭軍中在裝備數量和打擊威力上最可信賴的骨幹力量,也許還有不到10年的服役時間。
儘管如此,東風-5B的在役,也是中國裝備液體燃料洲際飛彈的最後一個音符,因為實際上早在30多年前,中國就開始轉型走上裝備固體燃料戰略飛彈的發展之路。從東風-11、東風-15、東風-16、東風-21、東風-26、東風-31到如今的東風-41,由單級短程固體燃料彈道飛彈,到二級中程固體燃料彈道飛彈,再到三級或四級遠程固體燃料洲際彈道飛彈,中國憑藉自己的實力打破外國封鎖,實現了固體燃料彈道的系列化,並由此形成了先進的固體燃料生產裝備技術。如今最先進的東風-41洲際彈道飛彈,其彈長為16.5米,直徑為2.2米,總發射重量在60噸左右,因此即可實現公路機動也可實現鐵路機動,也還存在地井發射型號。
把某些人士對比的東風-41和SS-18飛彈放在一起,就可發現它們的幾大不同點:一是兩者的燃料不同,一個是固體一個是液體;二是兩者的體積不同,一個直徑為3.0米,一個為2.2米,而且在長度上SS-18飛彈比東風-41長一倍,兩者懸殊很大;三是東風-41首先是公路機動部署,其次才是鐵路和地井部署,而SS-18飛彈幾乎就是地井專用型號;四是在發射總體質量上,SS-18飛彈是東風-41的三倍半,如此重量體積的巨型飛彈的生存能力肯定要相對弱一些。
很明顯,SS-18飛彈和東風-41飛彈沒有半毛錢的關係,但是,另一種說法也純屬牽強附會:東風-41借用了SS-24「手術刀」飛彈的技術。當然這種說法也經不起推敲,有人之所以硬把這兩者湊在一起,蓋因為它們均具有鐵路機動型號的緣故,但同屬鐵路機動型號就有繼承關係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請看SS-24飛彈的數據,其飛彈長為21米,直徑2.35米,射程10000公里,可配備8~10枚分導式核彈頭,每枚彈頭的爆炸威力約為10萬噸TNT當量,飛彈採用慣導+星光修正的制導方式,打擊精度為200米;而相對應的與上面的關於東風-41的數據對照,可以發現東風-41的數據更精幹,因為前蘇聯時期研製的SS-18飛彈根本與中國現在研製的飛彈無法相比,後者要遜色許多。比如,東風-41採用中國最先進的N-15B高能推進劑和先進的復合材料彈體技術,因此飛彈總重僅為SS-18發射重量105噸的一半稍多點,致使後者的鐵路機動型常常損壞鐵軌,也沒有公路機動型號;同時,該飛彈射程僅10000多公里,與中國的東風-41差距很大。因此,有些人硬把兩種毫不相關的飛彈聯想到一起,實際上是在貶低中國的軍工發展,是對國外技術的盲目推崇。
但公允來說,雖然中國在獨立國協階段的確曾從前蘇聯國家得到或者購買了很多飛彈技術,可就東風-41飛彈來看,則完全是中國自主研發的大威力洲際彈道飛彈。如果說中國曾借鑑來自烏克蘭的飛彈技術,這一點可能無法否認,但要說直接引進其技術,甚至說什麼烏克蘭送中國一份大禮之類的胡話,則就有些對不起中國廣大的航天一線技術員工,更對不起那些為東風-41的成功而辛勤耕耘的科研人員了。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19334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