渦輪增壓引擎炸垮日本,B-29共傾瀉了14.7萬噸炸彈

卡洛斯| 2017-07-23| 檢舉

渦輪增壓引擎炸垮日本,B-29共傾瀉了14.7萬噸炸彈

太平洋戰爭爆發時,空中力量對比,一開始是向日本傾斜的。日本的軍用飛機數多達2625架,而在太平洋方向,美國、英國、荷蘭、澳大利亞等加起來,一共只有1290架飛機。這1290架飛機中還有半數被日本人的偷襲摧毀在地面上。不過,有當時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反法西斯兵工廠」——美國在,盟軍很快彌補了戰鬥損失,生產出了更多、性能也更好的戰機。在1942年和1943年,美軍通過中途島海戰和瓜島拉鋸戰,逐漸消耗了日軍海空力量。到1944年,盟軍的戰線開始向日本本土逼近。以戰略轟炸為手段,直接打擊日本本土,就成了可行的、快速擊倒日本的手段。

對日戰略轟炸的主角,是B-29重型轟炸機。這種4發重型轟炸機的性能超過了當時各國量產的任何一種轟炸機。最大起飛重量60噸、最大載彈量9噸,航程超過5000千米,是一個不折不夠的炸彈卡車。它的最大飛行速度達到574千米/小時,已經超過了早期型號的「零」式戰鬥機。而且更可怕的是B-29安裝的渦輪增壓發動機——美國在二戰期間的黑科技之一。

B-29的發動機正在進行維護

「零」式戰鬥機是自然吸氣發動機,在3000米高度以上,因為空氣越來越稀薄,發動機動力不足,飛機的航速和機動性都會下降。飛到6000米的高度,「零」式就已經是氣喘吁吁,幾乎不能做機動動作了。

但牲口一樣的B-29因為採用了渦輪增壓,空氣在送入汽缸先經壓縮,因此在高空飛行時的性能衰減相對較少。結果就是B-29D 實用升限達10200米,而它對城市等大面積區域轟炸時的標準投彈高度是9000米!

於是,在戰爭後期的對日轟炸中,就是這樣一幅場景:「零」式起飛執行截擊任務,慢慢爬升,6000米、7000米、8000米……差不多要用半個小時的時間,飛行員才終於可以抬頭看見B-29機群了。

這時候,B-29上的12.7毫米自衛機槍打響了……

B-29因為飛機特大,因此有充裕的重量安裝自衛武器。早期B-29裝了5座雙聯裝12.7毫米機槍塔和1座20毫米單管炮塔,在投入使用後,又繼續加強自衛火力,最後都是帶著十幾挺機槍上天,光機槍彈就帶1噸多。為了充分發揮機槍火力,B-29機群還採用嚴整的密集編隊,以便在空中形成交叉火網。

密集編隊的B-29開始統一投放炸彈

1944年6月,B-29機群首次造訪日本,直接把日本陸航打成了懵逼。當時,不要說「零」式了,就連後續的Ki-61「飛燕」式戰鬥機、Ki-45川崎屠龍戰鬥機等,在B-29的「高度差轟炸」面前都束手無策。由於所以日軍很難擊落B-29,以至於最後發展了撞擊作戰。日本陸軍航空隊特地用堅固耐用的飛燕戰機專門進行撞擊戰術。不過飛燕並不能在B-29的飛行高度持續飛行,一般只能躍升攻擊。經過漫長的爬升、達到B-29的飛行高度之後,飛燕的動能只夠進行1~2次撞擊嘗試,然後高度就掉下去了。另外一個問題,是撞擊戰術是在用生命做攔截,而戰爭末期,日本其實極度缺乏熟練的戰鬥機飛行員。

根據美軍官方資料,從B-29參戰到日本投降,在作戰任務中損失的B-29為:

第20轟炸機司令部損失了80架,其中被戰鬥機擊落22架,被高射炮擊落7架,其他原因墜機51架。

第21轟炸機司令部損失了334架,其中被戰鬥機擊落52架,被高射炮擊落47架,被戰鬥機和高射炮共同擊落19架,其他原因損失216架。

找不到機場,迫降時摔毀的B-29

因此,在對日戰略轟炸中,B-29最大的麻煩既不是日軍的高射炮也不是日軍的戰鬥機,而是自己的故障。其中主要原因,是早期生產的B-29可靠性存在問題,以及導航誤差導致飛機飛到沒油迫降(這麼大的飛機,迫降之後損壞嚴重,一般就報廢了)。

1945年3月9日晚上,三百多架B-29首次以縱火戰術空襲東京,將東京16平方英里的地區燒成平地,商業區63%被焚毀,失去18%的工業生產力。84000人於當晚葬身火海,一百萬人無家可歸,實際上已經超過了原子彈的威力——廣島原子彈爆炸,當天死亡人數也不過4萬多人,長崎死亡人數為2.2萬人。不過,投放原子彈只需要2架B-29,作戰效率還是比幾百架B-29用燃燒彈轟炸高得多。

原子彈在日本城市上空造出的蘑菇雲

二戰期間,盟軍戰機向日本本土投放了160800 噸炸彈和2枚原子彈。其中,海軍戰機投放了 6800 噸,其餘為陸軍航空隊投放。而在陸航的轟炸行動中,除B-29 之外的陸航戰機投彈總共 7000 噸,而 B-29 的投彈數量達 147000 噸!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18965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