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仲裁後美國平靜 日本為何蹦起高調插手?

軍情諜報| 2016-07-21| 檢舉

南海仲裁裁決出台後,讓中國人有點意外的是,一直為仲裁案站台的美國表現比較平靜,倒是它的小兄弟日本很高調。它在裁決公布前就施壓東協國家支持裁決,公布後其外相公開要求中國遵守、與菲律賓舉行聯合海上執法演習。在剛剛結束的亞歐峰會上,日本還試圖把南海議題塞進去會議聲明。

美國的平靜是有原因的。由於仲裁庭做出了一邊倒式的裁決,已經完全實現了美國給中國「挖坑」的目的,接下來只需要看緊中國、靜觀其變。在它所擔心的中菲關係改善方面,裁決實際上設置了一道菲律賓新總統杜特爾特難以逾越的障礙:不根據裁決談判,國內不接受;根據裁決談判,中國不接受。設置了這道「坎」,歐巴馬暫時也可以回去洗洗睡了。

那日本為什麼跳這麼高呢?具體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幾個:

第一,日本國內剛進行了參議院改選,贊同修憲的贏得三分之二多數,和平憲法的修改可能很快被提上日程。由於仍然面對國內反對力量的牽制,以及國際社會的懷疑,營造南海緊張局勢有利於對外轉移國際社會的注意力,對內強化修憲的正當性。

第二,日本占據著中國的釣魚島,一直擔心中國重新把它收回去。出於此一考慮,南海越亂對日本越好,越有利於牽制中國的戰略注意力,從而確保對釣魚島的實際控制權。

第三,中日間在東海還存在海洋劃界問題,日本可能從南海仲裁得到啟示,也想以這種方式還否定中國的東海油氣活動。中國的油氣開發活動位於中間線中方一側進行,這一行為完全正當而且表現出克制,因為中國的訴求是以大陸架而不是中間線劃界。

其實,如果日本真在東海搬起仲裁這塊「石頭」,可能會在另外一個問題上砸了自己的「腳」。按此次裁決的精神,日本所主張為島的沖之鳥礁將是不折不扣的礁,無法享有專屬經濟區。有記者就此質疑日本外相,他卻又堅持沖之鳥是島不是礁。

日本的所作所為不能不讓人得出結論:所謂國際法只是工具而已,一切服務於是否有利於日本的國家利益,以及是否有利於在南海牽制中國。

在接下來的南海局勢中,日本可能扮演更加積極的角色。隨著力推亞太再平衡戰略的歐巴馬總統任期接近尾聲,美國在東亞可能更趨於守勢,接下來美國的東亞戰略可能更取決於下一任美國總統的決策。在這個美國戰略的空檔期,日本更多地走到前台既符合自己的利益,也符合美國的期待。

另外,日本與菲律賓新總統杜特爾特還有著傳統的良好關係。杜特爾特以前曾是南部城市達沃市的市長,日本人在這個城市經營已久,影響很深。事實上,杜特爾特當選後見的第一個外國使節就是日本大使。日本將會毫不猶豫地利用這種傳統關係。

有意思的是,安倍一方面在亞歐峰會上大力推銷南海議題牽制中國,另一方面又在與中國總理李克強的會面中表示希望推動兩國關係的進一步改善與發展。這也反映了日本不願意與中國關係鬧僵的底線考慮,在牽制中國時日本將儘可能把菲律賓甚至越南等國推到前面,讓它們為日本火中取栗,而不是相反。

中日作為鄰居,又同為東亞大國,理應共同合作,維護地區合作與東亞秩序。國家之間有一些分歧甚至博弈都是正常的,但像日本這樣不斷地說一套、做一套,不但很難取信於中國,最終對地區秩序也不利。

南海仲裁案,日本都做過哪些手腳?

2013年1月,菲律賓不顧中國政府的強烈反對,單方面將中菲之間南海相關問題提交給海牙國際仲裁法庭。2015年10月,該法庭無視中國政府對該問題的嚴正表態,做出法庭具有管轄權的決定,這不但損害了中國的國家主權和中國人民的感情,也破壞了中國多年付出和平解決南海爭端的努力。菲律賓明知仲裁庭對涉及領土和海洋劃界爭議不具管轄權,但肆意進行偽裝和規避,將領土和海洋劃界問題包裝成「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解釋和適用問題。這就是菲律賓此次南海仲裁案的最核心的詭計。

菲律賓方面為這次仲裁作了精心細緻的準備,聘請了多位世界級的海洋法律師和學者,期中包括一些美國和日本等西方國家的專家。日本學者對南海問題切入的基本特徵是,忽視南海問題中「領土問題」爭端這一重要側面,把南海問題基本視之為一個「海洋法」問題。這樣的切入方式,從一開始就把島嶼歸屬等領土爭端排擠出了視野。而且忽視了歷史背景而把南海問題作為領土問題爭端的來龍去脈,多數研究者的結論對中國有關南海問題的指摘非常嚴厲,有失偏頗,始終沒有採取公正的立場。

南海地區的地緣戰略極其重要,日本長期以來對該地區保持著高度關注。其實在二戰期間,日本先後於1938年11月和1939年3月侵占了中國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的部分島嶼,以此作為推進其「南進戰略」的重要基地。隨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日本結束了其在南海地區的一切統治,這最終在1951年9月由美國等主要西方國家和部分亞洲國家同日本簽訂的媾和條約——《舊金山和平條約》得以確認。

近年來,自美國歐巴馬政府實施「亞太再平衡」戰略以來,日本政府積極策應,將戰略重心逐漸南移,在南海地區謀篇布局,成為了南海爭端中一個至關重要的「攪局因素」。日本在南海爭端中明顯偏向和拉攏越南、菲律賓等東南亞一些聲索國,積極與這些國家就南海問題展開對話和各種合作,將其視為在南海地區制衡中國的「重要夥伴」。

2013年7月,安倍晉三作為日本首相相隔七年訪問了菲律賓。訪問期間表明所謂對菲律賓外交原則(「四大倡議」),第一、共同建設有活力的經濟,第二、加大海洋領域的合作,第三、加強對棉蘭佬(Mindanao)和平進程的支援,第四、促進人員交流。同年12月,日本首次制定《國家安全保障戰略》,將日本與中國的周邊一些國家捆綁,指責中國「對日本以及周邊國家堅持獨自主張,試圖以力量改變現狀」,提出將採取實際行動要求中國克制,並構建相應框架等措施來控制不測事態的發生。

這樣的表述明顯是支持在南海地區與中國有領土爭端的一些國家。可以看出,日本已明確在南海問題上選邊站,並不認為是個「域外者」,將自己和南海其他爭端國聯繫起來,塑造成一個共同遭受「中國威脅」的群體,明顯站在中國的對立面。這一立場與美國在南海問題上表達的立場高度一致。

2014年3月,日本外務省報道官發表了以「圍繞南海的問題」為題的談話,主張相關國家應根據「法律支配」原則而行動,也符合於維持和發展現行國際秩序。該談話還表明,菲律賓利用「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立足於國際法而和平解決糾紛的努力,將有助於維護基於法律的國際秩序,日本政府將支持菲律賓。

5月,日本首相安倍在第十三屆亞洲安全會議(香格里拉對話)上強調所謂「關於海洋問題的法律支配三原則」:第一、任何國家的主張都應該立足於法律;第二、任何主張都不能使用力量或威脅;第三、解決糾紛應採用和平手段。而且表明,日本政府強烈支持對菲律賓在南海問題上根據「三原則」而所做的努力,同時也支持越南通過對話而解決問題的態度。

同年l0月,日本首次參加美國與菲律賓的「PHIBLEX」兩棲聯合登陸演習。該演習是專門針對南海地區敵方攻擊島嶼時的奪島行動,此次日本的加入被視為「解禁集體自衛權之後的日本自衛隊未來角色的第一步」。日本已經向菲律賓提供10艘巡邏艇,向越南提供6艘艦船,並提供相應的培訓、技術和設備,以加強菲、越兩國所謂的海洋維權執法能力,并力圖將菲律賓和越南納入美國主導的太平洋夥伴體系。

2016年5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與外相岸田文雄分別出訪歐洲和東南亞,反覆挑起南海問題,在這一與日本無關的問題上強調其「存在感」,以圖遏制中國。在與義大利、法國等國領導人會見時,安倍多次提到南海問題,力圖獲取回應,並推動在5月底日本舉行的七國集團峰會上討論南海問題。岸田也在訪問泰國、緬甸、寮國、越南等國的時候,不斷聲稱南海問題是「緊要課題」,對中國在南海「軍事化」表示「關切」。

顯而易見,日本在南海問題上的攪局,不僅無益於南海地區穩定與發展,反而將使南海問題更加複雜化,增加地區未來的不確定性。正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所說,作為南海問題上的域外國家,日本在南海問題上偏執地刷「存在感」,無非是刷出了日本在二戰期間非法侵占中國南海島礁的不良記錄,刷出了日方當前在南海問題上的不良居心。

在南海問題上,日本最直接的動機是想在中日釣魚島爭端以及東海油氣田開發與劃界問題上牽制中國。目前,日本重點拉攏菲律賓聯合對華,支持菲律賓對南海仲裁案的立場和做法,暗自提供各種出謀劃策,試圖形成東海、南海兩翼策應之勢,在戰略上對中國形成強大的壓力,以此在釣魚島問題以及東海油氣田開發與劃界問題上為自己增加籌碼,分散壓力,牽制中國。因此,日本借南海問題渲染「中國威脅」而積極插手南海事務,已成為南海爭端中至關重要的外部因素。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18349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