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時報》4月23日報道稱,美國空軍戰機日前在中國南海地區採取了偵察行動。美國太平洋司令部當地時間22日發布聲明稱,四架美國空軍A-10C雷電二式攻擊機(A-10C Thunderbolt II)和兩架HH-60G「鋪路鷹」直升機(HH-60G Pave Hawk)本周二(19日)在中國黃岩島附近的「國際空域」進行了飛行任務。
對南海仲裁做好「復合型防守反擊」
隨著菲律賓挑起的「仲裁案」的結果即將出台,中國在南海問題上將面臨著新一波「風暴」式的輿論甚至戰略壓力。我們必須做好各方面的應對準備,「見招拆招」的被動式反應,效果可能會打折扣。綜合施策、防守反擊,變被動為主動,或許才能打好南海問題的戰略反擊階段戰役。
面對在南海問題的嚴峻挑戰,國內存在許多不同觀點,有的認為應該展現強硬姿態,讓挑起事端者受到懲罰;而對於美國軍艦的「挑釁性巡航」,應採取軍事行動,讓美軍嘗到苦頭,不惜撞船。有的人則認為,我們應該沉住氣,要忍耐。
筆者認為,破解南海困局,核心不是簡單的「示柔」或者「示強」。南海問題涉及地緣政治、法律、外交、軍事、經濟等複雜因素,因此,我們一定要看清楚問題的實質,統籌戰略資源。

南海問題的「話語權高地」不能丟失
在南海問題的輿論戰上,美國設定、扭曲和掌控的話語權陷阱及其強大的輿論攻勢令中國經常處於被動應付的態勢,應力爭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擺脫戰略被動,並逐漸爭取戰略主動。為此,要讓國際社會認清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中國在南海問題上是受害者,也是南海地區和平穩定最堅定的維護者。南海問題的核心是領土爭端,事實真相是中國的領土和海洋權益受到其他國家侵占,而中國維護自己合法權益卻受到不公正對待。根據「先占即擁有主權」的國際慣例,我們的祖先早在2000多年前就在南海進行活動,歷史上的中國政府(包括王朝)行使過管轄權。無論是從歷史上,還是從法理上,南海諸島和相關海域屬於中國的主權是無可非議的。
美國等國家炒作中國在南海實行強硬的政策,在它們的渲染下,中國似乎是「強權即公理」的惡霸,這顯然是謊言。針對相關國家多年來在非法侵占中國的島礁上進行軍事設施建設,並在相關海域掠奪資源,我們一直採取非常克制的態度。中國主張通過和平對話解決爭議的寬容大度沒有得到相應回報。

6月18日,美國海軍斯坦尼斯號航母和里根號航母在菲律賓海組成雙航母編隊。兩艘航母的艦載機聯隊起飛多架戰機和直升機升空,組成編隊展示武力。
其次,美國是南海局勢緊張動盪的設局者。近年來,以國際秩序維護者面貌出現的美國,貌似公允地高調介入南海事務,但有著自己的地緣政治目的,意在惡化中國和平發展的外部環境。美唆使菲律賓等國家向中國發難,利用一些偶發事件,頻頻派出飛機、軍艦,為跟中國「較勁」的國家鼓氣撐腰。菲律賓發起的所謂「仲裁案」,背後就是美國支持的。美國的目的,就是激化南海的緊張程度,惡化中國與相關國家的關係。
第三,日本是南海問題的「添亂者」。日本近來在南海問題上表現得格外積極,其目的是利用南海問題 「圍魏救趙」,對中國施壓,謀求在東海方向的更大空間,同時也是「借船出海」,通過在南海的軍事行動,實現在新的安保法案框架下的對外用兵合法化、合理化,並在政治上「洗白」自己。

爭取一切國際力量的支持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堅持通過雙邊談判途徑解決南海爭議的立場,反對將其「多邊化、國際化」。但是,隨著美國等域外勢力的強力介入,「國際化、多邊化」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現實。我國政府提出的「雙軌制」(雙邊領土爭端雙邊解決,涉及地區的共同問題多邊商談)立場就是合理和有效解決南海問題的途徑。
面對美國拉幫結派,拼湊對中國施壓的「戰略聯盟」,我們不能孤軍對陣。最近,中國政府通過各種方式與相關國家形成共識,使越來越多的國家理解和贊同中國在南海問題上的立場,我們的「朋友圈」不斷擴大。我國許多駐外大使和著名學者撰文,紛紛在國外主流媒體上發聲,澄清被歪曲的事實、以正視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美軍核航母近年在西太海域十分活躍,經常在南海菲律賓海等地區實戰化訓練。6月8日,美軍CVN-74核航母又對外秀實力,雨中的甲板上停滿了戰機,並出動數架F-18戰鬥機、E-2預警機升空執行任務。
搞好綜合力量建設與使用
中國不信奉國際關係中的「叢林法則」,但我們必須認識到沒有實力就會成為弱肉強食的犧牲品。在世界舞台上,實力是贏得尊重的基礎;與此同時,合作是順利通往成功的途徑。
面對嚴峻複雜的安全挑戰,迫切需要加強軟硬實力的建設與綜合運用。例如加快推進國防與軍隊深化改革,以最快的速度使新的管理體制和作戰指揮體制健康運行。使得我們的軍事力量能夠做到「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讓任何膽敢侵犯中國國家安全利益和發展利益的勢力望而卻步。

硬實力建設,特別是軍事力量建設方面要低調加速,必要時要果斷展示力量與決心。在軍事上要畫底線。對於美國軍艦和軍用飛機的「進入」,要根據不同情況,做出不同的反應:對「擦邊而過」、「點到為止」的外國軍用艦艇和飛機要監視與驅離;對那些不顧警告執意朝著我方島礁縱深方向入侵行進的軍用飛機與軍艦則要警告;必要時,可以啟動火控雷達或者低空掠過,予以示警。對那些敢於挑釁的軍艦和飛機要敢於硬碰硬。
5月10日,我們派出三架軍用飛機和三艘軍艦對美國軍艦進行監控、驅離,比前兩次的力度和強度都大得多。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的力量更加強大,美國等國家的挑釁會付出更大的代價,我們的國家利益才能得到更加有效的維護與拓展。

美國國防部長卡特登上美國「斯坦尼斯號」航母穿越南海爭議水域,並聲稱這樣做是為了顯示美國將繼續在南海維持和平與穩定。
總體而言,搞好戰略資源的轉化應得到加強,把實力轉化為影響力,把影響力轉化為權力,把權力轉化為國家利益。在南海問題上,一個重要的原則是「寧失千金,不讓寸土」,我們要坦然對待所謂「國際社會」給我們的「輿論壓力」,處理好短期效應與長遠利益。加強危機處理能力和快速反應機制,爭取在第一時間內反應,做好實時、實地的資料錄製並及時對外公布,爭取獲得國際道義和輿論上的主動。
此外,不但要化解危機,更要塑造態勢,變危機為機遇。通過一件事、一次爭端、一次「過招」,來為相關國家「立規矩」,讓它們不敢輕易侵犯我們的戰略底線。要讓一些人知道,挑戰中國的利益是要付出代價的。
面對挑戰複雜、威脅多元、壓力增大的態勢,還要防止心浮氣躁,不冷靜的衝動的冒險主義,也要防止縮手縮腳,喪失良機的保守主義。挑戰嚴峻也是好事,它可以增強我們駕馭大局,應對重大戰略挑戰的能力,培養我們發揮崛起大國在國際安全事務中的骨幹作用的國家素質。▲(作者是解放軍海軍少將)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15410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