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戰役是美國軍隊25年來傷亡最多的一次,傷亡達海灣戰爭六成

昨日,伊拉克政府宣布從ISIS手中收復費盧傑。2014年,費盧傑被ISIS占領,開啟了這個伊拉克遜尼派重鎮的災難。不過這並不是費盧傑21世紀以來經歷的唯一一次戰鬥,早在十年前,即2004,美軍曾在此處就費盧傑的控制權問題與伊拉克遜尼派武裝進行激烈交戰,雙方都付出了慘重代價。這次戰役也是1968年順化戰役後美軍經歷的最大規模巷戰。

費盧傑市位於伊拉克安巴爾省,在首都巴格達以西約69公里處,2003年時全城總人口約為40萬,絕大多數居民是遜尼派穆斯林。市中心是名為納茲扎區的原費盧傑舊城;全城有超過200座清丅真寺,因此費盧傑又被稱為「清丅真寺之城」。費盧傑還是伊拉克復興社會黨的核心地區,是薩達姆政權的鐵桿支持者。2003年薩達姆政權被推翻後,費盧傑守軍不戰逃散,與2014年如出一轍。此處的軍火物資便流入民間物資、被釋放的監獄囚犯手中,並洗劫了當地政府設施、軍營等。

從2003年4月至9月,駐防該地的美軍頻繁調動,並且沒有深入城鎮。城鎮的控制權被交給了當地部族長老。然而,本土勢力並不能完全配合美軍和伊拉克新政府,諸多武裝派別趁機興起並襲擊伊拉克警察。2004年3月初,4名黑水公司保安被當地武裝打死,屍體被懸掛在橫跨幼發拉底河的北橋上示眾。對此,美軍在4天後展開「警示決心」行動(即第一次費盧傑戰役),旨在從武裝分子手中奪回費盧傑。但戰鬥剛持續了3天就遭到了伊拉克遜尼派政治人士的強烈反對,甚至什葉派武裝也表現出與遜尼派聯合對抗美軍的傾向。因此,美軍在僅攻占費盧傑25%的地區和打死約300名武裝分子後,便決定提前結束「警示行動」。2004年4月28日,在伊管理委員會的主持下美軍結束了軍事行動,費盧傑當地的部族長老向美軍和伊政府保證會自發組織起來趕走城裡的武裝分子,美軍同意撤到城外。同日,由費盧傑當地人組成旨在穩定當地局勢的「費盧傑旅」成立,由美軍提供武器和裝備,一名前復興社會黨軍官穆罕默德-拉提夫擔任該部隊的指揮官。

然而,費盧傑旅根本無法為繼,很快逃亡大半,剩下的則帶著美國人提供的武器加入反美武裝。費盧傑城內的武裝分子也將美軍撤離視為一次重大勝利而大量宣傳,一時間費盧傑成為了伊拉克反美運動的象徵,大量其他地方和外國武裝分子趕來,其中便有扎卡維領導的基地組織伊拉克分支機構,也就是今天伊斯蘭國的前身。面對城中超過5000名武裝分子,也為2005年1月的大選鋪路,美軍決定發起第二次費盧傑戰役。

2004年9月,美軍開始制定作戰計劃,所有計劃都圍繞著:1,伊拉克人會怎麼看待這一行動;2,這一行動在文化上是否可以接受;3,伊拉克人是否能承受這一行動;4,這一行動對最終聯軍向伊拉克人移交國家控制權是否有幫助。這四個問題來進行。最終,行動日期被定在2004年11月7日,主攻在11月8日發起,由美軍第1陸戰遠征軍負責。為配合美軍行動,伊拉克管理委員會派出了精銳第36突擊營,這個營時至今日依然是伊拉克政府手中最具戰鬥力的核心部隊。為了防止造成大規模平民死傷和進攻時更有自由度,美軍在發起行動數周前開始大量空投宣傳單,預先通知城內的平民撤離費盧傑,到開戰前,有70%-90%的居民已經撤離。

進攻開始即將開始前,美軍完成了對費盧傑的包圍。美軍陸戰1師在陸軍部隊的協助下,控制了所有通往費盧傑的公路,兩個主力戰鬥團部署在城北,一支包括伊軍第36突擊營在內的輕裝甲部隊部署在了城西,美國陸軍的第1騎兵師第2旅駐紮在城南,英軍的「黑色觀察」營則負責警戒一條貫穿費盧傑直通城東的高速公路。美軍估計開戰時城中尚有3000名武裝分子據守,而美軍、英軍和伊拉克政府軍將投入1.5萬人,其中1萬人將進攻入城,5000人在外圍支援。

戰役於2004年11月7日晚正式打響。聯軍先從費盧傑的西面和南面發起佯攻,並奪取幼發拉底河沿岸的費盧傑綜合醫院和附近一些村落,之後聯軍繼續進攻,黑水橋(即黑水保安暴屍之處)和南橋也落入聯軍掌握。11月8日晚19:00點,2個主力攻擊團(第1戰鬥團和第7戰鬥團)開始從費盧傑北部開始發起全面進攻,戰鬥隊形從西向東分別為:陸戰1團3營、陸戰5團3營、騎兵7團2營(來自騎1師)、陸戰8團1營、陸戰3團1營、步兵2團2營(來自大紅1師);其中重裝甲的騎7團2營和步2團2營為開路先鋒。美軍外圍火力支援部隊沒有進行預先炮擊,而只進行精確火力支援,美軍的火力支援被證明非常有效。

戰鬥中,美軍的挖掘機開道,M1A2坦克、M2A3、AAV7和LAV-25步兵戰車、120毫米數字化迫擊炮等緊隨其後,空中還有AC-130炮艇機、AH-1W和AH-64D武裝直升機進行支援,而美軍步兵則深入城市深處,與武裝分子展開逐屋爭奪,美軍狙擊手則隱藏在後方或制高點,對頑抗之敵進行狙殺。M1A2坦克表現出色,成為部隊推進、清楚障礙與火力點、支援步兵推進的主力。戰鬥中,陸軍部隊更喜歡快速突擊,而海軍陸戰隊則側重逐屋清剿。

相應的,武裝分子則採取4-12人制的戰鬥小組,使用AK步槍和RPG火箭筒,依託建築和地下通道進行反擊和後方滲透。11月9日的戰鬥非常激烈,不過總體美軍把握了主動權,推進速度比計劃要快1天多。11月10日,美軍便已占領費盧傑50%的區域。在費盧傑城北工業區,由外國武裝分子組成的武裝部隊經驗豐富,比本土伊拉克武裝表現更好,不過即便如此,美軍依然在11月13日控制了費盧傑90%的區域。11月16日,美軍宣布費盧傑主要戰事結束,不過零星交火依然發生。武裝分子開始使用自殺式襲擊攻擊美軍基層作戰單位。

11月19日,美軍第1陸戰遠征軍稱這次戰鬥「已經打斷了武裝分子的脊樑」,稱共有51名美軍和8名伊軍戰死;聯軍共打死約1200名武裝分子,並發現了2個汽車炸彈加工廠、24個炸彈製造工廠、455個武器儲存倉庫。美軍對全城的建築展開了逐一搜查,很多房屋被先後檢查了三遍;而零星的戰鬥的戰鬥仍時有發生。到12月23日,美軍在費盧傑共有82人戰死(陸戰隊72人、陸軍9人、海軍1人)和6人非戰鬥死亡,另有500多人負傷;伊軍也有8人戰死,43人負傷。截止11月19日時聯軍稱共打死1200名武裝分子,俘虜1000餘人。此次戰役,美軍的傷亡達到了海灣戰爭傷亡的六成左右,是近25年來美軍進行的最激烈的一次巷戰。不過不能說美軍打得不漂亮,事實上,美軍挫敗了反美武裝企圖把費盧傑變為格羅茲尼的計劃,美軍也成功重創反美武裝主力。之後幾年雖然反美武裝依然在活動,但能力已大不如前。

不過費盧傑乃至整個伊拉克局勢依然不穩定,僅2004到2006年,美軍在費盧傑及周邊地區付出了陣亡246人的代價。反美武裝還席捲全國,許多伊拉克其他地方也出現了新的反美武裝組織,美軍疲於應付,陣亡人數累積超過5000人。直到2007年遜尼派覺醒運動興起,大批原遜尼派游擊隊轉而與美軍結盟打擊基地組織後,伊拉克戰爭才迎來了真正的轉折點。此次費盧傑戰役也影響了中東局勢,今天伊斯蘭國的活躍便與這次戰役之後的伊拉克局勢有關。此外,美軍也給新世紀的巷戰提供了一個範本,這也值得中國軍隊認真借鑑。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15075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